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214122)
設計是人類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的一項創造性活動,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活動。(何人可2011:4)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和提高,設計從以裝飾為主發展到了功能為主,再到后來以綜合考慮心理學、生理學、政治、經濟、文化、體驗等綜合的學科的工業設計階段,設計理論發展越來越受到其他學科的影響。社會學是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群體和社會的科學研究,社會學的視角,意味著可以用更加開闊的視野去觀察,意味著對于想象力的培養(安東尼·吉登斯 2006:5)。在工業設計的發展過程中,結合社會學理論分析設計更能夠以開闊的視野來的發展歷程,彌補尚處于實例研究階段的設計學本身理論研究方法的薄弱。
工業設計和社會學一樣,都是一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整個工業設計理論發展歷程中,功能和形式是遍布整個發展歷程的。在前現代主義的工業設計中,一直是以裝飾為主的設計工作,其中設計與功能是僵硬的,甚至是無依存關系的相互獨立。從工藝美術運功開始,功能逐步取得了最重要的位置,逐漸淡化了無實際意義的純裝飾。從芝加哥學派開始,明確了形式追隨功能的原則。現代主義主張功能第一,突出現代感和揚棄傳統樣式的設計開始統治工業設計界。(何人可 2011:2)。在工業設計突出設計的功能性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其對于人的追求。在包豪斯的教學中,突出了三個基本的設計理論觀點: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進行。(何人可 2011:113)這又一次強調了設計的本質是根據人自身的需要進行活動,其服務的對象就是人本身。隨之,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整合了功能和人性化,其形態、色彩、質感等成為其設計的新亮點。伴隨著人機工程學的加入讓設計更加突出了人的需求,從單一追求設計的功能發展到了兼顧人機關系。而以設計科學為基礎的理性主義強調設計是一項集體的活動,強調對設計過程的理性分析,這讓社會學和技術成為設計的決定因素,瓦解了19世紀以來美學與技術的聯姻。
這將社會學的影響不但體現在了設計成果與用戶之間,更加體現在了設計的整個過程中。設計不僅是一個單一的追求最后的成果,而是追求兼顧整體設計、使用的過程和使用的感受反饋的一個三維立體過程,設計學研究伴隨著人類設計造物的物理邏輯、行為邏輯、文化邏輯的遞進轉換,設計學和社會學發展之初都是圍繞著“人”在進行不同層次和方向的研究,這就正好滿足了借用社會的視角來分析設計的發展和目標。
社會學在創始之初,其社會學理論主要關注社會的秩序和社會的發展。如孔德的社會秩序論和社會變遷論,涂爾干努力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建構,將人文關懷聚焦在社會團結和社會分工等社會整體的運行上。現代社會學中,帕森斯的功能主義幾乎統一理論局面,帕森斯在模式變相和AGIL等理論中反復強調系統整體的功能。實證主義社會學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強調了社會學研究過程和研究對象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可重復性。這一發展階段與工業設計中的現代主義強調功能決定形式的局面類似,都是強調這一整體發揮的作用。
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社會學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之時,以理解主義為主的人文主義社會學也同時發展。韋伯把人類的行動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充分將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獨特性和主觀性加入到研究之中(侯鈞生 2006:113,115)。在功能主義發展的同時,以霍曼斯和布勞為代表的社會交換論者、以布魯默戈和夫曼為代表的符號互動論者、以及舒茨、加芬克爾等都從日常行動的交換、通過符號的理解互動、日常生活世界與同時代、日常生活的索引性等微觀方面關注了社會中的個體和社會中的日常生活。人文主義社會學更加關注人的獨特性和能動性,這類似于現在主義的工業設計理論在二戰后的發展,在重視功能的同時重視人性化。
設計成果作為一個與社會個體、群體、行動相連接的“符號”,類似于語言作為符號在社會行動中的作用一樣,其作用并不僅僅限于發揮其基本的功能,在當代的設計中,更加重視發掘其更多的功能。在當代的社會學中,以安東尼·吉登斯、尤爾根·哈貝馬斯為代表的社會學家重視致力于能動性——結構的整合(侯鈞生 2006:13)。以普遍語用學為代表的理論為社會學微觀和宏觀架起了一座橋梁。普遍語用學的任務是說明言語行為在什么情況下和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揭示溝通行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形式條件是什么。哈貝馬斯用四個方面的有效性要求概括了溝通行動的有效性: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正確性。可以看出,普遍語用學將研究對象兼顧了獨立的對象和相關的幾方的關系。不但研究了語言使用雙方,也研究了所在情景和語言使用者的內部思想。如果將設計產品看做是一個用于交換的語言,那么在這個理論的引導下,將會得知設計過程中兼顧的利益元素。
1.真實性
真實性是指其表述內容的存在性的先決條件應該滿足。具體到設計上,首先,設計師應該充分的考慮到設計品的使用者的需要,也就是使設計品發揮的功能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其次,設計師應該全方位的對使用者和社會、文化背景、社會生產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解,例如對設計的元素所對應的屬性、文化、特點進行全方面的了解,一方面讓使用者對于設計品能夠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設計師充分地運用這些元素和特點,服務于產品的使用者。此外,更可以發掘出同一設計品中更多的潛功能,在單品的條件下滿足更多的需要。真實性在設計中的運用集中反映在設計前的深入的了解過程中。在設計過程中,為了彰顯自己的設計目的,經常運用到這一點。例如波普風格運用夸張的外形和獨特的色彩搭配,就是立足于對于外形和色彩搭配的心理學屬性之上,后現代風格的建構元素組合,發揮其功能和特點,也是基于對基本的元素進行了解基礎上進行的。
2.正確性
正確性要求是指語言使用者在使用語言和別人溝通時,要遵守人與人溝通的社會規范。運用在設計產品上,即是設計品不僅是單獨的滿足功能發揮的用品,而更多的賦予設計產品社會屬性。在以往的設計中,設計的過程是一個由設計者向設計品調配關系和組合,賦予設計品功能的過程,而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功能滿足自身需要。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其建立了一個由設計品作為中介的設計師和使用者之間間接的單向交換互動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商品的社會化實現,設計品不但作為一個成品提供,也作為一個使用者體驗交流的工具。因此,正確性的發展現實出了設計者和使用者之間的權利關系,即從以前的單向強制的關系,向平等互動的方向轉變。也是對設計過程的一種再造,讓設計流程不但有設計者,也讓使用者加入,豐富這一流程。
3.真誠性
真誠性是在言語者偏重于表達自身的主觀感受、意愿、意見、意圖時最凸顯的東西。而設計發展到當代,其以理性主義代表的設計者的匿名性越來越凸顯。這一方面讓產品更加注重內在的使用質量和生產工藝(何人可 2011:192)。在兼顧質量和工藝的前提下,更可以讓設計者自身的意愿進行表達,相對于穩健的理性主義而言,更加接受追求個性的用戶的喜愛。在追求個性化的今天,敢于表達,善于表達主管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著名的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直率的表達了設計者對于這個中心的理解和希望,受到了大家的歡迎。設計多元化的發展也是今天的一個時代特點,也是將現代主義和形式主義相結合的一個要點。真誠性更多的是整合了設計者和設計品之間的關系和態度。讓設計者的個性化和態度也能夠直接表達在設計品之間,讓設計品多元化的發展。
4.可領會性
這個本是有效性交流中最基礎的要求,只要表達的語言符合語法,可以在語言接受者身上形成互動就滿足了這一點,不需要更多的外在條件。但是在設計中,這個就成為了一個問題。如何讓使用者按照設計者的設計意圖理解、應用產品的特點和功能。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設計者和使用者之間的交流溝通,能夠讓設計者在使用者應用設計品是達到使用預先設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需要一系列的輔助設計產品運用的物品,幫助和指導設計品在設計完成之后正常發揮其作用,以免被誤解為僅有的外在吸引形式或直接被忽視。這一目標上,傳統的說明書及起到了這一作用。但是,在當今設計,更可以用更加豐富的手段,拓寬可領會性這一領域。
以上僅是從一個視角分析社會學理論在設計上面的運用,筆者試從關系的視角出發發現設計和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動設計的發展。同時,設計也可以推動社會學的發展,后現代概念就是最先從建筑擴散到包括社會學在內的各個領域的,讓設計學更加社會化、綜合化、人性化地為社會服務。設計者對于設計品的理解,應正確的傳達給使用者,有助消費者建立良好的用戶心智模型,不單是本能層、行為層的設計,更突出運用于反思層面的設計回饋。
參考文獻:
[1]何人可主編.《工業設計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2]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李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侯鈞生主編.《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4]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唐納德·諾曼.《設計心理學2》[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