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藝術學院 設計學院 530001)
《左傳》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禮儀、服飾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標志。”中原地區是我國文化發達的地區之一,我們的先民在這里創造了璀璨的華夏文明,中原服飾文化具有華夏文明重要的文化屬性,作為一種地域服飾文化有著重大的研究價值,如肖紅、彭景榮,在上世紀90年代對中原遠古服飾文化的初探,利用大量出土的考古文物,揭示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遠古服飾文化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大標志。1人們常把“吃、穿、住、行”放在一起,可見“穿”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詩經》等一類文學作品中,就集中反映了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內容上來講,尤其是“十五國風”中的大半詩篇集中描寫了今中原地區的風土人情,展現了中原文化元素,記載了燦爛的服飾文化。如:“綠兮衣兮,綠衣黃裳。”2一句雖是悼念亡妻,睹物思人,但可以看出當時這一地區服飾色彩之多樣,上衣為綠,下裳為黃,“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一脈相承。
據《白虎通義》、《商君書·畫策》等史料記載,遠古時期中原地域的服飾變化經歷了,由原始時期人們以獸皮包裹身體抵御嚴寒,到進入仰韶文化出現農業和紡織,開始縫制獸皮在保護軀干的同時簡單的美化自己,再到“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的發展階段,此時“上玄下黃”即上衣下裳(圖1)的服飾形式出現表明人們的服裝開始趨于固定化。所謂上玄指天在未明時的色彩,而地為黃色,因此用上衣比擬蒼天采用玄色,用下裳比擬大地采用黃色,這是古人對天地的崇拜在服飾上的體現。如《詩經·鄭風·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一句,描寫了一位身著“天青色上衣”且風度翩翩令人思念的學子形象。這里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地乾坤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制不僅在中原地域廣為傳播,在今天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服飾中依然保留著這一中原服飾文化的風格。而后另一種中原服飾文化的形式出現,即衣裳連屬制的“深衣”(圖1)。其制作過程比較考究,是將上衣下裳分開裁剪后在腰部縫合成整衣長,有天地相交之意。且造型簡潔、方便穿著、保暖性強、用途廣泛,而后派生出的袍服大衫雖經歷數千年的演變,仍然具有這種服制的風格特征。
“天地玄黃”“上衣下裳”,這是中原服飾文化對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精神最本質的體現。乾天在上,坤地在下,上衣下裳不可顛倒方能使人知尊卑,民心安定則天下太平。所謂天人合一具體來講是以主客交融為主導思路,如:傳統的中原服飾用服飾色彩比擬天地,達到“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詩經·鄭風·羔裘》描述了人們把用珍貴的羊羔皮等縫制成的服飾給為人正直、品德高尚的“公子”穿,以此表達敬仰和愛戴之情。4將狐皮、羊羔皮等貴重材料做成的服飾供給品德高尚的人穿,以此來張揚他們高貴的品格,使服飾又具有情感色彩,體現了中國藝術的比德傳統。后來人們常用花草樹木比于君子之德,比如“與梅同疏”“與蘭同芳”“與竹同謙”等。還有用麻、葛、玉石等天然原料做服飾及配飾。歸結起來中原服飾無論造型、面料、色彩都與自然有著緊密聯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詩經·大雅·丞民》有“天生丞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一句,講述的是上天有好生之德,眾生蕓蕓皆秉承天地正氣而生,皆有其生存的法則。5除去物理的生存法則外,人還應具有先天的道德品格,道德天性,即懿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故人之初,而性本善。“民吾同胞,物我與焉”,講的就是把宇宙萬物都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君子應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做人要像日月一般光明磊落,做事應當順應大自然之規律,與天地比肩,而志存高遠、胸懷寬廣方為君子。如(圖1)深衣的服裝結構,每一部分都有其“深意”。其袖根寬大,而袖口收祛,張弛有度象征天道之圓融,而領口以直角相交造型象征地道之方正,背后為一道直縫貫通上衣下裳,象征人道之正直,在裁剪時,上衣用布為四幅,象征四季交替,下裳用布共十二幅,象征歲月更迭,身著深衣方可體現天道圓融、地道方正,身合人間正道,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規律。相傳古代天子服飾中的冕冠延板上,前后各懸掛十二串玉旒,每旒穿五色玉石,分別以朱、白、蒼、黃、玄為序,以此象征五行相生和歲月更迭。而延板造型采用前圓后方象征天圓地方,色彩表現為上涂玄色下涂纁色,象征天地,在延板中央掛一條長絲帶宛若天河貫穿上衣下裳,象征天地交合。這種“天承人以象,人承天以行”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后代帝王服飾中皆有體現,唐代貞觀年間,規定黃袍為皇帝的專用服飾,故趙匡胤后來做了宋朝皇帝后,民間有“黃袍加身”一說,對黃色的崇尚表現了中國人對土地的無限眷戀,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中國悠久的農業文明。今天的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里還在“演繹”著這一典故,使人徜徉在中原文化的歷史長河中。
馮友蘭先生說過:“在中國人之思想中,迄未顯著的我之自覺,故未顯著的將我與非我分開,故知識問題未成為中國哲學上之大問題。”這句話中的我與非我其實就是指主體的人自身與客體的非我的外在世界之間的關系,在中國哲學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并非西方哲學中的主客二分、主客對立觀點,而是人與外在世界處于和諧共生、相互交融的狀態,這就是中國哲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基礎,是中國造物藝術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離開了天人合一就等同于背離了中國文化,也更無法談中國藝術,無論是中原服飾文化,還是其他造物藝術均具有中國藝術生命化、虛靈化、寫意化的特征,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種信念。季羨林先生將其解釋為:天,就是指宇宙洪荒或是自然萬物;人,就是指人類本身;合,是相互包容和理解,達成友誼,因此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人與自然應當相互交融,和諧共生。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無處不在,除了中原服飾文化以外,如在中國特有的茶文化中,茶盞就十分有講究,分別用蓋、碗、托三部分象征了天、人、地的和諧統一、缺一不可。又如,一杯糖水,雖看不見水中的糖,但糖卻實存在于水中,因為它已經與水完全融為一體,“看似無我,實則有我,物我為一”這就是禪師所講的“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的哲學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文化。中原服飾文化作為華夏服飾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蘊含了深厚的傳統精神內涵,將影響著中華服飾的發展,使現代服飾設計具有物與精神的雙重屬性,讓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服飾走向世界。
注釋:
1.肖紅,彭景榮.中原遠古服飾文化初探[J].河南.史學月刊,1993(06).
2.孔丘,陳才俊.宋思佳.詩經全集·邶風·綠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25.
3.孔丘,陳才俊.宋思佳.詩經全集·鄭風·子衿[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87.
4.孔丘,陳才俊.宋思佳.詩經全集·鄭風·羔裘[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79.
5.孔丘,陳才俊.宋思佳.詩經全集·大雅·丞民[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