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學院美術學院 271021)
中國人物畫追求意象造型觀,需要對客觀形象進行提煉、取舍、夸張和變形??鋸堊冃问钱嫾以诔浞至私馊宋锏男蜗蠛捅举|特征后,加強其最能表現神采的地方來突出強調,從而提高整幅作品的獨特性、趣味性和生命力。
夸張變形,是一種用來修飾美化藝術形象的繪畫表現手法。西方現代繪畫中的變形與中國畫的夸張有很大區別。西方的變形把客觀物象分解、揉碎,重建為新的形式,追求的是純粹視覺形式的游戲。而中國畫對形象特點加以合理的取舍夸張,為了使形象更加抒情傳神,符合畫家的理想和美的規律。傳統國畫大師顧愷之的“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蘇東坡的“不求形似”、齊白石的“不似之似”以及徐悲鴻的“惟妙惟肖”論,都是在中國傳統造型意識基礎上進行夸張變形的很好詮釋。
中國傳統人物畫的表現形式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要求,風格獨特而鮮明,其夸張變形的程式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在中國傳統藝術的長河中,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有不同的造型審美特色。以仕女畫為例:魏晉南北朝描繪的主要是詩、賦等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的賢婦和仙女等,畫中可見典型瘦骨清像、氣度高古的風姿。唐代畫家描繪仕女臉型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健壯、氣質雍容高貴,展現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華貴之美。清代畫中女子皆有修頸、削肩、柳腰之體貌,細眉、鳳眼、櫻唇之容顏,展現了多愁善感的小家碧玉韻致。
傳統中國人物畫對于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有程式化的造型方式。例如眼睛,古代畫家多把武士的眼珠縮小,達到橫眉怒目的威嚴感;而畫仕女則多數眼睛細長上挑,低眉垂目或者淡淡的平視,突出了女性的婉約和含蓄。中國傳統審美也有“將無項,女無肩”之說。繪畫中把武士的頭部變小,脖子減短,能夠突出魁梧堅實的臂膀和威武雄渾的精神;而表現年輕女性時,多會將肩膀削窄,以此來表現一種婀娜多姿、弱不禁風的面貌。
美與丑是現實中兩個相對應的側面。藝術家要真實地表現事物本質的美與丑,必然主觀定向地進行夸張變形。追求真善美,厭棄假惡丑是人的本性和道德的原則。傳統中國畫藝術是建立在倫理道德基礎上的,就必須積極向上、伸張正義、抵制消極悲觀情緒、反對邪惡和戰爭,充分發揮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
當代中國畫的“夸張變形”是保留了傳統中國畫的藝術本質和民族審美,加入現代的藝術語言和形式,追求更高藝術性的一種藝術手法。當代現實主義中國畫家不能滿足于以甜俗為美,對生活照抄照搬和再現自然。要使藝術高于生活,必須運用一定程度的夸張變形來改變自然形象,成為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
所以,在寫實的基礎上,我們也要根據自己的美學觀點、審美需要對非寫實性的造型趣味進行有目的的追求。畫家要從形象本身基礎上去挖掘其特色,在固有的形態成立的基礎上賦予其個人魅力,從而達到形神兼備,并體現出畫家對作品的感知和態度。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可以根據對象性別、身份、年齡、性格等特點來構思夸張變形的趣味。如畫少女可多用S形曲線追求修長柔美之情;畫農夫可用枯澀老辣的線塑造憨厚笨拙之態;畫青年可傳其,加長腿部,強調肩寬,表現瀟灑挺拔之姿;畫身世坎坷的老者可多用折而繁復之線,畫消瘦而蒼涼之味。外在表現形式因人物內在精神的支持而變得充實、豐滿而貼切。
當代中國人物畫經過近二十年來的實踐探索,正由傳統的古典意識同西方現代理念相結合,呈現出多元共生的全新的藝術語言和精神風貌。對于夸張變形的基本規律,我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團塊化造型。團塊造型能很好地表現對象的體積感、重量感和生命力,代表畫家有馬約爾、周思聰等。他們用弧形線條刻畫人體的彈性和膨脹感,用肥碩夸張的軀體表現渾厚飽滿的造型。團塊化造型是作者寬宏大度、滿足自信的人生態度的象征,也給觀者以和睦和美滿的感受。
2.瘦骨化造型。“瘦骨化”的造型追求在有限的體積中塑造一種鋼筋鐵骨般的力量和剛強。如席勒筆下的人物強調形象清晰的外輪廓,用方折的線條表現形體肌肉的起伏,產生一種瘦長嶙峋的造型。中國古代文人也常用瘦骨化造型的枯木竹石來表達一種清貧高潔、不屈不撓的人格。
3.奇絕化造型。圓形、正方形等完整的形狀給人以穩定、飽滿、完美之感,但也會因太完美而缺少變化。奇絕化造型采用方折凹陷的線條塑造外輪廓奇突棱角的形狀,來增加視覺的刺激感;采用傾斜頭重腳輕等方法增強形式的奇險和不穩定感,再通過一些點綴題款等手段達到新的平衡,即“造險而制險”的手段。
4.殘缺化造型。藝術作品為追求造型中理想的形式感,必要時可以犧牲對象的客觀真實性。在當代繪畫中經常為了突出最生動感人的部分而舍棄一部分來追求平面的藝術形式,既突出了人物的特色,又擁有了獨特的藝術特征,大大的增強了畫作的辨識度。
作為當代的中國畫家,要遵循藝術規律,著力挖掘生活中的獨特感人的細節和瞬間,并作加工處理和藝術錘煉以增強其典型性,將我們對生活、對藝術的想象和感悟表現出來,才能創作出有鮮明時代特色、和諧統一、感人至深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畢繼民.傳統文化與中國人物畫.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2]王大根.人物速寫技法.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