(濟源市博物館 459000)
濟源目前保留有各類文物遺存、遺跡25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處,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96處。濟源所保存的這些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跨越了上至仰韶、龍山文化,下至隋唐宋元明清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獨具特色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不但現存的古建筑享譽全省,而且出土的漢代文物也精美絕倫,如在軹城泗澗一帶出土的陶都樹、陶風車,以及我市獨有的表現古代勞動人民勞動、生活場面的西漢陶俑等,它們不僅反映了漢代制陶技術水平,也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狀況,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在某些方面填補了我國考古歷史的空白。如陶風車的出土改寫了歷史,糾正了我國風車開始于宋代的謬誤。陶都樹、陶風車的出土還曾得到著名學者、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的大力贊賞,并寫入他的《出土文物二三事》中。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市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及時劃定文保范圍和控制地帶,使文物保護和文物執法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同時,通過在全市大力營造良好的文物保護氛圍,使廣大干部群眾文物保護意識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批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搶救性維修,并逐步進入良性發展軌道。近幾年,濟源市爭取到部分國家專項經費、省補經費和地方配套資金,先后對濟瀆廟、陽臺宮、大明寺等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環境和基礎設施進行了維修、治理和改善。
同時,我市高度重視地下文物的保護工作,配合基本建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服務大型工程建設,先后在小浪底水利樞紐、西氣東輸、沁北電廠工程、濟焦、濟洛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中發現古墓葬數百座,其中像五龍口五號墓葬中豐富而精美的漢代釉陶器,天壇泥河頭宋墓中的磚雕藝術等,這些墓葬出土文物上萬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文物,有力地保護了一批有價值的文物。對于比較大型的遺址和重要的墓葬群,劃定保護區,制定詳細措施加以保護,如原城遺址和泗澗古墓群。
2009年5月正式向市民開放濟源市博物館,藏品總數達3萬余件,有《漢代文明之光》和《永遠的豐碑》兩個基本展廳,其中館藏漢代釉陶器精品,代表河南文物去日本展出,讓國外友人大為驚嘆其之精美。市博物館系統梳理了濟源歷史發展的文脈,突出反映了濟源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閃現的亮點,在集中展示我市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厚重底蘊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走近文物、感悟歷史的文化休閑場所,使我市豐富、珍貴文物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進一步提升了歷史文化的吸引力。
文物保護對一個城市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一個城市文化內涵是否深厚決定了這個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所以說,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歷史文化是一種更為可觀的資本。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城市,對外界的吸引力就更大,特別是對于文物旅游業來講,它就擁有更為豐富的資源。因此,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前瞻的、明智的投資,它的回報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我們濟源王屋山陽臺宮道教文化旅游、濟瀆廟的文物旅游等項目這幾年取得的成果是這方面的例證。
為了妥善解決文物保護與現代城市發展的矛盾,使濟源文物資源在現代城市的發展中既能得到保護又能發展壯大,應抓好以下幾件事情:
首先,要做好濟源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濟源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對我市的歷史文化遺產要做到心中有數。不僅要了解濟瀆廟、奉仙觀、陽臺宮、大明寺等這些歷史、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們是濟源的城市符號的深刻含義。然后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各類媒體對其進行廣泛的宣傳,要讓大家認識到,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和現代城市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這些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個濟源的靈魂,更是凝聚濟源精神力量的體現。這些文化遺產所包涵的歷史信息,作為一種深入人心、潛移默化的精神因素,在不自覺中影響著濟源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構成獨特的濟源特征。我們應該在濟源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對此予以充分地重視,不斷提高保護意識,把昔日的文明和當代的成就融合成一個整體,同時在社會上宣傳濟源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其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文物保護是政府行為,文物保護工作真正有效地抓起來,必須應該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積極靈活的財政政策,不斷加大對本轄區文物保護的投入。同時還要多方努力、廣開渠道,積極爭取企業投資、社會捐資等,為文物保護注入更多的資金。
同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搞文物資源開發。比如濟源博物館可以以館藏文物為依托,大力發展文物展覽和文物仿、復制品經營產業。博物館是一座城市底蘊和形象的體現,館藏文物是展現古今文明的重要窗口。濟源的地下文物十分豐富,尤其是漢代文物,出土的數量及珍貴程度在全國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從根本上改善現有館藏文物的保存及利用狀況,建設新的博物館已勢在必然。新博物館建成后,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同時,利用館藏文物舉辦各時代、各區域的文物展覽,引進展覽和館際文物交流進行內容豐富的展覽,對社會開放進行產業化創收。同時,精選一些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物進行復制品的制作、研究和商品經營,盡快形成產業,創造產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可持續地發展文物產業。為了促進和引導文物產業的發展,我們要對全市的資源再進行一次全面科學的調查和評估,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堅持“一手抓文物保護,一手抓文物利用”的兩手抓方針。用兩至三年的時間使濟瀆廟、奉仙觀、陽臺宮大明寺等成為成熟的文物旅游景點,使延慶寺、盤谷寺等具備文物旅游的初步開放條件,逐步培育開發軹城關帝廟、西關湯帝廟等文物景點,逐步完善文物仿、復制品,碑碣石刻拓片經營的產業化體系。同時,積極引進文物專業人才和產業發展人才,激活文物事業的發展活力,做大做強文物產業。
參考文獻:
[1]李德哲主編.《濟源歷史文化精編》.
[2]苗哲主編.《文化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