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藝術研究所 067000)
服裝造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組成部分,服裝設計從生活中來講,能給人以良好的觀感,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享受,進而能夠塑造人物本體的基本特點。而服裝設計和造型藝術方在舞臺上,則有了超出它的功能,它常常能夠幫助演員、觀眾和舞臺藝術本身三個方面提升和促進,能夠形成良好的舞臺視覺效果和藝術整體,因而,服裝造型藝術在舞臺上一書中的應用很值得研究。本文將對舞臺服裝造型藝術做概論性解釋,并從理論和實踐角度探究服裝造型藝術在舞臺上的特定作用與特點。
1.舞臺設計與舞臺藝術
所謂的“舞臺藝術”實際上是舞臺美術設計、舞臺表演藝術以及觀眾參與度三個要素綜合而成的藝術形式。從構成來看,表演是舞臺藝術的核心和靈魂,舞臺美術設計是舞臺藝術的形式構成要素,一定程度上較為簡單,但是它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既有舞臺的布局、布景,還有角色的造型、服裝,以及燈光、音響等氛圍效果的渲染,作用很大,本文所要討論的舞臺服裝和造型就在舞臺美術設計的范圍內。1觀眾的參與度也是舞臺藝術的組成要素,沒有觀眾的舞臺是很難稱之為表演的,觀眾也是舞臺藝術和舞臺美術的最后反饋者與接受者,是舞臺效果的檢驗者。
從舞臺美術設計來說,好的舞美往往會給表演和演員大大加色,從今年來的大型晚會和話劇中,我們都能看出實踐反饋給我們的結論。近年來的舞臺美術設計技術也有了大大的提高,后期的3D效果技術和LED技術的發展,傳統舞臺美術的設計中心也在悄然的改變當中,特別是布景逐漸弱化,而燈光的作用加強。不過,始終沒有改變的就是舞臺表演中演員的造型與服飾,它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目共睹。
2.舞臺服裝與造型設計及作用
舞臺服裝與造型設計是舞美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表演者的直觀展現,在科技十分發達的現代舞美設計中,更需要一種能夠反映民族文化與精神的舞美造型,尤其是在大型的和國際化的表演中。其次,舞臺服裝與造型對于角色的詮釋至關重要,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也在近年來不斷地被放大,對于表演可以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影響到了表演的承辦。可以說,舞臺服裝與造型設計就是舞美技術中流動的點,是一種流動的色彩,既詮釋著角色,又反饋于環境,并且吸引觀眾參與到表演之中。舞臺服裝與造型所幫助的不僅是表演,更是一種整體的舞臺氣氛和分為,是環境、情緒這種形而上的舞臺藝術,不論是戲劇還是歌舞,舞臺服裝和造型都有著自己的創作規律和舞美技術的共通規律。與燈光、布景不同的是,舞臺服裝造型設計有這樣的獨特性,筆者將其概括為以下兩點:舞臺服裝與造型設計要遵循“統一性”;舞臺服裝設計要遵循“創新性”。正是這兩點保證了舞臺的藝術從服裝角度來看不至于奇怪,而且能夠很好地與舞臺整體融合,并凸顯其價值。2
從舞臺表演類型來看,筆者本文將舞臺服裝造型設計分為歌舞劇、戲曲、晚會慶典三個部分進行說明和探討。
1.歌舞劇的舞臺服裝造型設計特點
從表演形式來看,歌舞劇實踐上是分屬于兩個表演類別的,但是它們又有著許多的共通之處,因而本文將兩者一起討論。歌舞劇的表演藝術是更為優雅的、詩意的,也是十分依靠表現力的,特別是舞劇。因而,造型服裝上一定要對演員的表演起到襯托和輔助的作用,以表達出他們角色的性格特征。而在歌舞劇之下,又有著繁多的種類,比如古典式的、民族式的、現代的以及具有實驗性質的歌舞劇,每一類的服裝造型設計又都有不同。但是從總體來說,基本是以簡潔、鮮明的特色為主,色彩也較為突出,裝飾性很強,以襯托出演員表演的主體地位。3
2.戲曲表演的舞臺服裝造型設計特點
戲曲表演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從古代的祭祀活動開始,一直到京劇的產生和現代京劇的發展,造型和服裝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戲曲中,與其他舞臺藝術種類不同的是,造型和服裝還具有區隔作用,即用來分別人物的屬性和性格等等。戲曲的造型服裝總體上是傳承傳統的,但是在現代戲曲的表演中有一點要求值得我們注意,那邊是各種曲目的青春版與現代版的出現,這意味著服裝要更加的簡潔,更加貼近人們生活,特別是年輕群體。
3.晚會慶典的舞臺服裝型設計特點
晚會慶典是有一種大宗的舞臺藝術形式,根據晚會的不同要求,服飾設計也都不同,大多要表達出喜慶或者歡騰的氛圍。近年來,國家不斷提倡節儉辦晚會的倡議,因而也涌現出了許多極簡派的晚會服裝造型設計,同樣是另一種風格的美。4
本文從整個舞臺藝術理論出發,解析了舞臺藝術的三個組成部分,并從舞臺美術設計的角度分析了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服裝造型藝術設計的作用。接著文章從三類舞臺藝術樣式,分別簡述了舞臺服裝造型的藝術特點。
注釋:
1.范雪梅. 試論舞臺服裝造型藝術的特點[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頁23-26.
2.關大慶. 體質與保健的關聯性(續)——兼論食健字保健品的設計思路[J]. 生態文化. 2004(03). 頁31-33.
3.王筱杰,王曉林. 淺析服裝品牌的名稱設計在未來的發展趨勢[J].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07(12). 頁46-48.
4.吳元新. 江海之濱,終朝采藍——南通藍印花布工藝的傳承與創新[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2). 頁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