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霞 (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 300000)
美是漆黑的夜空中照耀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點點星光,是散落在我們心上瑰麗的花朵。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曾有過美的體驗,但是對于“美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會覺得美”“美的標準是什么”之類的問題,我們總是很難回答。美對于我們來說像是隔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看得見,卻總也觸摸不了、言說不清。朱自清先生曾說:“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造的過程得著更準確的力量。”因此,我們不妨讀一讀朱光潛先生的《談美》,這本書里有一些我們想要的、關于“美”的答案。
如果說,王國維是把學科的美學從西方引入中國的第一位中國美學家,那么,朱光潛則可以說是把美學思想系統化或學科化的第一位中國美學家。1朱先生于1932年創作的《談美》一書,是繼作者《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后的“第十三封信”,也是其專業美學著作《文藝心理學》的“縮寫本”。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依據西方審美心理學派的一些理論,同時結合民族審美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資源,將我們心底似曾相識的、零散的一些美學方面的片段加以佐證、梳理,形成了完整的美學體系;深入淺出地引領美學知識“零基礎”的我們徜徉在美學的世界里,從“山重水復”走進了“柳暗花明”。
全書共有15個小篇章,層層推進,主要圍繞“美的欣賞”(第一談至第八談)和“美的創造”(第九談至第十四談)這兩大主題展開討論,最后一個小篇章(第十五談)作者由藝術的欣賞與創造推演到對“人生藝術化”這一問題的思考。我個人的淺見以為,《談美》一書最好的部分盡在第一談至第十四談,也就是“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部分,第十五談的個別提法在現世的觀點看來尚且值得商榷。
朱光潛先生作為德高望重的學者,對青年人寄予了厚愛,為了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能夠理解美、讀懂美,先生在表達方式上苦心經營。
第一,采用給青年朋友寫信的方式,系統闡述了與“美的欣賞”“美的創造”“人生美化”相關的一系列美學理論。行文言辭真誠質樸,仿佛在向你展示他最本真的內心。話語懇切,讓讀者閱讀時如沐春風,好像在聆聽一位博學的朋友向你娓娓道來美學與人生的種種。
書信在形態上是散漫的,但是在全書的整體結構和思想系統上卻是完整的。可以感覺到朱先生的看似書信體式的不經意,卻是在總結篩選了很多前人經驗和生動幽默的例子后形成的,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和啟迪意義。2
第二,邏輯清晰,層層推進。書中作者欲說明一個美學觀點時,往往不是直接說其他某個觀點是錯誤的,而是把這兩種觀點及其配套理論分別擺出來,然后擺事實、講道理,指出某些觀點的可疑之處,最后引經據典,推演出正確的觀點來。就拿第五談《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來說,在這個小篇章里,作者旨在說明美感與聯想的區別。他首先闡述了聯想的定義、聯想發生的機制、聯想在美術欣賞和音樂欣賞中引發的“疑似美感”,提出“聯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這一疑問。接著作者羅列出歷來學者關于這個問題的兩種回答:內容派的肯定回答和形式派的否定回答。在此過程中,作者抽絲剝繭般地展開分析,總結出內容派側重文藝的內容,無關美感。最后提出美學家更加推崇形式派的主張,并進一步加以佐證,得出美感與聯想是區別開來的,讓讀者恍然大悟,理解深刻。
第三,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美學是抽象的、玄妙難解的,《談美》一書中朱光潛先生所有的陳述都是大部分人能懂的。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小篇章我們讀一遍即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意思,而是說作者常常能用比較簡單的例子讓讀者最終明白一些較復雜的道理。愚鈍如我者,大多數篇章讀一遍并不能夠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必得反復朗誦三四遍才能掌握其中心主旨,究其原因,并非其言語艱深或者邏輯混亂,而是我的古漢語、藝術常識等基礎較差,對作者信手拈來的一些古詩詞、藝術作品等佐證其觀點的例子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在查閱了相關資料之后,文意脈絡就相當清晰了,理解起來也容易多了,這主要跟作者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的筆法、深厚的古典詩詞及文化功底有關系。比如作者在第三談《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這一小篇章中想要說明“移情作用往往帶有無意的模仿”這一抽象的理論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在看顏魯公的字時,仿佛對著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覺地聳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緊張起來,模仿它的嚴肅。這個形象生動的例子,讓讀者瞬間感同身受,極易尋求到心靈上的共鳴,也就不難理解“移情作用往往帶有無意的模仿”這一道理。諸如此類,作者用一些尋常易懂的例子,一點一點揭開了美學的神秘面紗。
《談美》是常讀常新的,初讀時我覺得書中很多道理讓自己茅塞頓開,好像是為從前一些不著邊際的抽象思考找到了理論依托,心里很是歡喜。但要讓我明確說出作者都講了些什么,我卻有些不知所以,只知道這是本能讓人入神的好書。重新讀它時,我不再囫圇吞棗,每讀一個小篇章都寫下讀書筆記、要點總結。反復讀了三四遍之后,我恍然大悟:原來《談美》主要就是圍繞“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這兩大主題展開討論的。
書中第一談至第八談圍繞“如何欣賞美”展開了討論。這八談看似關聯不大,其實都是在圍繞如何正確地欣賞美,也就是審美來說的,旨在帶領大家走出常見的審美誤區。
第一談中,作者分析了美感的態度與實用態度、科學態度的區別,告訴讀者審美最大的特點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第二談中,作者指出審美時須與實際人生保持適當的距離。第三談中,作者講述了美感經驗與移情作用的密切關系。第四談至第六談中,作者一一分析了美感經驗與快感、聯想、考據、批評的區別,指出快感、聯想、考據和批評都不是藝術上所說的審美體驗。第七談中,作者得出結論:美是心物結合的產物。第八談中,作者總結出美不是模仿的產物而是個性化的創造。
讀過這八談,我們仿佛進入了詩意的美學世界。美對于我們來說不再是一個抽象、飄渺的概念,而是有力地撲閃在我們的腦海、心靈和眼睛里的精靈,我們慢慢懂得該怎樣去捕捉它、體驗它。我們開始明白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審美時我們需要培養一種不同于實用態度、科學態度的美感態度,我們需要在實際人生和藝術美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我們需要祛除“私心”,坦呈“公心”,在快感、聯想、批評和考據之外尋找到真正的美感體驗。
書中第九談至第十四談主要是以“美的創造”為中心層層展開的。第九談解析了藝術創造與游戲的聯系與區別;第十談至第十二談指出藝術創造離不開創造性的想象、情感和格律;第十三談探討得出:藝術創造須從模仿入手,卻不可止于模仿,應歸于創造;第十四談總結:藝術創造離不開人力,也就是后天的努力。
這六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藝術創作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匠心和靈性。正如作者所說:“一般人常以為藝術家是一班最隨便的人,其實在藝術范圍之內,藝術家是最嚴肅不過的。在鍛煉作品時常嘔心嘔肝,一筆一畫也不肯茍且。”他們需要鍛煉精湛的創作技巧,需要把抽象的美翻譯成具體的意象,需要在主客位來回變換,需要“從心所欲”卻又“不逾矩”等等。在知曉了美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之后,我們就像拿到了一些審美“利器”,知道了面對美時該從哪些角度去欣賞。同時,我們也知道了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才能創造出真正的美。
總之,“美的欣賞”與“美的創造”是有區別的,但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看。正如作者所說,“欣賞中都含有幾分創造性”,“藝術的創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
在書的最后一談,作者由藝術創作的欣賞與創造,推及藝術與人生的關系——人生的藝術化。他認為人生就好比是一件藝術品,人應當像創造藝術品一樣塑造完美的人生,每一個細節都彰顯出“人生”這一藝術品的美感。
我贊同人應當讓自己的一生回顧起來是美感的,但我也相信,塑造這種美感的過程必然不可能全部都是美感的。
作者在第十五談中說:“所以科學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并沒有隔閡。”我認為,這種把人世間的一切活動都納入了美學范疇的泛美學論不大合時宜。
在第一談《我們對于一課古松的三種態度》中,作者就已經說過:“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真善美三者俱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作者一再強調真善美的區別,可是最后又籠統起來說真和善也都可以納入美的范疇,這樣很容易讓讀者感到迷惑不知所以。
實際上,人生世相是復雜的,一切都用美去面對不免有些過于輕巧。我們應當承認,美不是萬能的,真、善、美在面對人生時有其各自的效用。就拿創作一件木雕刻作品來說,我們首先就要秉承實用的目的、用科學的方法選擇適于表現的木材。不同的木頭軟硬、紋理、色澤都不一樣,光靠美感并不一定能夠選出最適于表現題材的木頭。
用藝術化的眼光看待人生世相可以超脫、可以免俗,但并非這世間萬象都可以被藝術化。
阿瑟·丹托(Arther Danto)有過這樣一段話:有這樣一些情形,其中采取一種審美態度、將特定實在放在一種心理距離之外,要么是錯誤的,要么是沒有人性的——比如,將警察用棍棒驅趕示威者的一場暴動看作是一種芭蕾,或者將炸彈爆炸看作是從投彈飛機上開出的神奇菊花。必然會產生的問題是,一個人應當做什么?
因此,將“偉麗的自然生活”和人間美好事物視為藝術,對之作審美之觀照,非但理所應當,而且似乎責無旁貸。但是對于可鄙可惡乃至齷齪之人與事都“當作一個藝術品觀”,就有正當性的問題了。3
在這里,我必須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對第十五談“人生藝術化”的兩點思考,并非是在否認美學的價值,不是在否認作者前十四談對美學的精辟闡釋,也不是在否認美學可以啟示人生,而僅僅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認為:人類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是多元的,每一個學科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這些價值之間是互補的,而每一個學科的“觸角”都是有限度的:有其所能,也有其所不能。美學亦是如此。
美就像散落在我們心上瑰麗的花朵,如果你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美,那么靜下心來讀一讀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他會引領美學知識“零基礎”的你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朱自清語)你會從中覺出一點別樣的趣味,一種嚴肅與豁達并存的智慧,一種藝術與人生的通融感!
注釋:
1.胡健.略論朱光潛的美學貢獻[J].美與時代(下),2013年,(05期):17—20.
2.王雷.朱光潛《談美》研究方法淺論[J].語文學刊,2011年,(9):57—59.
3.鄧軍海.審美人生,何以可能?[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