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300387)
這里的“談古”就是說,做設計,做好的設計,就要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這涵蓋有很多內容,按地域分,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按門類分,有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思想、藝術等各個領域。
文化與設計相輔相成,文化可以把美帶給我們。同時,可以啟發我們的設計思維,為創作出好的設計作品打下基礎。再者,一個好的設計作品同時也可以發揚、傳承我們的文化。
在這里,舉幾個例子進行論述。
中國的自然山水園林是世界四大園林風格流派之一,并且影響了世界很多地區的造園思想。是什么使中國的古典園林有如此的魅力呢。游賞于江南園林,面積不大的園子,不足一刻鐘足以走完全園。但是,如果是帶著欣賞、體會的姿態,就會發現,園子里處處是文化,處處是藝術,需要細細品讀。甚至可以說,是一次精神之旅。
拙政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山水花草,亭廊榭閣,充滿詩意,其中有一軒名叫“與誰同坐軒”。因為它擁有著扇形的屋檐,扇形的軒門,扇形的窗洞,扇形的燈罩,扇形的匾額,扇形的石桌,扇形的石凳,扇形的圍欄,故又稱為“扇亭”。“與誰同坐軒”的匾額出自書法家姚孟起之手,其寓意源自于蘇軾詞《點絳唇·閑倚胡床》 :“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想到這里,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裝飾,一件書法作品,同時,它的內容引起人們的感情集合,在人們心中產生了一種意向,已經超出了這塊匾額其自身的美,這種美在人們的內心里產生了影響與照應,處于不同心境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感受、理解。當閑暇之時,獨坐于此亭,看到“與誰同坐”這幾個字時,想到在你身旁有清風明月相伴為伍,那么獨坐于此是否另有一種美呢?我們接著游覽,就會看到梧竹幽居亭,四面白墻上開了四個圓形洞門,移步換景。匾額“梧竹幽居”四個字為文徵明所提,意在祥瑞,古人認為“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而鳳凰是一種“靈鳥,仁瑞也。”在此亭周圍亦種植竹子和梧桐。此園取名拙政也是有寓意的。拙政園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王獻臣受誣解職,歸隱蘇州,建此園,取名拙政。園主是自比西晉潘岳。潘岳的《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了解了這些是不是體會到了當時園主的心境呢。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俯首皆是,所以它的影響如此廣泛,并且深遠,至今不衰。這就是文化帶給我們的感動,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很多外國人不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所以,他看不懂中國的園林。同樣的,因為我們不了解外國的文化傳統、歷史背景,外國人的藝術作品我們也難以理解。日常生活中,有的時候我們看美劇,劇中的人因為一句話都笑了,可是你卻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笑點在哪里。這就是文化的差異導致的。由此可見,文化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的作品能夠像前面提到的那些作品一樣,有深厚的文化淵源,能夠讓人們產生聯想、意會、共鳴、感動。美,便在人的心中產生了,并且久久不能忘懷。這種美,是多種多樣的,完美的,殘缺的,歡快的亦或是悲傷的。
文化不僅僅能夠讓人感到美,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藝術設計創作者更好的設計、創作。這就需要我們不僅了解文化、還需要不斷的學習、感受文化,將其融于我們的生活,融于我們內心深處。其實這很簡單,只要多一份觀察,多一點感動就好。當抬頭看到了天空中翱翔的鳥兒,想到《逍遙游》中鵬鳥之于蟬雀的雄途大志;嗅到路邊盛開的桂花香,想到了“聞木樨香”的典故及其教育意義;聽到窗外噼噼啪啪的雨滴聲,想到“疏雨滴梧桐”“開門看雨、一片蕉聲”等等。如果我們看到一些美好的景致時,能夠聯想到其它更多美好的東西,那么對于我們發散思維以及藝術設計創作是不是也會有不少好處呢?
這里的論今就是指科學文化素養。今日,科學文化水平與日俱增,我們的設計與“科學”越來越密不可分,科學的觀念,科學的領域,科學的材料,科學的方法等等。
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從設計的構思到設計成果的產出,都離不開“科學”,在構思階段,設計我們的方案過程中,會考慮內容、形式上的簡與繁的問題,以求達到“簡而不少”“繁而不亂”“亂中有序”的效果。在后期完成階段,會考慮材質、技術的使用與實施,以更好地表現設計。某些時候,藝術甚至會成為科學的表現形式。設計與科學的關系將從下面幾點來闡述。
首先、從實際的應用上看。
在設計構思階段,不僅僅需要調動我們的感性思維,還要用理性的科學的思維去分析。梁思成先生說,“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有一個重復和變化的問題:只重復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復,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亂。”1看中國古代建筑,明清故宮是很好的范例。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再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每一個殿、閣、廊、門都是按照工部的“工程做法”的規定來建造的,無處不在的重復,統一的構件、統一的雕飾、彩畫,可以說是“千篇一律”。但是,有誰會覺得枯燥乏味呢,從天安門一步步向前,給人的震撼無處不在,空間的連續性、差別性展現無遺,整體的輪廓、光影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西方的希臘神廟、羅馬的拱頂藝術、哥特式建筑的教堂,無一不是“千篇一律”,卻又體現出空間上的變化、差異、連續。
此外,很多設計作品都要借助于科學,甚至創作設計的作品直接反映科學技術的發展。就“太空美術”來說,隨著人們對太空的逐步認識,太空的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的變化,太空美術的作品也是越來越豐富多彩。直接表現出太空的壯觀景色。還有數碼作品,攝影作品,無一不需要借助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成果——攝像機、電腦等儀器。
其次,從學科、知識的聯系上看。
“科學和藝術就是自然這塊獎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來表達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方面,則以思想表達事物的永恒秩序。”2創作設計過程中,我們的想法來自于哪里呢?我認為,來源于自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擁有滿腔的熱情,還需要擁有冷靜的頭腦,觀察自然,分析自然,從中獲得靈感,來更好的表達心中的想法。相傳達芬奇畫蒙娜麗莎那一點微笑畫了四年,他自己說,雖然戀愛極熱,始終卻是那極冷酷的客觀態度去畫他。梁啟超曾經論述過美術與科學的關系,他說,藝術先生和科學先生,他們哥兒倆,有一位共同的娘,叫做“自然夫人”。東方與西方藝術形式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園林的形式,西方講求對稱,擁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幾何紋樣隨處可見;東方講求自然,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這一結果是由很多的歷史原因所導致,但是追根溯源,這是由東西方的自然環境所導致的。西方的文明發源于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這里自然環境惡劣,沙漠廣布,耕地非常有限,而東方的發源地黃河流域,這里自然環境優美,廣袤的平原、肥沃的土地、秀美的青山、奔騰的大川、紆曲的溪流分布其間。所以,西方的園林形式表現出強烈的人工改造的痕跡,東方表現出的是對自然的模仿,將美好的山水花草置于自己的住宅當中。
藝術有其風格,一位音樂家在聽到幾個音節后,即能辨認出莫扎特、貝多芬或舒伯特;一位畫家在看了一幅畫作后,即能猜到是齊白石、徐悲鴻或是吳冠中;一位建筑師看到一座建筑的時候,即能判斷出古希臘、古羅馬或是拜占庭式建筑。有趣的就是,科學家們也各有其風格。楊振寧曾經描述過狄拉克和海森堡,他們都是20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說,狄拉克的文章讀起來很通順,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塵”,沒有任何渣滓,直達深處,直達宇宙的奧秘。引用高適的《答侯少府》中的詩句,“靈性出萬象,風骨超常倫”來形容這位性靈、風骨超常的物理學家。而海森堡的風格是朦朧、不清楚、有渣滓的。物理學的研究,也是有其不同的風格,會產生不同的美。 由此可見,藝術與科學是相通的,它們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所以,了解科學對于更好的設計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三,從大師的創造上看。
文藝復興時代,是藝術與科技密切交融、共同向前的時代。在15世紀初,佛羅倫薩“拱頂”大教堂的總建筑師布魯內萊斯基最早通過實際研究而發現透視法。為了準確的描繪景象,他在鏡子上描繪出景象的影象,然后進行描繪,得到的畫面準確無誤,之后,通過數學,逐步分析線條,得到了透視法的規律。在他之后,有關透視法的研究、論著出現很多,為之后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丟勒、拉斐爾等人的創造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達·芬奇是更加獨特的,他不但是畫家和理論家,還是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其繪畫風格上,由程式化轉向自然、逼真,從狹小、靜態的圣像轉向開闊動態的畫面,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為了更好的表現人,人的體態、表情、甚至是皮膚的毛孔、筋骨都要表現出來,以此來展現人的內心情感。為了表現這些,透視法、解剖學就很重要,在那個透視法、解剖學還處于研究階段的年代,達·芬奇也成為理論研究家、解剖學家,來更好的表現自己的畫作。還有一些畫家,致力于研究人體比例測量、分析、統計,為人體測計學和統計學開先河。
到了20世紀,畢加索的《亞維農少女》成為立體派的開端。是什么導致了這一畫派的產生呢。藝術史家,倫敦大學的米勒列出了11項因素,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科技新發現:電影所捕捉的動態;攝影,畢加索熱愛攝影,經常利用攝影照片做構圖研究;X-光以及其他穿透能力射線的發現,使得“觀察表象以認識世界”的觀念受到沖擊,認識到將人體器官或是其他物體重疊顯示的正當性;數學,非歐幾里得幾何和四度空間理論,特別是這抽象的數學構造如何可以通過“投影”而在二度平面表現出來。
所以,科學革命和藝術是密切相關的。科學新發現改變了人的世界觀、宇宙觀,而新觀點、新意向不可避免會刺激新的藝術創作形式、內涵的產生。在文藝復興時期,兩者甚至是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
前者是我們的文化知識底蘊,是感性的認識。后者是我們的科學文化素養,是理性的知識。作為一個設計師,一定要將這兩者結合才能夠為將來設計出更好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語:做好設計不僅要學習設計方面的知識,還需要了解我們傳統文化,運用科學文化素養,并將兩者結合。如果只是一味地尊崇、學習先前的人類文明,忽視未來發展的趨勢,就只能固步自封,被時代吞噬。但如果僅僅學習先進的工藝、材料、技術、思維,而對優秀的人類文明視而不見,嗤之以鼻,那么你的作品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甚至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而無心靈上的感動,即瞬將會被淡忘。想要做一個好的設計師,一定要涉獵廣泛、觸類旁通,在日常的學習閱讀中,了解不同領域、不同方向的知識。曾有人說,當你走到學科的頂端時,卻發現,各個學科之間的界限竟然消失了。
注釋:
1.戴吾三,劉兵.藝術與科學讀本——音樂、繪畫、建筑之間的感情[C].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8.
2.戴吾三,劉兵.藝術與科學讀本——科學與藝術[C].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8.
參考文獻:
[1]梁思成.建筑文萃[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7.
[2]張家驥.中國造園藝術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