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 810008)
王洛賓(1913-1996,北京宛平人)于1938年秋隨西北戰地服務團到青海演出,并在西寧各中小學教唱抗日歌曲。劇團解散后,他應約于1939年初再次來到西寧,住在昆侖中學宿舍,組建青??箲饎F,搜集整理民歌,從事抗日宣傳活動。
早在王洛賓來青海之前,他已經與民歌結緣,那是1938年4月,王洛實與羅珊、塞克、蕭軍、朱星南一行五人自西安前往新疆,途經六盤山,聽到這一帶方圓幾百里有名的花兒歌手“五朵梅”的民歌演唱,記錄并改編了一首《眼淚的花兒把心淹了》。獨特的西部民歌深深地吸引了王洛賓,從此開始了他傳奇色彩的西部之旅。王洛賓在參加蘭州抗戰劇團時,“有一位維吾爾族司機給我唱了一首吐魯番民歌《達坂城》,我記下了曲調,請一位懂維語的漢族司機翻譯了歌詞。原歌有兩句是從后半拍起,曲調中有一些難唱的音程。為了便于流傳,我將其改編定名為《馬車夫之歌》。第二天蘭州抗戰劇團就演出這個節目,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這是我搜集整理的第一首兄弟民族民歌,也是我創作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著名的作曲家王洛賓,在青海從事音樂創作中,也曾從青海民歌及‘花兒’中吸取營養,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蔽好髡碌奈恼峦瑫r也概述了張亞雄、李文實、逯登泰(萌竹)、王云階等收集“花兒”曲令的情況。張亞雄在蘭州“坐地征花”,當時就有365人與之聯系,包括魏明章在內的很多青海人也參與其中。張亞雄著《花兒集》(中國文聯出版社,1986.8)中收錄了“花兒譜”四首,其中第三、第四首分別為逯登泰、王洛賓記譜。
魏泉鳴著《中國“花兒”學史綱》(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9)第四章“抗戰前后的花兒學研究活動及其特征”第四節“不應被歷史遺忘的花兒學家王洛賓”中用如此醒目的標題論述了王洛賓在花兒方面的建樹:“是王洛賓從1938年5月先后在蘭州、西寧搜集并記錄了花兒曲令三十幾種,他是當時記錄花兒的各種曲令樂譜最多的第一人。王洛賓在當時的條件下,能記錄花兒曲令樂譜三十幾種,確非易事,到目前的資料表明,花兒的各種曲令及其變體,大約有120多種,王洛賓早在抗戰時期就記錄了它的四分之一,并用這些曲令編唱不同的歌詞多達幾百首,使他成為最早的花兒通之一,應當說是當之無愧?!?/p>
1939年到1941年間,新疆的兩個哈薩克部落被迫害而東遷,其中一個部落遷入青海,最終落腳青海海西、海北等地。后與當地原聚藏、蒙部落產生草場爭端,馬步芳政府派人去招撫,并將許多婦女兒童遷到西寧工廠做工。此時正在西寧教學的王洛賓找到這些哈薩克人,并請了一位住在落東關通曉哈薩克語的商人哈迭爾協助翻譯,開始了民歌的記錄。期間,“王洛賓陸續記錄了《掀起你的蓋頭來》《青春舞曲》等維吾爾族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天明》《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等哈薩克族民歌,《在那銀色的月光下》等塔塔爾族民歌。后來又陸續記錄了《瑪依拉》《都塔爾與瑪麗亞》《阿拉木罕》《半個月亮爬上來》《喀什噶爾舞曲》《依拉拉》《哪里來的駱駝隊》等一批西北地區流行的少數民族民歌,或改編、或配歌、或填詞。”王洛賓還運用這些民歌素材創編了兩幕歌劇《沙漠之歌》。“這部歌劇主題鮮明,結構也較嚴謹,歌詞簡潔生動,曲調明朗歡快優美動聽,音樂風格突出,具有濃郁的哈薩克民族情調。由青海兒童抗戰劇團演出,是在青海第一部創作上演的歌劇。也是我國歌劇園地上的一朵新花?!眲∏槭敲鑼懸粋€漢族青年進入哈薩克部落宣傳抗日活動。劇中有歡迎舞會、賽馬、宣傳抗日、響應抗日等主要情節。劇終由受到感召的哈薩克族青年組成一支抗日的遠征軍,迎著黎明的曙光,高唱著戰歌奔赴抗日前線。劇中主要人物有李凱(漢族青年,進入哈薩克部落宣傳抗日)、二利(哈薩克族青年)、阿依莎(哈薩克族女青年)。劇中歌曲大多采用民歌填詞配曲組成。如將《草原情歌》(哈薩克族民歌《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的整理改編)刪去第四段,改名為《我愿做個牧羊人》編入劇中,成為《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最初版本。
《在那遙遠的地方》在青海、重慶等地演唱后,很快就流傳開來,并以著名的“青海民歌”而蜚聲國內外,成為音樂上的優秀保留曲目。美國黑人歌唱家羅伯遜也曾懷著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深情地演唱過這首歌。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曲調基礎是哈薩克民歌《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但是王洛賓在進行創編時,為了塑造牧羊姑娘溫柔親切、姣好光彩的音樂形象,特地溶進了其他民族的音樂語言。作者對青海大地和各族人民深沉執著的愛,直接表現在歌曲中對青海高原美麗風光的描繪和謳歌之中。這種深情婉轉、歌頌傾訴的歌聲,引起了聽眾的強烈共鳴和美好暇想。《在那遙遠的地方》因此而注入了堅實的生命力,經數十載傳唱歷練不衰,并且成為整個華人音樂的經典。
王洛賓在青海的創作改編歌曲還有《我們要保衛家鄉》,《青海是個好地方》(據王海天給馬忠國的信中所憶,是王洛賓記譜譯配的《黃昏里的炊煙》的另一種填詞,并經漢族群眾傳唱后曲譜有所變動。)等。這些歌曲雖然沒有在報刊上發表,但當時卻在青海廣泛流傳。
“四十年代初,青海群眾歌詠活動已形成高潮。不僅在中、小學加強了音樂課的教育,街頭盲藝人(賣唱者)也被集中到馬場上音樂課。甚至在偽縣長短期訓練班也加上音樂課。王洛賓因而在回憶中深有感受的說:‘《半個月亮爬上來》《在那遙遠的地方》《都塔爾和瑪麗亞》等。是我在青海歌詠活動高潮中寫的,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外均認為是青海民歌,這一點青海是當之無愧的,那個時代是青海成千上萬的人唱了以后才傳到其他地方的。’”
王洛賓先生從上世紀30年代末到青海,先后在青海八年之久,直到解放后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并隨軍去新疆。他熱愛音樂創作,堅持民族音樂的收集,整理改編了大量新疆、青海等地各民族民歌。大量改編作品在國內外流傳,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并成為佳作傳世。其數量之多,令人嘆服。他對青海地方音樂文化保護和發展的歷史功績是巨大的,他在民族音樂收集、整理和創編方面的建樹,也成為民族音樂傳承的一種典范模式。
參考文獻:
[1]向延生主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2)之王洛賓《在民族音樂的沃土中生根開花——作曲家王洛賓自傳》,第338.
[2]魏明章.《半世紀以來的“花兒”研究》載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1982年10月編印的《“少年”(花兒)論集》.
[3]魏泉鳴.《中國“花兒”學史綱》,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9.
[4]劉再生著.《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7.
[5][6]馬忠國,羅源.民國時期青海音樂史概述[M].載《西寧文化史料選輯》第四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