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萍 (南寧市興寧區文化館 廣西南寧 530000)
歌曲演唱的要點分析
鄧麗萍 (南寧市興寧區文化館 廣西南寧 530000)
歌唱藝術的最高品格,就是歌者情感心靈的再現。歌唱語言是歌曲作品創造的基礎,情感和語言兩者結合的越完美和諧,歌曲演唱就越具藝術性,感染力和表現力就越強。本文提出在演唱時需要注重兩個要點并對其進行分析。
歌唱;情感;語言
歌曲演唱是一個集理論性、實踐性及技術性為一體的復雜的信息傳遞過程,是由諸多因素相互協調形成的。要想歌曲演唱過程中演繹好作品,達到預期良好效果,需要將歌唱情感與歌唱語言兩者結合起來。
對聲樂作品的深刻理解,是情感表達的依據。歌唱藝術以抒發情感見長是人們認識這門藝術的較為突出的特點之一。歌唱藝術的美妙之處在于應用音樂化的語言作為載體。把人們生活中各種情感經過藝術夸張后,直截了當的抒發出來。歌唱藝術的最高品格,就是歌者情感心靈的再現。
在音樂表現過程中,情感、情緒在歌唱中的充分表達起到關鍵性作用。聲樂通過歌者的演唱來傳遞和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在情感情緒變化的基礎上,通過自然的方式把最美的聲音表達出來,并與聽者產生共鳴,也就是所謂的聲情并茂。要完美的完成一首作品的演唱,需在深度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基礎上,在進行藝術創作和表現時,歌唱者用心靈去進行藝術創造,全身心的投入到藝術情節中,融入其中,方得曲中真諦。歌唱者一定要好好的領略作品中的情感及創作者所傳達的意境,把真情實感滲透到作品中去。只有這樣欣賞者才會領會其創意,以己之心感人之心,才能達到歌者與聽者心心相通,共同完成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的全過程。如果歌唱不動情,將失卻維系歌者與聽者的紐帶,即使具有高超的發音技巧也毫無藝術價值。
如歌曲《長城謠》,這首歌是潘孑農、劉雪庵1937年“七?七”事變后在上海創作的,原是為華藝影片公司所拍攝的電影劇本《關山萬里》所作的插曲。1937年春,潘孑農的電影劇本《關山萬里》投入拍攝。影片講述一位東北的京劇藝人,“九?一八”事變后,攜妻女流亡關內,在顛沛流離中,自編小曲,教育幼女牢記國仇家恨的故事。故事里,幼女在流亡途中走失,被一音樂家收養。后來,在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募捐演唱會上,幼女演唱了一首《長城謠》,這是音樂家根據幼女父親編的小曲譜成的。這首歌使他們父女團圓,卻仍然回不了家鄉。
這首歌的音樂蒼涼悲壯,純樸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纏綿,聽起來親切、優美,唱起來既口語化、又有民族特色。在音樂上極具民族風格,在寫法上和《孟姜女》一類民歌相似,同時兼有抒情和敘事的特點。使之能在抗戰時期廣為流傳,傾述了人民被迫流浪的苦難,從而激發人民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
在演唱這首作品時,必須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把對日寇暴行的仇恨心理和大眾的苦難生活的同情,中國人民威武不屈,團結斗爭必勝的信心表現出來,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該歌曲的思想情感,演唱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綜上所述,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情感是歌曲演唱中的重要因素,一定要注重情感的表達,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生動完整的表現作品的藝術內涵,圓滿流露出作品的真情實感。
聲樂是指人聲唱的帶有語言的音樂。語言是歌曲演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歌唱的基礎,是歌唱的條件和依據。歌詞是語言的藝術表現,歌詞通過語言表情達意,對音樂的流動和風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好的歌詞語言表達對歌詞創作和欣賞十分重要。歌唱語言是歌曲作品創造的基礎,語言和音樂兩者結合的越完美和諧,聲樂的表現力就越強。十九世紀意大利杰出的聲樂教育家費蘭斯科?蘭培爾蒂在《歌唱藝術》一書中寫道:“一個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為取得高度藝術成就所必須的天賦資質,但他若沒有掌握正確的咬字技巧,他仍然會感到自己無活動能力,而且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境界。”
音樂語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和聲、復調、調式、調性等。音樂語言的要素是表達一首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美的基本。感知音樂首先要從感知音樂語言要素開始,即對音樂語言中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等感知,再逐步發展到感知音樂的整體,一首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美,要通過多種要素表現出來。歌唱者在演唱時須將旋律的起伏,節奏的張馳,豐富多彩的音色,還有力度的強弱,醇厚明亮的和聲,巧妙精致的結構織體等要素完美地組織在一起,以特有的方式撼動人們的心靈。
自古以來,歌唱語言備受重視。如果沒有語言構成的音調美、語氣感和韻律美,更談不上與音樂的完美結合了。歌唱的語言表達對歌曲演唱非常重要,歌曲的語言結合歌曲的藝術處理,就能生動活潑的刻畫豐富的音樂形象。通過對語言、詞意的深刻理解,再借助設身處地的想象,這樣在聲樂演唱中才能達到情真意切感人的效果。
歌唱藝術是一門語言綜合藝術,它是歌曲藝術的總體現,在歌曲的演唱中,吐字、咬字貫穿于歌曲的全曲。想要演繹好一首歌曲,必須在語言訓練上下功夫。充分弄清每首歌曲的語言詞義,理解作者創作時的背景與意義。準確把握語言不能只停留在歌詞的表面,只作一般膚淺的表現和理解,而重在挖掘它的作品內涵。
著名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一代宗師沈湘先生,為了使美聲唱法與漢語語言的規律完美結合,認真研究各種說唱和戲曲歌唱形式的語言,并對他們的特點進行比較分析,再借鑒其中一些方法,合理地將兩者結合起來。他強調在演唱一首新作品時,首先可以按節奏念字,要清楚準確,然后講究語言的語調、語言、色彩、韻味,為很好地表現歌曲語言創造基礎。
總之,在歌唱時做到以情動聲,將作品的情感透徹的表達出來,通過豐富的音樂語言,使歌曲具有藝術性和感染力,讓語言美、情感美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1]n.K.那查連科編著.歌唱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謝傳紅.沈湘聲樂教學藝術探究[D].2007.
[3]王遠.聲樂演唱中語言情感藝術的探究[J].藝術百家,2007(2).
[4]趙丹丹.歌曲的語言與歌曲的處理[J].大眾文藝,2012(13).
[5]劉艷.淺談情感在聲樂演唱中的表現[J].大眾文藝,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