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 200000)
近年來,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過程中,一個令設計師撓頭的問題就是施工質量。快速城市化建設無疑會帶來施工質量的持續下降。伴隨的另一問題,則是對老建筑的保護與保留。
建筑和人一樣,在整體上有其氣象,正像一個健康活力的人和一個病態萎靡的人,其外觀便可區分。優質和劣質建筑在第一眼就可以識別。這包括施工的嚴整度、設計風格的人文含量、整體的形式協調、材料的檔次和質量等。當然,建成使用后還包括后續的對建筑的養護、清潔、維修等因素。
時下有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就是很多使用了外墻硬質材料的建筑,在維修時卻常常由涂料來替代,這個現象當然凸顯了維修經費不足的現實。也顯示出人們對于物質建設的重視程度的下降。另一個問題還涉及到我們對于“舊”的理解。
改革開放初期,人們迫不及待地迎接新建筑。那時的新建筑代表著破舊立新的先進潮流,并承載了人們改善生存環境的殷切希望。在那個時代,人們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意識是很淡薄的。即使是十分珍貴的老建筑,也常常被輕率地拆除。即使在上海這樣在老建筑保護問題上相對理性和慎重的城市,近三十年來拆除的優秀歷史建筑也不在少數。這個過程中,具體管理部門的思想認識水平決定了其基本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在這個環節上,對專家是否足夠尊重是處理好建設問題的前提。當然,各種由于利益方建設目的以及功能需要等因素對正常科學決策的干涉,也是很多時候的客觀難點。
另一個顯見的事實是,不具備專業能力和相對比較高的藝術修養的人群,很難對于具備文化價值的建筑和其他物質遺存擁有感情上的愛惜。對于城市環境建設的特定營造也無認識。可見在大多事務的具體操作上,“人”的因素仍是最核心的。
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著大量的舊建筑、舊街道、舊景觀。在歐美,很多年代久遠的建筑,不僅建筑本身被倍加呵護,老建筑內部的裝修也很注重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基于傳統建筑保存完好的總體背景,西方人在總體上一直持續保持著對建筑材料與形式的熱愛和迷戀。老城堡、老教堂以及廢棄的墻基,都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起獨特的空間氛圍和引發精神冥想。西方人也致力于將新的建筑與舊建筑如何并置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建筑本身就成為當地民眾的精神棲息地。
相對于西方人來說,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人并無以舊建筑為美的傳統。東方人對于舊物的欣賞并不主要在于其舊,而在于物本身的價值。對于老舊建筑的由時光磨礪帶來的滄桑質地,此種審美情趣應該說確是由西方人建立。在鄰國日本,許多傳統的建筑跨越千年卻猶如新屋。這是基于他們不斷按照規制進行整修的結果。在這點上又突顯出我們對于傳統遺存的忽視。
時下很多發達國家的大眾生活,反顯得相當簡樸素淡。很多家庭的裝飾也是很簡單的,家具物品基本上僅僅滿足實用需求。觀念決定了人們將物質生活安排在整個生活的比重和置于何種位置。這種簡樸平易是一種可以處處感觸的現代風尚。這些景象形成的條件包括整個社會的開放度,社會資源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分配水平,公民的整體素質和社會價值取向,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和休閑空間等。尤其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具有的品質和比重。
關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想指出的是一種態度,即人的活動在物質上的痕跡。這包括制造物品的工人在物品上留下的信息,也包括使用者在對待物品上留下的信息。凡工人之素質,必在產品中反映出來,即使是量化、標準化的設計,要達成真實的物件,也必能反映工人的綜合意識水平。當然,機械加工技術的發達程度、人工的態度,也都是達成產品質量的關鍵要素。而在產品質量之先,還有一個總體上的要求層次問題,而這點就更涉及到需求方和設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他們的觀念水平。
對于物質環境的使用,也展現出人的素質的差異。即使一套同樣的房間,也會因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帶來現場完全不同的氛圍。這其中包括對物的選擇以及對物的善待程度。房間內的物品在使用后也會保留非常多的信息,比如經常清潔的物品和很少擦洗的物品,就有視覺的差異。再如非常善待的物品和肆意不加愛護使用的物品,亦有顯著的不同。這也是目前國內公共場所物品常常遭到破壞的一個主要原因。
如今的設計品和物質構筑,遵循著不同的原則。在全球化資源緊缺的背景下,以新技術帶來的材料的節儉和使用功能的有限化精確化,這與遵循傳統意義真材實料充分體現設計精神與物質質量的百年工程,是新文明時代在建設上的兩種選擇和表現。
在今天,環保被日益提倡的世界背景下,材料的簡捷和可再生性被建筑師們在理論上不斷加以提倡。實際上,很多概念的提出未必是一定要在真實的建設中付諸實施。這些思想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產生影響。從而改變他們的具體行為。很典型的例子是若干年前中國才逐步實現了垃圾入袋。使得垃圾收集實現了文明的推進。很多概念提出的背后常常帶來一種生活方式的進步。
事實上,大眾思想意識水平的發展絕非簡單過程,本文所談到的人們對于藝術品位和人文要求的培養就是一個典型的體現。人們對于事物的判斷常常經由意識的方式對物質本身加以改造。前文談到,對于傳統建筑的態度,就體現出人的精神素養。而改變一個人乃至許多人的精神養成,必然是社會各種資源影響的結果。而欲達成人群某種意識的進步,僅有直接的方式是不夠的。當然,我們可以在制度上制定相當嚴格的規定。但在其他很多方面,我們不可能像醫生看病那樣,藥到病除般改善人的精神養成。文化素養包含了相當多面的營養。且文化環境對于人的影響必是耳濡目染的由量到質的一個緩慢轉化過程。
知識結構決定了人的視野。社會上曾展開的對于九零后人格形成的分析,就將責任相當多地歸咎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可見,人的品質的養成需要相當長的階段。最近發生了話劇《雷雨》公益場遭青年觀眾笑場事件。這個現象本身就凸顯出當代青年所受教育的寬度不足的整體問題。
時下國內對于名牌產品和奢華生活的追求,也正體現出目前人們對精神建設的嚴重缺失。對于物質的無限追逐,恰恰反映出精神生活的空虛和匱乏。將物質建設與精神建設并舉,并隨時注意到兩方面建設的關系和交互影響。以良好的精神建設達成對物質建設的更高質和更文明的需求。將物質建設與精神建設同步發展。
人們處于這樣的環境中,才能達成身與心、內與外、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我們常常提到軟實力這個概念。事實上,所謂的軟實力可能才正是決定一切的硬實力。最近的文章中有這樣的描述:坐奔馳車的民族和制造奔馳車的民族絕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我想,在一個國家崛起的過程中,民眾能夠制造什么,能為人類文明奉獻什么,這些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一個民族自身的總體綜合素質。中國欲實現偉大復興,必要在物的建設上做出其巨大貢獻。更要在民眾精神素養上跨越一個新的層次。物產的質量體現出國家綜合實力。大眾的精神生活方式與水平,更能體現出國家文明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