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辰 陳滿儒 (陜西科技大學 陜西西安 710021)
淺析紀錄片中故事化應用
劉姝辰 陳滿儒 (陜西科技大學 陜西西安 710021)
本文通過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對故事化手法在紀錄片中的運用進行分析整合,以便在現今故事化盛行時期為紀錄片尋覓一條長久之路。
結合;故事化;紀錄片
不論何種類型的紀錄片,紀實性都是最基本的特征。而現在的觀眾早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真實,這就需要紀錄片創作者們在真實的前提下運用各種技巧使紀錄片內容充滿故事性?,F今的紀錄片在真實的基礎上正在逐漸走向故事化。故事具備連貫性,極富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正是紀錄片所缺少的,但是故事化只是一種增強紀錄片魅力的手段,紀實性記錄才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明確了各自的位置,才不會改變紀錄片形態的本質。如何靈活的運用故事化手法,不讓它喧賓奪主是紀錄片創作者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其實拍攝一部紀錄片跟創作一本書是一樣的,最開始的選材尤為重要,有人說過選材是成功的一半,而有故事的人或事會使一部作品從開始就事半功倍。世界這么大,每天都在上演各種真實的故事,我們直面這豐富多彩的生活,總會被不經意的情節所震撼所感動,對于一個紀錄片創作者來說,這個社會實在是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去發掘去展現,這就需要用紀錄片來講真實的故事。
一部紀錄片最終呈現的結果是否有價值,其中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是看它是否具有這個時代的特色和社會的意義,能不能夠吸引觀眾的關注度就要看它有沒有抓住觀眾的興趣點。講故事是能將這些要求最合理安排在一起的必要手段。在選材初期,創作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什么樣的選題內容是現在觀眾們所忽略卻又需要了解的,亦或者已經有足夠的重視也可以為其助力的。
一部好的紀錄片在選材上需要要普遍存在感和獨立個體性兩者相結合。那么我們在選材時要如何找故事?以人物紀錄片創作選材為例:首先拍攝所選擇的對象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個普遍指的是他的平凡,不論其身份如何他都是普羅大眾中的一員,就像楊天乙拍攝的紀錄片《老頭》里主人公們一樣,他們就是我們生活中最最平凡的老人,平凡到我們經常會忽略他們的存在,但通過紀錄者的鏡頭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有這樣多的故事每天在上演。看似平凡安逸的老頭們也同我們一樣正在經歷生活的艱辛考驗,他們對社會的不滿、對子女的無奈、對生活的消極就這樣赤裸裸的擺在觀眾眼前,正是因為他們的普遍才會帶給觀眾更強烈的沖擊和震撼。其次拍攝對象又要具有鮮明的獨立形象。同樣以紀錄片《老頭》為例,片中并沒有樹立一個鮮明的主人公,而是同時圍繞著好幾個老人展開,片中的場景也極其樸素,基本上都是在一個普通住宅區里完成的。在這種簡單地環境設置下,每個老人的個性就這樣自然的流露出來,在他們身上所發生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不加修飾的以最真實的形態表現出來。拍攝一個人物,有故事可講是最重要的,因為紀錄片的創作周期是其他影視作品所無法比擬的,走好第一步才能保證接下來的質量。
拍攝是一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最不能馬虎的環節,也是紀錄片創作周期里最費時間的一個環節,如果說紀錄片創作初期的選材決定了紀錄片的格調,那么中期的拍攝就決定了這一格調能否完成。
拍攝者拍攝的每個鏡頭都是對被拍攝者的故事的講述,這些鏡頭語言最終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展現在觀眾面前。拍攝者需要在拍攝中不斷地尋找和挖掘主人公最真實的一面,當然紀錄片拍攝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可預知的情況,這就需要拍攝者在拍攝前先要對被拍攝者有一定的了解,即便這樣,在拍攝過程中仍然不能確保鏡頭的完整性,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紀錄片是在完全不干涉不影響人物情緒以及事件發展的前提下拍攝的。但是不能干涉要如何保持紀錄片的完整以及故事的發展呢?首先拍攝者要做的也是必須做的就是保證長時間的記錄拍攝,對人物事件的完整記錄是為紀錄片提供流暢的后期剪輯思路和素材;然后是拍攝者要留意拍攝周邊的環境。任何的人和事物都有特定的生存環境,環境的存在很重要,適當的拍攝一些與環境相關的空鏡頭能間接的推進故事的發展,因為環境是故事滋生的溫床、是故事發展的搖籃、是故事結局的必然。故事的框架需要在環境中構建,觀眾能夠通過環境的變化體會到故事的發展,就像在《最后的山神》中,安靜原始的森林、寒冷的冬季、孤單單的山神樹、熱鬧異常的村落等等,這些一再出現的空鏡頭并不是單一的交代了自然環境,其中包含了主人公孟金福對于大自然的敬畏以及熱愛這片熱土的心,幫助觀眾理解為什么叫最后的山神??梢哉f,是主人公周身的這些環境使他的信仰慢慢變得遙不可及。最后拍攝者要學會抓住拍攝細節,故事情節發展的最高點就是靠細節來烘托的。在《最后的山神》中有一個鏡頭給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主人公孟金福蹲在樹根旁雕刻山神像,臉上充滿敬畏的表情,一刀一刀認認真真的雕刻直到最后一筆,這就是一個描寫細節的鏡頭,如果拍攝者用全景來拍攝這就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畫面,觀眾無法從中得到震撼。鏡頭中孟金福莊重的表情、雕刻的細節都是對最后的山神最完美地詮釋。
要想在紀錄片中體現更多的故事性,最后的剪輯一定不能馬虎。說道剪輯一般人就會想到蒙太奇,蒙太奇在故事片中經常使用,它發現鏡頭或片段把他們按照恰當的邏輯順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用在紀錄片中可以很好地控制情節發展節奏。但是紀錄片與故事片在剪輯上最大的區別在于紀錄片需要在剪輯時拋開自己的主觀認知,紀錄片記錄的是真實發生的、不含半點虛假的人事物,剪輯者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這身事外的看待鏡頭畫面內容,用冷靜的態度將一個一個鏡頭拼接成型。一部紀錄片故事講得好不好,剪輯很重要。
紀錄片是一種紀實性與藝術性結合的再現藝術。內容的真實是紀錄片生存的基礎,表現的形象化使它與藝術接壤,而故事性則是其價值體現的最佳載體,缺少了故事性的紀錄片是難以成功的。
[1]朱景和.《紀錄片創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胡智鋒.楊乘虎.《電視受眾審美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楊雯雯.《紀錄片的多樣變現手段——故事化》[J].大眾文藝,2010(5).
[4]何洪池、張建平.《紀錄片“故事化”的定義》[J].文藝爭鳴?藝術評論,2011(4).
劉姝辰(1988-),女,漢族,陜西西安,現為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影視傳媒方向文學碩士在讀
陳滿儒,男,漢族,陜西耀縣人,現為陜西科技大學包裝工程專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