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 (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 510000)
功夫在詩外 勤奮花自開
——學習傳統戲《逼侄赴科》心得體會
王國平 (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 510000)
《逼侄赴科》是川劇的代表劇目,該劇在“唱、念、做、打”上俱見功夫,是一出高難度的技巧戲。這樣的戲,不是人人可以學的,如果學生不刻苦,學演了這出戲,讓觀眾看了就如同嚼燭一般無味,也就把這出戲給毀了。非常幸運的是,劇院領導聘請了湖北老師,我的師傅馮加盛老師來廣東傳授此劇,高興之余又感到很有壓力,當然,有壓力則有動力,這出戲通過自己的勤奮學習和揣摩,表演上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體會到,要演好戲僅靠老師教授的有限的時間,下來不聞不問表演是提不高的,反之要花大量的時間來練功、練唱、練技巧,琢磨人物表演,這些實實在在的應驗了老師常說的一句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做一個好演員,演好戲,就必須長期刻苦練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如同詩人作詩一樣,要體驗生活,游覓山川,收集素材,功夫要花在詩外,才能作好詩是一樣的道理啊!”因此,我想通過學習《逼侄赴科》來談談我的點滴心得體會。
一
閑時備,急時用。練功就好比是存錢,關鍵的時候,你拿得出來,我這里所指的練功不僅僅是你能翻出什么高難跟斗,或者是多耍幾套槍花而已。應該說基本功的項目是非常之多的,比如拿小生的“五子登科”而言,就包括了靴子、扇子、翎子、袖子、褶子五項基本功。而在《逼侄赴科》這出傳統戲中,潘必正的表演就能夠體現出這幾種功的技巧。這出戲也因此顯得有幾分難度,所以我學這出戲還真費了很多精神,白天在老師的指教下認真排練,把表演要領記下,晚上或其它時間就反復練習。充分達到劇本臺詞,唱腔的高度熟練和掌握表演技巧的運用,才能在《逼侄赴科》的嚴謹表演程式下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潘必正的扇子拿得美不美,唱腔圓韻不圓韻,水袖抖得瀟灑不瀟灑,圓場、云步達不達得到要求,踢褶子180度飛跪是否穩、準、漂亮。這些東西看起來不怎么的,但在劇中要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突出體現,我想應該比翻一個高難跟斗還要難。我們常說,戲不離技,技不離戲,有藝無技不是戲。這說明基本功是多么的重要啊!因而感覺到文戲的表演更需要基本功來支撐。而一個好演員,則必須讓技巧為劇情服務,不能讓技巧游離于劇情之外。比如《逼侄赴科》里,潘必正的踢褶子表演,可算得上比較難掌握的技巧了,但此時此地的情景,不是單看踢褶子表演,而是借助這一特技,同時融入一個用折扇“絞褶子”動作,讓觀眾體會到潘必正去見陳姑喜不自禁,心急似箭的狂熱心情。試想如果踢褶子表演拖泥帶水,那么就會影響整個表演情緒,以致表演失敗。所以我覺得要成為一個出色的演員,必須練出過硬的技巧功,才能使觀眾見戲不見技。
二
學習《逼侄赴科》又一感覺就是人物表演的諧調性。同樣的動作,為什么有的人做不好,有的人卻做得很美、很順、很舒服,老師說:“這就是個人的諧調感覺問題”。至于諧調感我認為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要靠長期的表演積累和提高基本功水平,比如說腿功好走身法自然瀟灑,腰功好舞蹈動作一定漂亮。再者就是要有一定的表演理論,如表演過程中講究“一動百動,周身配合”,其中就包括了人物內心與外表的一致,其唱腔、語言、步伐、眼神的表演尺度和節奏要達到高度的統一,若當中有哪一個環節或快或慢就顯得很別扭,也就談不上美感了。尋找這種感覺實際上就是老師常說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就好比老師教你唱腔,而唱腔的韻味要靠自己去體會一樣,這里面的奧妙,是需要我們長期的勤奮與努力。關于身段諧調感的美與丑,實際上也是一種綜合藝術素質的體現。
三
《逼侄赴科》這出戲在表演程式上是非常細膩和講究的,是不容許演員有半點的隨意性,全劇分為客堂、神堂兩個部分,客堂的主要表演是“四回頭”,神堂的主要表演是“三拜”,在這兩個重要的表演程式中,如何體現他的心理節奏,動作幅度,生活化、藝術化乃至技巧的運用是關鍵。這些表演都必須服從劇情和人物性格,特別是技巧的運用要恰如其分,不能為賣弄技巧而亂用技巧。老師強調,在表演人物時要演明白戲,對人物的體會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平時要廣泛地學習各類知識,在表演塑造人物上應有自己的特點。如《逼侄赴科》這出戲,老師將他移植到漢劇中來,充分利用漢劇水袖這一特點(川劇沒有水袖)在演出中或抖袖或翻花,既能表現美感,又能體現人物心情。再者,老師演的戲《薛禮嘆月》中,薛禮受奸人所害,空有一生武藝而沒有出頭之日,被逼無奈藏在山神廟內,仰天嘆月,苦悶心情敘說自己的遭遇。在劇中唱完大段的二簧原板唱腔后,老師把平時所學的一套太極拳,經過加工處理,安插在唱腔后,與人物表演用得比較貼切,通過一套拳的演示,人物情感得到了馳放,這出戲也因而體現了自己的特點和風格。由此而見,我們平時要做一個有心人,什么知識唯我所學,唯我所有,這點老師也是經常鼓勵說:“你們學我的戲,基本上是在模仿我,這戲里有我的東西,更應該體現你們自己的東西”。這里所指的自己的東西,實際上就是要我們去努力,去創造。對事物應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所謂“演到老,學到老”,前輩藝術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素有活武松的美譽,家中廳堂掛有匾額“學到老”的人生格言。為了能演好戲,家中養了很多動物,他那漂亮而又形象的身段,很多來自與觀察雕、雞等動物的生活習慣與動作。藝術家李萬春,也有美猴王的稱號,他的表演也是來自長期觀察猴的神態的結果。我相,只要我們有著執著追求藝術的精神,廣泛學習,化為己有,我相信,在一畝三分地的舞臺空間里,一定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