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學院 237012)
假如說人類感情是一個無邊無際虛幻的空間,那么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就是點綴其中的日月星辰,可見,音樂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個重視音樂的國度:《尚書·舜典》中說道“夔,命汝典樂,教胄子”,而在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始祖——孔子所提倡的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音樂就擺在了第二位;到了近現代,中國音樂界中不僅出現了花樣繁多、各具特色的音樂表演藝術,如各類戲曲、民間小調、中國式歌劇、通俗歌曲等,在音樂理論研究方面,也出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音樂理論家,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幾位音樂理論的大家為我國音樂理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楊蔭瀏先生、蔡仲德先生等,也相應的如雨后春筍般產生了各類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著,當然,學術界本就是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自由國度,在某個研究領域出現幾本選題相似、研究方向相同的論著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更是個可喜的現象。筆者自學習音樂理論以來也已有一段時間了,自認為可以讀懂有些大家的著作,并且可以結合自己貧瘠的知識在有限的范圍內將幾本“相似”的論著作出比較。本文接下來就將音樂美學理論方面的蔡仲德先生的《中國音樂美學史》和修海林與羅小平共著的《音樂美學通論》這兩本論著做一次較深層次的比較,雖不成熟,但也使筆者在分析寫作時挖掘出了書中更為深刻的研究成果,學到了更多的知識。
《中國音樂美學史》(下文簡稱《中》)一書是蔡仲德先生畢生研究我國古代音樂美學的集大成之作,洋洋六十余萬言,記載、編撰、建構、評價了中國三千年的歷代樂論文獻史、音樂美學思想史,是我國音樂理論界不多的的著作;《音樂美學通論》(下文簡稱《音》)則是修海林先生與羅小平先生通力合作著成的一部音樂美學著作,也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而又系統地闡述音樂美學基礎理論的教程性專著。因為《音》一書主要分為兩大章節,即:中國音樂審美意識的歷史與發展、西方音樂審美意識的歷史與發展,而《中》則單純的就中國音樂的美學做研究,所以為了能更直觀的進行比較分析,本文將比較范圍劃定為《中》和《音》的“中國音樂審美意識的歷史與發展”部分。此外,為了使文章更具條理性,筆者就這兩本論著的框架結構、敘述方法、研究深度、科學規范度等方面做比較。
首先在框架結構的構建上,這兩本著作均有自身獨特之處。《中》對中國音樂美學史的對象、分期與特征,對貫穿中國音樂美學史中的主要思潮與基本問題,對研究古代音樂美學思想與建立現代音樂美學體系作了深度的研究,全書結構恢弘,顯露出作者的大家風范。該書除去緒論,共有五大章節,即根據歷史時期將中國音樂美學史分為五個時期:萌芽時期、百家爭鳴時期、兩漢時期、魏晉——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并在每一大章節的基礎上又將內容進行細分,把全書分為四十二小章節。在這些章節里,作者進行闡述的內容大致如下: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思想自成體系的音樂美學專著,諸子百家的“子書”及后世文集中的有關論述,儒家經典及其他經典中的有關論述,二十五史中的樂制、律制,西漢以后的音樂諸賦,宋元明清的琴論、唱論(含曲論),等等。《音》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二章構成的“音樂美學思想史”,分別介紹了中、西方音樂審美意識的歷史發展軌跡;第三、四、五、六、七章則分別對音樂的“存在方式”,音樂審美中的情感情緒問題,音樂創作、表演、傳播審美活動的規律,音樂美的鑒賞以及音樂美的價值等問題作了詳盡而細微的研究分析,其中第一章就是本文與《中》一書比較分析的重點。此章節立論嚴謹,思路清楚,觀念新穎,分析透徹,例證精詳,共分為六個分章節,也是根據歷史時期將中國音樂美學史分為六個時期:氏族社會時期、上古三代時期、先秦時期、漢代、魏晉至唐時期、宋明清時期,與《中》稍有不同的是,《音》一書將《中》的萌芽時期分開為氏族社會時期和上古三代時期,在這一點上,這兩本書的作者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使人開卷有益而步入對美感的漸悟、頓誤。可以看出,在論述“中國音樂審美意識的歷史與發展”內容方面,兩本著作幾乎相同,但仔細推敲,則它們之間的不同處豁然擺出:《中》的闡述比《音》更為詳細、更為透徹,而《音》一書則比《中》一書綜合性強。當然,這與兩本書內容涵蓋面與側重點的不同是密切相關的。
其次,在論述方法上,這兩本著作也有不同之處。《中》主要運用的是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文化學、分類學、比較分析等方法將中國音樂美學史進行詳細的分類闡釋,使讀者不僅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音樂美學的概況,同時也從音樂的角度重新解讀了我國古代有價值的文學著作。《音》一書主要的論述方法包括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文化學、分類學、考古學、比較分析法等,直觀的對我國古代音樂美學史進行綜合。筆者認為,《音》比《中》多了個考古學的論證方法,這也恰恰是《音》書的閃光之處,使文中闡述的內容更具真實性,更具參考價值,同時也更加全面。
再次,在研究深度與科學規范度方面,這兩本著作都可稱得上為“大部頭”,其研究深度與科學規范性是其他一些所謂的“著作”所不能比擬的。當然,它們之間在這個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差距,筆者愚見,認為《音》的中國音樂美學部分的研究深度不及《中》,該書在部分環節的闡述中,都只是擺出了我國古代音樂美學的歷史狀況,而對其形成的歷史原因的分析卻不夠透徹,往往只觸及了問題的表面,深層次的內涵有所欠缺;當然,《音》一書的立足點也不同,它是一本“教程性專著”,而《中》一書則是“研究性專著”。在科學規范度方面,這兩本著作均遵照了寫作的規范性,即使在寫作很有爭議性的內容時,作者同樣尊重史實,盡量不將個人主觀色彩加入,真實的將我國音樂美學史展現在讀者眼前,具有科學性,很有參考價值,值得學術界研究理論人士學習。
在其他各個方面,《中》與《音》兩本著作也有著不同之處。正是這些不同,使其各有閃光點、各具特色,均成為我國音樂理論界不可多得的著作,幫助更多的讀者深入了解音樂,讓音樂為他們所享受、所利用、所愛惜,從而照亮他們情感的天空!
參考文獻:
[1]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修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3]阿鏜.七樂一感——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讀后[J].人民音樂,1996(03).
[4]趙宋光.《音樂美學通論》序[J].音樂研究,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