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528000)
埃米爾·諾爾德(EmilNolde,1867—1956),生于北石勒蘇益格的一個農民家庭。在23歲成為木雕繪圖師,隨后他對美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并立志成為藝術家。1899年32歲的諾爾德赴巴黎學習深造,他接觸到了印象派的繪畫技法;回國后他加入了“橋社”1,著這里他認識了志同道合的藝術家,他們共同探索藝術的方向,這對諾爾德未來的創作有著影響的深遠;在1913年到1914年諾爾德赴非洲、大洋洲考察,落后的文明激發了他創作的熱情,使他的創作走向成熟。諾爾德的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歐洲藝術承前繼后的變化。隨著歐洲社會的變革,藝術家也從舊式的社會架構中解放出來,出現了一場藝術的解放運動,這場解放運動在色彩理論革新上表現的尤為突出,不同的色彩主張也形成了不同的繪畫流派。諾爾德的色彩不但繼承了19世紀藝術家色彩探索的成果,而且開拓了表達內心的色彩表現形式。
印象派藝術家們發現了自然中色彩的美,漸漸把色彩從素描關系中剝離,成為純粹的藝術語言。“橋社”成員們一開始便是追隨印象派的梵·高,對于蒙克、高更和梵·高的作品也是十分熟悉。諾爾德的色彩則更多是受到了梵·高的啟發。1904年,他開始順著他們曾經指出的方向運用鮮明的色彩和自發的畫法作畫。2
在諾爾德1905年的作品《收割日》中,筆觸流動,色彩明艷,仍然遵循著印象派中互補色的點狀分布,表現畫面的空間感和素描關系的方法,色彩的分散和交替使得畫面達到了呼應協調的光影效果。讓人聯想起梵·高的作品。在1906年作品《畫家斯米特·羅特盧夫》中,諾爾德的用色更為大膽。畫面中人物處在背光的位置,人物和背景大反差的色調對比,更突出了畫面的空間感,背景用了高明度、高純度的色彩襯托。可見諾爾德對自然光影色彩表現技法的嫻熟。
表現主義藝術是流行于20世紀初歐洲北部國家的藝術風格。以“橋社”、“青騎士”等團體最具代表性。表現主義藝術家對機械文明壓制人性表示反感,對下層階級人民表示同情。以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理想。德國新康德主義哲學家費德勒3提出,創作是一種“內在需要”。隨后德國文藝理論家沃林格4把“移情說”的理論進一步推進,他認為藝術的危機在于逃避自然,“不可抗拒的內在沖動”在藝術形式中起到主導作用。
1906年——1907年諾爾德加入“橋社”,盡管諾爾德不喜歡被稱作表現主義畫家,但是從他的創作中,依然可以看出,表現主義的精神內核對其創作的影響,也奠定了他的創作方向。在“橋社”期間,諾爾德學習了石版和木刻版畫的制作方法,他的木刻創作經驗,使得繪畫創作的形式和構圖上發生了改變,他運用簡練的線條表現構圖,以求用最簡潔的方式,達到強烈的視覺效果。
1909年亨利·馬蒂斯的作品在柏林展出,這次展覽使得“橋社”藝術家們的用色有了改變,他們開始趨向用完整的色塊來做畫面的構成。5亨利·馬蒂斯的作品講究色彩在畫面空間構成中的表現力,作品的色彩都是經過精心構思和提煉完成的。可以說他是以色彩造畫。馬蒂斯認為“色彩的整個歷史,在于重新獲得表現力。”6表現主義藝術家開始重視色彩在情感表達上的作用。色彩的增強,也增強了情感表達的力量。色彩能表達畫家內心深處的強烈的情感和個性。
版畫和色彩的表現使得諾爾德在作品中情感表達更為強烈。作品《最后的晚餐》中,諾爾德在整幅畫用色彩營造出了悲痛的氣氛。畫面中心的基督,頭發和服裝用了紅色,基督里層的袍是白色的,在畫面中顯得鮮亮,而環繞在基督周圍的門徒衣服顏色深沉,在映襯下使得基督成為視覺中心。基督和門徒黃綠色的臉映襯出悲憫的神情,描繪出當時哀痛、凝重的氣氛。而在作品《圍著金牛犢的舞蹈》中,畫家用了明亮,強烈的色彩表現了畫面歡愉的氣氛,在色彩布局上,畫家也注重明暗的交替,使得色彩有節奏感。這張畫暗示著被壓抑的性欲的發泄。轉動的筆觸,模糊的輪廓表現出半身赤裸的女人跟隨音樂舞動,一切都在畫家的掌控當中,恰到好處地表現出這種肉欲與癲狂。
1913年諾爾德加入一支人種學考察隊遠赴俄國、日本和中國,并在南太平洋作畫數月。這段經歷對諾爾德來說是一次繪畫上真正的解放。從諾爾德早期的版畫作品中已經感受到他對于神秘的原民族始藝術的濃厚興趣,原始民族藝術和非洲藝術都是用簡單的視覺語言表現強烈的生活感,甚至是帶有怪誕滑稽的趣味。與歐洲的現代化相比,原始民族藝術更貼近大自然與人性,諾爾德在原始藝術中尋找到了精神的歸屬感。在他的新幾內亞的水彩畫系列中,作者放棄了現代藝術的構成關系和裝飾性,甚至放棄了畫面的深入表現。作品《戴項鏈的土著女人》中,諾爾德的表現方式十分放松,拋棄了原有的技法,平涂的棕色皮膚和黑色粗糙的輪廓線表現出了土著女人的淳樸,表達了諾爾德對原始文明的謙遜和尊重的情感。
在隨后諾爾德回故鄉創作的大量的水彩花卉和油畫風景作品,也變得大膽和自由,雖然保留了表現主義的強烈色彩,但是表現方法更為隨性,形成了更具個人風格的作品。在他的水彩花卉中,他既尊重了花卉原有的色彩,又運用他獨特的視角,表現出花卉傳遞的勃勃生機,體現了藝術家內心的率真與熱情。他的作品不再受形式的限制,已能用最尊崇內心真實感受,直觀的方法去描繪事物。這種繪畫思維與歐洲的主流理性文化觀背道而馳,更像是東方寫意繪畫中的澄懷觀道。
“抓住心靈中的東西”,這是埃米爾·諾爾德作品的精神內核。藝術家的成長在于不斷學習,而真正形成個人風格,成為大師則需要對生活的觀察和對生命的理解。諾爾德使所有的繪畫形式都融入到表達內心的主題上,他見證了歐洲現代化的過程,他經歷了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墮落,他厭惡現代城市生活,但對于自然與生命依然充滿敬畏和尊重。就像波德萊爾詩歌里描繪的“今天的詩人,當他領悟到自然的偉大,看到男女袒露裸體的場面時,面對這充滿恐怖的陰暗畫面,他感到陰冷的寒氣籠罩著他的心靈。”諾爾德的繪畫卻把人類最溫暖的關懷展現給世人,他體現了人的內心追求,透過繪畫他使得他和他的觀眾得到了最觸動心靈的慰藉。
注釋:
1.橋社DieBrücke是德國表現主義的藝術組織,1905年成立于德累斯頓工業大學.
2.[德]沃爾夫-迪特爾·杜貝.張言夢譯表現主義藝術家[M].北京:三聯書店,2005.1.
3.康拉德·費德勒(KonradFiedler,1841——1895)德國哲學家,被稱為“藝術學之父”.
4.沃林格(WilhelmWorringer,1881——1965)德國藝術史學家,1908年發表《抽象與移情》.
5.黃梅.德國表現主義100年_下_德國首都柏林舉辦展覽全面回顧“橋社”藝術與歷史[D]北京:世界美術,2005.4.
6.[美]約翰·拉塞爾.常寧生等譯.現代藝術的意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德]沃爾夫-迪特爾·杜貝.張言夢譯表現主義藝術家[M].北京:三聯書店,2005.1.
[2][美]約翰·拉塞爾.常寧生等譯現代藝術的意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易英.西方20世紀美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Averil King.EmilNolde:Artist of the elements[M].PhlipWilsonPublishers,2013.
[5][德]沃林格.王才勇譯抽象與移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6]黃梅.德國表現主義100年_上_從一個美術流派走向一個民族和世界的藝術[D]北京:世界美術,2005.3.
[7]黃梅.德國表現主義100年_下_德國首都柏林舉辦展覽全面回顧“橋社”藝術與歷史[D]北京:世界美術,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