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連藝術學院 116600)
滿族是我國的第二大少數民族,滿族文化也有著它特殊的魅力和特點,其民居建筑也具有非常大的特點,在現代民居建筑的設計中,我們仍然能看到滿族民居建筑結構的痕跡,比如在現代的居住空間設計中,人們所偏愛的正房,即是滿族民居中講究的坐北朝南的民居建筑。滿族除了清朝時期居住在北京地區外,大多數聚居在東北三省。現在沈陽的東陵區、本溪地區,還有很多鄉鎮以滿族居民為主,那里或多或少延續著滿族人的生活習慣,承載著滿族傳統的文化與風俗。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各民族的交往與學習,滿族人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居住習俗。不再住在以前簡陋而原始的“地印子”(“地印子”,是滿族人冬天居住,一般建在向陽山坡,向下挖土為墻,上面蓋上樹皮、山草。室內有鍋灶、火炕。保溫、取暖效果好。)、“馬架子”(“馬架子”是滿族人夏季居住的場所,一般建在林內,借用一些樹樁,在樹樁上用木鋪地,上面搭上人字型架子,再覆蓋以樹皮、山草防雨。)里,他們以當地的建筑材料,修建了泥坯草房、青磚瓦房和夾用石料的房屋。通常把面朝南的房子稱為正房,一般有3間或5間,東西廂房各2間或3間。富裕的人家還設有門房(三間,中間為過道)、影壁墻等。民間有俗語稱“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這句俗語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滿族民居獨特的建筑風格。
1.口袋房
“口袋房”又稱“斗室”,因為房子的形、狀像個口袋和斗形而得此名。一般是3間或5間,坐北朝南,房頂用草苫,周圍墻多用土壘成。進門是伙房,又稱外屋,從伙房兩墻之間開門設為臥室,也稱里屋。有的伙房東西兩墻都開門,成對稱布局,稱為“對面屋”。口袋房臥室的南、北、西三面設置火炕,這是滿族臥室的最大特點。有的滿族人家把臥室隔為兩間,北間靠炕頭的叫暖閣,這是為家中老人開設的專房,那里暖和、安靜,利于老人怡養天年。
2.萬字炕
又稱“轉圈炕”“拐子炕”等,滿語叫“土瓦”。一般南、北為大炕,東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煙道。按滿族的習俗,西炕上一般不擺設雜物,因為那里是供奉神圣的“窩撒庫”棗祖宗板的地方,就連貴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溫暖、向陽,一般由長輩居住,晚輩則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滿族群眾的喜愛。
3.神奇的門窗
滿族建筑的門窗很有特點,門是獨扇的木板門,有木制的插銷;內門是雙扇木板門。外屋靠門的一側有一個小窗,俗稱“馬窗”。每個窗戶分上下兩層,上層糊紙,可向內吊起;下層為豎著的二三格,裝在窗框的榫槽,平時不開,但可隨時摘下。窗欞格一般有方格型,梅花型,棱型等多種幾何圖案。糊窗所用的窗紙是一種叫“豁山”的紙,滿語稱為“攤他哈花上”,漢譯為麻布紙或窗戶紙,是用破衣敗絮經水漚成毳絨,再在致密的蘆簾上過瀝攤勻,經日曬而成的。這種紙糊在窗戶的外邊,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檔中積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紙因冷熱不均而脫落。窗紙糊上后,還要淋以油,這樣,既可增加室內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紙堅久耐用。
4.地煙囪
當你進入滿族老宅時,還會發現,煙囪不在房上,而是建在屋側,高過屋檐數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通。煙囪,滿語稱“呼蘭”,早期多用空心整木,后來用木板圍成,也有的用磚瓦砌成。這種建法,煙囪底部有窩風巢,以回擋逆風,使煙道通暢,又不易倒塌。煙囪修在地面上是滿族住宅的一大特點。
5.壁影
一般的滿族人家,一進大門,便可見一段墻形建筑,稱“影壁”。影壁是滿族傳統住宅的一部分,亦稱影壁墻。其形式多為一字型,高約5尺,寬6尺,厚1尺有余。一般為石、磚結構(亦有土墻外鑲磚者),以石為基,用大青磚砌壁身,壁頂多呈馬鞍型瓦頂。正面壁心平面,畫以吉祥紋飾,亦有雕刻如意彩繪者。反面壁心多設有佛龕,為供奉土地爺之用。影壁均置以庭院大門里3米左右處。
無論貧富,往昔滿族人家的院門內都設影壁。影壁,或磚砌,或木柵,有的富貴人家,在影壁上塑有日出云海、龍鳳呈祥等美麗圖案。影壁是滿族先民居室門外掩體的演化。
6.四合院
四合院,是清中葉以后的滿族住宅。一般有四方形的寬敞院落,其中坐北向南的住宅為正房,通常為間三,或有五間,每間長四米左右,中間開門,進門為堂屋,內置鍋、灶、飲食用具。西間為尊,稱上屋,一般由家中長輩居住,東屋為晚輩居住。院子的左右筑有東西廂房,西廂房多碾為磨房和放零雜物品的倉庫,東廂房一般存糧。同時,磚墻大院,還要砌上門樓。這種院子,在東北農村多用柞木細桿圍成,俗稱“障子”,大門只有兩根豎柱,兩道橫梁,兩扇大門,俗稱“門樓子”。
滿族人認為,“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是件大喜事,同堂的輩行越多越光榮。因此,隨著人口的增加,除正房外,又建有東西廂房和南向而中間留有門洞的門房,這種建筑及布局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四合院”。其特點是:院內靠門洞的地方建一矮墻,稱為“影壁”。影壁后豎一根八尺高左右、碗口粗的神桿,桿頂端掛有一錫制或木制的斗子。兩廂南端是牲畜欄圈。正房后中間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樹或花卉。房屋四周圍以橫墻,自成院落,大戶用磚石,小戶用木柵。這樣院連院,戶連戶,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營子和屯子。
在現代的居住空間設計中,有很多空間特點仍然傳承著滿族民居建筑的特點,可以說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傳統的建筑結構特點進行現代的技術處理,材質的變化,結構的改良。
1.標準戶型的優勢
我們所說的標準戶型,是實用性極強,且不浪費空間的一種戶型設計,現在多以正方形和矩形的戶型結構最為標準,這與滿族人所住的“口袋房”有些類似。
這種戶型不論是從采光還是通風方面,都占有極大的優勢。與其他戶型相比它的空間布局較為合理,功能分區。“口袋房”中所講的“對面屋”就是我們在標準戶型中經常看到的兩個臥室的門相互對應的結構,有些風水書中講,門對門容易犯口舌,但是從通風角度上看,這樣的設計有助于空間的流通,對人的身體是有益無害的設計。
2.暖氣的設置
滿族人的設計很神奇,他們設計的“萬字炕”可以取暖,而且使整個房間受熱均勻,在東北嚴寒地區格外受歡迎。沿用至今,“萬字炕”一直在發生著改變,從我們靠墻而立的暖氣,發展到現在的地熱,無不體現出滿族民居建筑的特點。在東北的現代室內設計中,我們通常把暖氣靠墻而立。因為考慮到受熱,所以往往設置在墻體下部靠近地面的部分,這也是受了滿族的“萬字炕”的啟發而進行發展變化的。
3.玄關的處理
家居環境中,玄關的設計必不可少,它是一個居住空間的門面,同時也起到了遮擋作用。它的形式有很多種,最初的雛形是基于滿族人院落中的影壁墻的設置。古時候從影壁墻的設計上,我們能夠看出這戶人家的生活水平,一般富貴一些的人家用磚砌墻,而且在墻面上帶有吉祥的圖案,貧窮一些的人家也會設置影壁,他們會選用木柵作為影壁的主要材料。在現代的家居設計中,主人都希望一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整潔明亮的環境,玄關的設計也在影壁的基礎上發生了一些改變,在設計中不但要考慮業主的貧富狀況,同時也讓玄關變得更加的實用。玄關的空間雖然不大,但其收納功能卻是一點也不少。墻上的粘鉤、衣帽,下方儲物擱架,可移動式家具,帶有滾輪的活動收納籃以及可自由搭配的收納小用具,都展示了玄關最大程度的便利。
滿族的民居建筑是適應北方自然環境的產物,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并融入到傳統的文化之中。長期以來的不斷積累和交流,使得滿族人形成了自己民族獨特的建筑文化特點,這也是我們值得學習和借鑒的一面。現代的住宅設計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很多滿族民居建筑結構的痕跡,它們極大的影響著現代民居建筑結構。我們也應在先人的基礎上繼續傳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民居特點,在我們今后的設計中,發揮它們更大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富有光.《圖像中國滿族風俗敘錄》.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8.
[2]韓曉時.《滿族民居民俗》,沈陽出版社,2004.8.
[3]蔣肖云.《滿族》,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