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萌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4)
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①
劉詩萌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4)
該文對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整體下滑趨勢和目前體育鍛煉情況進行了細致分析,認為其原因與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獨生子女的薄弱體育意識,以及高校擴招后的體育師資及資源緊張等因素密切相關。為了抑制這種趨勢,提出了可考慮在高考內容中加入體質健康的考核指標,更加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課外學習的模式,以及逐步建立完整和詳細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檔案的建議。
高等教育 大學生體質 體育 健康
在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門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1]中指出: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生命力旺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本文將基于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及體育鍛煉的現狀,通過分析影響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各因素,探索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依據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2],與1985年相比,大學生身體素質25年一直在下降,肺活量下降近10%。其中,與2005年相比19~22歲城市男生、鄉村男生立定跳遠成績分別平均下降1.29、0.23 cm,引體向上成績分別平均下降1.44、1.45次,1000 m跑成績分別平均下降3.37、3.09 s;城市女生、鄉村女生立定跳遠成績分別平均下降2.72、0.92 cm,仰臥起坐成績分別平均下降3.02、2.48次/分,800 m跑成績分別平均下降3.17、1. 87 s。另外,城市男生、城市女生握力分別平均下降0.18、0.35kg;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女生50米跑成績分別平均下降0.06、0.10、0.05 s。
另據華商晨報報道[3],沈陽某高校大二學生超過四成的學生體質不及格,表1-3是2011年該高校大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統計表。其中,男生358人,女生589人。2011年,沈陽農業大學一教授對沈陽1600名90后大學生體質健康進行調查,并與1994年和1974年的數據進行比較。調查顯示,在50米跑、立定跳遠、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項目上,90后男女大學生的成績均低于1994年,差異非常顯著。
文獻[4]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對重慶某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統計數據表明:大一、大二學生的身體素質明顯要優于大三、大四的學生,男生的體質狀況要好于女生。學生體能素質下降,耐力、肺活量、柔韌性均呈下降趨勢。可見,大學生體質下降現狀均令人堪憂。
當代大學生體質降低與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視智育,輕視體育有著直接的關系。據上海交通大學一項調查[6]顯示,面對升學壓力,大部分家長首要考慮的是孩子的成績單,對于體育鍛煉的要求僅限于不得病。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指揮下,學生考試有什么科目就學習什么科目。因為體育沒有列入高考,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數學、語文、理化等科目,而完全忽視了體育鍛煉。以至于很多大學體育老師認為,大學里的體育課和體育鍛煉其實是在“補”學生們在初中、高中階段落下的體育課。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體育課缺乏正確的理解,忽略了體育本身的重要性,認為體育課就是簡單地玩玩而已,既累又浪費時間。特別是,當前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長嬌生慣養,肥胖或超重學生的比例較大。這些學生入大學前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進入大學后生活變得散漫、無規律,惰性大,以至于有些學生的生物鐘完全顛倒,凌晨兩三點甚至三四點睡覺,到了第二天中午才起床,遲到或曠課成為常態。還有一些學生學習很刻苦,但缺乏健康意識,幾乎是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式的生活軌跡,疏于體育鍛煉。尤其是不在開設體育課的高年級階段時,女大學生不參加體育鍛煉比例很高,這些學生表示課外做的最多活動就是“點鼠標”和“觸摸屏”。
當代大學生體質降低也與大學尚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大眾式體育教育和教學的模式有關。近些年來,相對于急劇膨脹的大學生招生數量,體育資源非常緊張的大學校園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體質的改善。據悉,1998年,全國在校大學生只有500萬人,現已達到3000萬人。對此,有專家認為,現在很多大學學生人數增加了一兩倍,但體育師資和體育場地卻沒有同倍數地增加。體育場地的緊缺勢必造成“放羊”式的教學。

表1 肺活量體重指數

表2 男1000米跑女800米跑

表3 男1000米跑女800米跑
3.1 建議在高考內容中加入體質健康的考核指標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先驅張伯苓曾說過[7]:“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這不僅是告誡,更是警醒。如果現行教育模式不改變,那么智育和體育的較勁就將繼續,輸的一方恐怕還會是體育。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1]中提到:積極探索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做法。國內清華大學2011年率先提出了在復試階段設立體質測試環節,測試成績優秀的學生可獲得“升檔”加分。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也于2012年跟進,分別在其2013年的自主招生簡章中列出了體育測試的環節。廈門大學在自主招生考試中將體育成績作為重要考核項目,權重達到20%。目前,將體育測驗引入升學考試已經成為了教育界的熱議話題。
昆明十二中體育教研組組長李翌老師認為,體育測試納入高考既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能提高體育學科的社會地位,尤其是能促進學校對體育的投入。一旦涉及到升學成績,各個學校都會想盡辦法來增加對體育學科的投入,尤其是運動場地。誠然,將體育測試納入高考仍然沒有脫離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其實,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體育沒有被納入高考,而是因為被納入高考的東西太多。對此,筆者認為體育測試成績納入高考只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一個權宜之計,最重要的應該是全社會對這種測試的一個高度認可,就如國家英語的四六級考試一樣,雖然沒有什么硬性的規定,但仍然為社會所接受和重視,成為衡量英語水平的一個重要的尺度。
3.2 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
體育意識是客觀存在的體育現象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對體育感覺、思維和判斷的總和,是人對體育運動總的認識和看法。增強大學生的體育意識,首先需要體育教師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體育觀,促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做到這一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和體育活動中,除了體育技術教學外,還要使學生真正了解體育鍛煉對生命的重要意義,深刻地領會身體健康是一切的基礎,只有身體健康,才能學習和工作好,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增強大學生的體育意識,特別是女大學生的體育意識,要讓大學生感受到體育鍛煉的快樂。這不僅要求體育教師能夠上好體育課,還要求高校學生組織能夠盡可能多地組織和開展各種多樣、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通過這些體育活動盡可能多地創造快樂,讓參與者在其中找尋到快樂、感受到快樂。例如,可通過組織觀看相關體育視頻、體育知識競賽、“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拔河比賽、健身長跑等使大學生們能夠在眾多的選擇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在身臨其境的體育活動中感受到自身的快樂,在自身的快樂中獲得健康的體魄,不自覺地將體育融入到自身生活中,成為其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增強大學生的體育意識,還包括讓大學生學會通過體育鍛煉來磨練自己的堅強意志。當前,我國教育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就是重視學生的智力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品質的培養。如人格,毅力,膽識,體質的培養,而體育恰恰能彌補這一不足。實際上,當大學生步入社會后,成功的關鍵不僅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和業專長,更在于其有沒有高尚健康的人格,持之以恒的毅力,敢冒險的膽識,與人溝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
體育習慣是學生在不斷重復的練習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它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長。增強大學生的體育意識,最為重要的是讓大學生養成自覺的體育習慣并保持終身。著名法國教育家保爾·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終身教育引論》中指出:“如果將學校體育的作用看成是無足輕重的事,不重視學校體育,那么學生進入成年階段后,體育活動就不存在了。而如果把體育只看成是學校這一段的事,那么體育在教育中就當成了‘插曲’。文獻[8]認為:學前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等構成了終身體育的全過程,其中學校體育承前啟后,對終身體育起到了尤為關鍵的作用。可見,大學是學校教育的最高階段,如果學生在進入社會時,仍未養成體育鍛煉習慣,那么又將何以擔得起實現中國夢的重任。
3.3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課外學習的模式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作用是引導。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偏重“教”,還要更地多關注學生的“學”。教師的作用應該更多地體現在“導”上,而不只是在“灌”上。就是說,體育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要我學”轉換到“我要學”,進而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過多地束縛學生,而應該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自主活動,演練、體會、創新。只有這樣,體育教學才可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抱以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反之,如果教師說什么,學生就做什么,那么這種被動的接受將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天性、個性和創造性。
合作學習是指將學生按某種分類方法分成若干小組開展學習,或通過自由組合的形式開展體育鍛煉的一種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根據學習內容和教學目的的不同,其模式是可以多樣化的,分組既可以讓學生自愿組合,也可以按學生的興趣組合,還可以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分組。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是以“單兵作戰”式的學習,學生中誰要想取勝,就必須戰勝所有的對手,競爭的結果使多數人都會產生挫敗感,不僅自信心受到打擊,也使相互關系緊張。與傳統教學不同,合作學習更多地強調的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而不是成員個體之間的激烈競爭。正是由于合作學習從鼓勵個人優勝,轉為強調成員間的合作,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彌補了目前高校學生中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合作意識普遍較弱的弊端,使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課外學習是指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其效果可視為課堂體育教學的延伸,這對于高年級同學尤為重要。目前,由于高校擴招,高等教育面臨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到現在的“大眾教育”,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嚴重失衡,體育場地、器材等突顯嚴重不足。為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應當積極地去發現和培養不同體育專長的大學生,對他們當中的一些體育骨干進行重點培養,將這些骨干打造成為“課余教師”或“課余教練”,充分發揮他們的熱情和才干,激勵他們建立基于不同體育專長的各種體育協會或社團,從而將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余。通過大學生教大學生,或研究生教大學生使得體育鍛煉在課余得到普及。同時,通過大學生課余時間的體育鍛煉,去緩解由于以往只在體育課時占用體育教學場地、器材等而造成的體育資源緊缺,使得體育資源的利用更趨合理和科學。
3.4 建立詳細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檔案
目前,由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引發了建立大學生“體質健康”檔案的呼聲[10]。因為,大學生的整體健康既是國家財富,也是每一個大學生幸福生活的根基。只有具有健康的體魄,才有可能擔當起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也才有可能在未來擁有美滿和幸福的生活。聯合國衛生組織曾經提出過,一個人大學畢業后要至少健康工作,為人類貢獻40年。為此,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掌握大學生體質的動態情況,有的放矢的制定體育教學內容,已經是擺在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問題。《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受此啟發,高校也應當熟知和把握大學生健康的整體情況,應該對大學生體質狀況和運動能力進行科學的、完整的和常態化的測試,并為每一名大學生建立起內容豐富的“體質健康”檔案。這將不僅有助于大學生了解自我,提高他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也將有利于體育教育工作者依據詳實資料,因材施教,以促進大學生體質的健康發展。
(1)當代大學生體質在整體上呈現下滑的趨勢。其原因與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獨生子女的體育意識薄弱,以及高校擴招后的體育師資及資源緊張等因素密切相關。
(2)為了抑制當代大學生體質在整體上呈現下滑的趨勢,可考慮在高考內容中加入體質健康的考核指標,更加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課外學習的模式,以及逐步建立完整和詳細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檔案。
[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2〕53號)[Z].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9.
[2]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教體藝[2011]4號)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
[3]楊宇.沈陽一高校大二學生超四成體質不及格[N].華商晨報,2012-11-21.
[4]張沁.90后大學生體質現狀及其對策探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0(31):68-71.
[5]黃鳳娟,孫成霖,王金茹,等.沈陽市與廣州市“90后”大學生群體體育生活方式與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0):196.
[6]鄭軼,季芳,厲衍飛,等.中國青少年體質下滑重智輕體教育觀念待改變[N].人民網-人民日報,2011-11-24.
[7]張伯苓.張伯苓教育言論選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258.
[8]薛野楓.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J].海峽科學,2012(2):89-90.
[9]李強,梁建平.將體育納入高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6):79-83.
[10]嚴五四,李英.從體質測試引發大學生“體質健康”檔案的建立[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6):297.
G807
A
2095-2813(2014)12(b)-0114-03
劉詩萌(1988,8—),男,沈陽,研究生,研究方向: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