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慶 (承德縣文化館 067400)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清除盲點、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近年來,各地按著《決定》精神,文化事業投入逐年加大,各項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文化惠民舉措頻頻亮相,農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為各地和諧社會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但筆者根據多年來從事基層文化工作的實際情況看,盡管各地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仍有誤區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文化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在投入上重籌資,輕投資。一提到基層文化建設,人們首先想到資金投入。對于縣級文化投入,資金來源大體上有三種: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本級財政資金和社會籌措資金。作為文化主管部門為了最大限度的給文化事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把主要精力傾注于對上跑文化項目,本級跑財政配套及其他財力支持,對下調動一切可以參與的社會力量助推文化建設。這本無可厚非,可是資金一旦到位卻往往不能有效使用,致使造成文化資金沒有完全花在文化項目上,出現了上級領導指令性分配專項資金挪做扶貧等現象,影響了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2.在設施上重建設,輕管理。筆者在下鄉時經常見到讓人痛心的場面:一些剛剛投資安裝的健身器材由于缺乏管理被弄得面目全非;剛剛配置的文化器具被放入庫房灰塵垢面無人問津;甚至那些本來用來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場地都成了堆積雜物、打場曬糧的場所。所有這些都說明,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管理沒能及時跟進。
3.在力量上重錦上添花,輕雪中送炭。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政策支持,總習慣關注經濟基礎好的村,卻常常忽視那些貧困的、交通閉塞的地方,原因很簡單 ,條件好的容易出政績,因此導致村級文化建設嚴重失衡。
4.在文化下鄉上重形式,輕內容。文化下鄉以成為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載體。可在有的地方,文化下鄉成為完成工作任務的應景行為,只滿足于一年去了多少個鄉村,共計多少場演出,卻在內容上群眾是否喜聞樂見,是否突出地方特色,是否與時俱進融入生活,是否推陳出新百看不厭,缺乏考量。
5.在體制上重屬地領導,輕業務轄管。在有些縣基層文化站人員歸鄉鎮政府管理,縣級文化主管部門只是業務指導。致使基層文化站人員絕大多數精力都圍繞著鄉鎮政府的中心和重點工作轉,抓防火、抓防汛、抓信訪,甚至包村、包項目,很少有時間干本職工作;縣級文化主管部門與基層文化站管理脫節,文體局管不了文化站的人這種體制問題,梗阻著文化事業的發展。
以上誤區的形成,既有領導層面的觀念問題,也受目前體制不理順的制約,既有文化主管部門的執政問題,也受政績觀偏差的影響,既有主管因素,也有客觀原因??傮w分析,主要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1.重視程度不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新時期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是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些地區對此尚未達成共識。因此就出現了體制上的制肘、編制上的短缺、人員上的匱乏、投入上的不足,甚至出現了干預文化資金使用等現象。出現文化基礎設施被破壞、場地被擠占、器材被閑置,說到底和領導重視程度不夠、體制機制不健全不無關系。
2.政績觀有偏差。有些領導和文化部門的干部注重形式主義,能上不能下因此寧可在交通便利的地方,經濟條件好的地方去“添花”,也不愿為貧困地區“送碳”。這樣做省時、省力,領導看的見,容易出政績,然而他卻忽視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3.地區特色意識不強。一個地區的歷史脈絡、文化底蘊、民俗傳統、地域特征各不相同。要壯大本地區的文化事業,不突出特色,就很難有生命力。而這一點,恰恰在某些地方嚴重缺失,因此便出現了一哄而上,千篇一律,似是而非沒有個性的文化誤區。
農村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陣地,農村文化建設是創建和諧社會的必要要求。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決定》精神,使基層文化建設盡快走出誤區,有效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特提出對策及建議如下:
1.更新觀念,加強領導,為集成文化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各級政府要樹立觀念,從更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從思想和行為上對農村文化建設引起高度重視,要像抓經濟建設那樣抓文化建設,像抓民生工程那樣抓文化惠民。各地政府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為督導、以上級項目為帶動、以社會參與為輻射的多元投入機制。要增強本級投入意識,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足額落實地方資金,保證規劃任務的有效落實。要建立健全資金管理制度,避免行政干預和主觀臆斷,制定和強化監督檢查、防止資金滯留、挪用和非法占用,確保??顚S?。同事要注重基層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點面結合有序推進,清除盲點擴大覆蓋,使有數的資金實現最大效益。要積極推進體制改革,理順文化系統內部包括鄉鎮文化站的管理方式。
2.管建并重,物盡其用,為基層文化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在加強鄉鎮、村文化活動場地建設、器材器具配置的同時,要加強場地及基礎建設的管理和使用,通過聘用村級文化管理員,制定村規民約等形式,通過強化村干部職能,文化部門加強執法手段,通過正面宣傳,負面案件曝光等形式啟動規劃的運行機制獎罰辦法管好用好基礎設施,服務群眾,方便群眾,弘揚積極健康的道德風尚。
3.加強培訓,壯大隊伍,為基礎文化建設提供智能支持。文化站干部是活躍在農村的文化帶頭人,是繁榮農村文化的活細胞,只有將他們融入農民朋友中,農村文化才會得到活躍生機盎然。因此必須加強對他們的業務培訓,并及時吸納各村文化骨干和積極分子參與到基層文化活動中來,不斷壯大隊伍,匯聚力量??h級主管部門要利用現有資源,如設施設備和專業技術力量,支持鄉鎮文化站開展活動。要轉變觀念,把“文化下鄉”逐步發展到下鄉“種”文化。文化部門和文藝團體在“文化下鄉”的同時要多舉辦一些農民歡迎的文化培訓活動,借此激發廣大農民的參與與熱情,培養更多的農村文化骨干,使社會主義新文化真正在農村生根、發芽、長葉 結果。
4.打造特色,豐富底蘊,為基礎文化建設培育地方品牌。要善于把歷史,民間的元素融入農村基礎文化建設之中,把民間傳統的演繹方式如民族歌舞、花會、戲曲等資源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并用藝術的形式進行展現再現。積極扶持民間文藝團體,立足本地文化特色和優勢,發揮它原有的文化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