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614000)
現代陶藝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門類,對創作者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任何藝術創作都無法避免藝術與技術的問題,兩者的完美結合方能創作出獨特的藝術作品。而現代陶藝更多的是陶藝家的自我創作過程,與古代陶瓷生產中分工明細的合作方式有所不同。現代陶藝創作呈現出個性化、個體化的創作特點。這就要求陶藝創作者在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的同時還必須能熟練掌握制作技法,最終才能創造出體現作者個人觀念、情感、個性的當代陶藝作品。本文從個人的創作實踐出發進而探究技法訓練在當代陶藝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古代陶瓷生產就已經形成了分工明細、集體協作的制陶方式。這種生產方式便于提高陶瓷產量,又能充分發揮個人技能優勢在陶瓷生產中的作用。所有產品都是集體合作的結果。而現代陶藝創作往往更多的是需要創作者自我完成作品的制作,因為只有創作者自身才真正的了解一件作品他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如果再像傳統制瓷業生產中的那樣分工合作,拉坯的專職拉坯、裝飾的專職裝飾、燒窯的專職燒窯便很難在作品的最終形態上達到作者的實際需求。因此作為現代陶藝制作者來說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法對創作是至關重要的,也才能在創作中達到游刃有余的狀態。那么對于陶藝家來說具體需要掌握哪些技法呢?本文認為主要包括:造型方法、裝飾方法以及陶瓷工藝學等相關方面。通過這些技法的學習,有助于陶藝創作者更全面的認識陶瓷材料,為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造型能力對于陶藝家來說是最基本的技能,好的作品必須通過合適的造型才能得以表現,才能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作品的審美內涵,彰顯藝術創作者的藝術理念。陶藝造型方法自古以來多種多樣,近現代以來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成型方法主要有:泥條盤筑法、拉坯成型法、泥板成型法、雕塑挖空法、注漿成型法、印坯成型法等。它們即傳統又現代,看似簡單卻又有著諸多技法局限。陶藝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作品需要任意選擇合適的造型方法。其中有些成型方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泥條盤筑法、拉坯成型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充分得到實踐檢驗的優秀成型方法,就技法本身來說其具有著諸多的優勢但同時也有著一定的成型局限。例如:泥條盤筑法,這種成型方法主要是借助泥條逐層疊加的方式來完成造型。其優點為具有造型靈活、形體豐富、質樸、隨性、能充分體現泥性及制作者的手工痕跡等特點,可用于異形體或較大形體的造型。是很好的現代陶藝成型方法之一。但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泥條盤筑成型法對泥料的泥性要求較高,對創作者對材料的掌握能力、制作者的造型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同時對泥料的可塑性、泥料中水分含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否則所做作品往往會出現塌陷、變形、開裂等缺陷,影響陶藝作品的品相,因此一般此種技法適合陶泥或者可塑性較強的瓷泥的成型方法。再如:拉坯成型法,拉坯成型法在中國古代以實用為目的的陶瓷生產中是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它的造型優點為性質規整、線條感強。可任意選擇規則的器形及器形的大小來進行制作且生產效率較高,也是現代陶藝成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的局限性為拉坯成型只能生產規整的球體形態(以圓柱體為基礎的形體變化)無法制作出異形體造型,對現代陶藝具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同時拉坯成型對創作者的拉坯技能要求嚴格。拉坯是項手工藝較強的工藝種類,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拉坯技法,對于陶藝創作者來說若想使用此種方法成型是具有一定困難的。
從以上的實例分析中可以看出,陶藝創作者的技能掌握程度往往最終決定著陶藝作品的形態。技法的掌握在陶藝成型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如果沒有技法即便是有再出色的藝術構想也是無法實現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熟練掌握技法的同時還要能靈活的運用各種技法,在陶藝創作中藝術家有時為了更好的表達觀念對造型有著特殊的要求,因此兩種或幾種造型方法并用能更好的為造型的實際需要服務。
陶瓷裝飾自古以來豐富多彩、技法多樣,很好的起到了裝飾陶瓷的作用。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隋唐的刻劃花裝飾、元明清的彩繪等都為我國燦爛多彩的陶瓷文化增光添彩。陶瓷裝飾自身就是一門藝術,其融入了繪畫、雕塑及其他優秀公益門類的精華為一體。從陶瓷裝飾技法來說主要分為胎體裝飾以及釉面裝飾兩大類,胎體裝飾一般是在上釉前對瓷胎或陶胎進行刻畫、拍印、鏤空、貼塑等裝飾,燒制后會呈現淺浮雕的藝術效果,如刻花青瓷器。這些技法都需要對材料及裝飾技法在熟練掌握的基礎上才能完成,由此可見適當的技能訓練對陶瓷裝飾是必要的,有了基礎創作者才能根據自身作品的需要去選擇裝飾的方法。
釉面裝飾種類更為豐富,大致分為:釉上彩、釉下彩、秞中彩、顏色釉等裝飾手法。中國陶瓷裝飾的最大特點就是將中國傳統繪畫融入到陶瓷裝飾中去,形成獨立于世界的獨特風格。這是一種將國畫中的題材、圖案、繪畫方式、繪畫風格引入陶瓷裝飾中的獨特陶瓷繪畫形式。中國畫以毛筆、墨、紙為主要材料進行創作的,而中國陶瓷同樣是用毛筆繪畫,將墨轉換為陶瓷顏料、將紙轉換為陶瓷胎體最終呈現的都是具有中國畫意境的審美情趣。這一轉換是偉大的,正如鄧白先生所說“瓷器的彩繪裝飾,自從吸收了繪畫的技法以來,使它得到了驚人的發展,不論青花、五彩等彩瓷,出現了繪畫風的裝飾之后,便發生了嶄新的面貌”。但陶瓷繪畫仍有其特殊性,由于用筆、用色及在瓷胎上繪畫的特點,使其與國畫仍有較大差異,如青花分水雖與在宣紙上染墨有相近之處,但也有著不同的方法與效果。正因如此,形成了青花分水的紋理,變現出陶瓷藝術的工藝之美。因此掌握好技法對于陶藝創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為基本性的要求。藝術家在創作中如果沒有技法的支撐那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將無法最終將藝術觀念以作品的形式呈現。由此可見裝飾技法的訓練對于現代陶藝創作者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技法之一。
陶瓷工藝學主要研究制瓷過程中的各種工藝知識,基本涵蓋了坯料、釉料、造型、裝飾、窯爐工藝等諸多方面的工藝基礎知識。它是陶藝制作者最為簡便的了解陶瓷生產的學科。對于現代陶藝創作者來說若想更好的了解陶瓷材料、技術與作品效果之間的關系有著比較直觀的幫助。比如:坯料問題,中國的陶瓷產區眾多、材料各異、所產陶瓷的面貌也各不相同,從歷史上的“南青北白”便能見出一二。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預先會對作品的整體面貌有所設想,這就需要在實踐中去選擇更能體現作品內涵的材料來進行創作。出于這種內在 的需求就要求作者對材料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沒有現成的材料供你使用,就需要創作者自己去配置一定的材料。這些都需要陶瓷工藝學的相關知識,否則便無法達到預想的藝術效果。
窯爐結構、燒制原理也是陶藝家所要掌握的。陶藝作品往往是以體現觀念,追求視覺效果以及藝術內涵的個性化作品,對作品的燒制往往會有特殊的要求。如何達到預期的效果是陶藝家在創作之初便要考慮的,什么樣的材料、什么樣的造型、如何裝飾當然還有如何燒制。如,陶藝陶藝作品燒制中的窯爐氣氛問題,以材料中的含鐵量為例,不同含鐵量在氧化焰和還原焰的氣氛中燒成的制品完全不同,所呈現出的作品的色澤有著很大的差別。而弱還原的氣氛燒制成品又有所變化。另有現代陶藝作品多數為異形體造型、不規則造型,在制作的過程中有可能因為自身造型的需要,制品的壁厚不統一、或者完全是較厚的胎體,這類作品的燒制就不能像工業化生產那樣來確定燒制時間及升溫曲線,若升溫太快則非常容易造成作品炸坯或開裂的現象。這就需要創作者對陶藝窯爐有充分的了解,了解如何燒制、如何確定升溫曲線等工藝。這些基礎性的工藝是必須要掌握的,否則將為創作過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只有熟練的掌握了一定的陶瓷工藝技法才能在個人創作中自由馳騁。人與泥的結合才能使作品的精神內涵得以提升,進而進入“物我合一”的天地大道的藝術境界。同時對于一些陶瓷機械使用也是應該有所了解的,如:車模機、泥扳機等現代陶瓷機械為陶藝創作者提供了諸多便利,也為創作者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對創作者有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總之,對工藝基礎知識的技能訓練也是陶藝家個人創作的必備條件。
《論語》有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早在孔子時期便提出了“技藝”的重要性。任何藝術作品的誕生都離不開技術元素的支撐。文學家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方能創作出好的文學作品,畫家必須有嫻熟的繪畫技巧才能創作出流芳百世的藝術佳作。“匠人”和“藝術家”往往只是一種觀念的差異,而偉大的藝術家往往也是一位出色匠人。而匠人擁有著高超的技藝,卻往往只能制作出堪稱精美的作品,究其原因無非是在藝術審美能力上的欠缺。而藝術家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創作技能,便不能稱為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無法將自己的藝術想法、藝術觀念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假如一位歌唱家而不懂得發音、不懂得樂律那么再動聽的音樂只能存在與其內心深處,無法展示在世人面前,更談不上去感染別人。如果一位畫家而根本不懂繪畫技法、不懂透視、不懂解剖、不懂色彩也將無法創作出一幅優美的油畫作品。陶藝家在創作過程中也同樣離不開陶藝技法。陶藝是門動手極強的、需要較強的綜合能力的藝術門類,古有制瓷“七十二道工序”之說,可見一件瓷器的產生是永遠無法脫離技法前提的。這些技能是制作陶瓷藝術的必備前提與基礎。
技術與藝術問題早在英國的手工藝運動中便已經做了詳盡的探討,到后來的包豪斯學院再到當代手工藝的保護運動。都充分證明了手工技能在藝術創作中的關鍵性。不可想象如果再也沒有人從事手工制陶,完全被機械化生產代替。將會產生怎樣的陶瓷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是冰冷的、毫無生氣的、無感情的機械制品,無法給人以精神滿足。中國陶瓷首先是人性化的產品,其作品中融入了制瓷藝人的情感,他們的思想以及審美等諸方面的生活化的情感。因此才呈現出姿態百出,別樣風采的陶瓷。而當代陶藝創作中往往有些人認為做陶瓷很容易,哪怕什么都不會也可以從事當代陶藝創作,以帶加工的形式出現而已。這種代加工的方式只適合于當代社會這種以追求利益為目的的陶藝創作,無法經得起歷史的推敲。因此,提倡陶藝技法的學習,對于將以陶瓷原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在陶藝創作過程中的前提與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
[1]白明.《另說陶藝:關于陶藝教學的實驗與設想》.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01.
[2]楊永善.《說陶論藝》黑龍江美術出版,2001.1.
[3]陳琦.《陶瓷藝術與工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