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縣文化館 224700)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平衡發展,目前從面上看還存在很大差距和不平衡性。其不平衡制約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正常發展,本人就其不平衡性作個剖析和探討: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各級政府相應出臺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使文化這個經濟“軟實力”得到加強,文化的血脈也能得到了重視,各項文化服務工程逐步得到落實,文化事業才能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好景象,但就實際狀況而言,還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性。
1.城市和農村的不平衡。縱觀全國文化發展,城市好于農村,即使規模比較小的城市,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比農村好得多,雖然農村也加強農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等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但與城市比,顯然落后多了。特別是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服務隊伍、文化資源共享、文化活動場所、文化娛樂項目、文化藝術人才等方面都落后于城市,同時也落后于小城市。就縣級層面,縣城的文化服務體系,也比農村較為健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三館齊全,文化宮、文化廣場比比皆是,文化服務隊伍也相應活躍,雖然也強調文化“三下鄉”,但畢竟是杯水車薪,適應不了廣大農民的需求,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上形成很大差異。
2.大中城市和小城市不平衡。大中城市文化配套設施基本齊全,大型藝術場所、大型演出場所相應配套,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毫不費力,輕而易舉。而小城市就不同了,設施陣地建設不健全;機構配置到資源不完善;人才隊伍和資源共享不達標。文化資源配置不足,文化產品總量滯后,文化人才欠缺,使小城市和大中城市形成了相對不平衡性。
3.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的不平衡。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平衡性尤為突出。東部沿海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完善,設施陣地建設配套,文化活動開展正常,文化活動形式多樣,而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山區、公共文化體系非常缺乏,文化生活甚至貧乏。無論從文化設施上、文化資源上、文化項目上、文化產品上、文化人才上、文化服務上,均相對落后,地區與地區之間產生了較大的不平衡性。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因何而產生這樣的不平衡性?究其實質,產生這樣不平衡性的原因有三點:
1.文化資源的投入不夠平衡。文化資源的投入是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所決定,經濟富裕,文化公共體系的建設就得重視。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投入相對較少。政府財力尚且不足,地方就難拿出資金來投入文化建設。
2.文化設施總量不夠平衡。對于文化設施的狀況是大城市投入大項目建設大設施,中等城市搞中等項目,小城市只有建設小項目。由于經濟基礎的不均等,故而在文化設施、文化陣地的完善上,也就不夠平衡。根本無法顧及公共文化體系的平衡發展,就如一個縣的鄉鎮文化建設那樣,經濟條件好的文化活動中心設施完備,活動室達到要求標準,而一些條件差的鄉鎮、甭說建文化中心,連一座普通的文化站的設施也不夠完全,形成很大的差別。
3.文化產品的項目不夠平衡。大城市出大產品,小城市出小產品,農村文化很少出產品,大的城市網絡文化發達,影視文化、動漫文化、大型藝術品、戲曲精品,什么產品都能出。文化產品總量大,文化藝術人才集中,文化產品豐富,文化活動頻繁,文化形式多樣,而經濟欠發達的小城市和廣大農村,文化產品出不來,文化項目上不去,文化設施跟不上,文化人才找不到,文化活動辦不起,文化形式難出新。要說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步前進,只能是紙上談兵,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形成了文化體系建設中的最大障礙,也是不能夠全面統一發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經濟環境的制約,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產生了不平衡性。存在著城市和農村、大中城市和小城市以及不同地區產生了很大差別。如何調節這些矛盾和差距,一方面要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扶持,另一方面還得制定相關的政策舉措,必須要花大力氣,下大資本,加大力度,相互交流,相互扶持。方能切實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不平衡。
1.文化經濟政策要向貧困地方傾斜。所謂文化經濟政策,就是有利于貧困地區文化發展的具體舉措,特別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要向貧困地區傾斜,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加大投入,對不同地區要按照不同標準,建立好文化活動陣地。要辦成一些好項目、好設施、好隊伍,不流于形式,不表現在口頭,要真真實實的為群眾辦實事,為落后地區辦成象樣的文化項目。
2.文化資源配置要向廣大農村輸送。要做到在文化資源配置上大、中城市一個樣,中、小城市一個樣,農村、城市一個樣,形成資源共享,資源向下輸送,完善農村持久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村文化資源。文化、科技、戲曲、電影、衛生、教育等要長期送下鄉,要使農民真正嘗到文化資源的甜頭,要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首先要把城鄉文化一體化抓好,徹底改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落后的狀況。
3.文化專業人才不斷向基層配置。城市里文化專業人才濟濟,各類文藝人才、網絡人才、微機技術人才都云集在大中城市,而小城市、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人才特缺。在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首先把農村文化人才配置完善,讓這些專業人才到農村去發揮作用,發熱放光,幫助基層建設一支完備的人才隊伍,特別是對文化中心人才的培養。要舉辦不同的專業班,培訓產生不同類型的文化人才,使之成為文化服務體系的骨干力量。
4.文化服務制度不斷完善提高。目前,我們強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就必須圍繞服務建立一系列規章,特別是為農村文化服務的制度,要把農村文化服務作為一項主要任務,加大考核力度,促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康發展,形成持久化、規范化的措施。
5.文化活動向社區轉移。過去我們舉辦重大文化節目、慶典、項目、賽事,往往喜歡大城市、大劇院、大場面,建議以后搞活動逐步向基層轉移,在某個社區、某家企業、某個學校或農村文化廣場舉辦,以吸引更多觀眾,擴大市場效果。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和效果,推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時期的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得信息文化的一種途徑,但是這種“不平衡”現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體系,豐富人們的文化知識,把這種“不平衡”給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