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富強 王靜文 (文山學院藝術學院 663004)
論和聲理論在鍵盤演奏中的應用
任富強 王靜文 (文山學院藝術學院 663004)
鋼琴演奏是一門以大量音樂基礎理論為支架支撐起來的音樂表演藝術,撇開音樂基礎理論來談鋼琴演奏或教學都將寸步難行。因此,開展和聲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可使我們在大量音響實踐中更好地認識和聲理論、鞏固和聲知識,又可提高我們分析和把握作品的能力以及提高其在演奏實踐中把握、應用和聲的能力。
鍵盤和聲;鋼琴伴奏;和聲風格
對于每個鋼琴演奏者來說,能否深入分析作品的和聲,并準確把握音樂的內涵,直接關系到最后的演奏效果。我們從作品的風格、結構等兩方面對和聲分析在鋼琴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加以探討。
(一)和聲與作品的風格
幫助學生把握作品風格是幫助他們理解鋼琴音樂作品的重要舉措。那么,和聲作為體現作品音樂風格的重要因素,自然是鋼琴教學中必須涉及的內容。在教學中,我們應把和聲分析與把握作品的音樂風格掛鉤,為學生準確地理解、再現作品做出鋪墊。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鋼琴藝術發展經歷了五個主要風格形態時期:巴洛克風格時期:維也納古典風格時期:浪漫主義風格時期:印象主義風格及20世紀現代音樂風格時期。由于各個時期作曲家的美學觀念、追求目標、作曲技法等有很大差異,故造成了各個流派在和聲組織形式上的各具特色。
1.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主要以復調音樂為主,即由幾個并行的線條構成,一般不分主次,即使有所突出,也仍應保持幾個聲部的獨立進行。
2.古典主義時期,其音樂在和聲上以嚴格的功能邏輯為組織手段,屬以大小調自然音體系為主體,以嚴格、簡單、質樸的功能邏輯為基礎的主調音樂。
3.浪漫主義時期,其和聲已作為一種純粹的表現因素而存在,半音化和聲、遠關系轉調、各種變音及不協和和弦的使用漸漸頻繁。此時,和聲色彩極其豐富,和聲織體的寫法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4.印象主義風格時期,19世紀以來的音樂發展最終導致了調性體系的瓦解。此時,作曲家更愿意避免屬到主的終止式,并且常常從整體上回避主要調中心的清晰度。
(二)和聲與作品的結構
鋼琴教學和鋼琴演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這項工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許多理論值得探索。其中對作品結構的分析便是重要環節之一,是鋼琴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途徑。有了結構,音樂中的對立與統一、沖突與解決才有了存在的價值。
1.關于作品調性布局的分析。作曲家在創作音樂作品時,通常都是利用和聲因素來解釋樂曲在調性布局上的變化來解決系列離調和弦,從而達到段落間調性變化的自然過渡。因此,在分析鋼琴作品時,從關注其間和聲應用上的特點來掌控作品調性布局的整體發展邏輯。
2.關于作品結構型式的分析。音樂作品的結構型式通常稱為曲式,這種結構型式(曲式)的構成離不開和聲的因素,故作曲家在構思作品的結構時,往往須考慮和聲的布局,這種考慮涉及作品結構型式的諸多方面,從段落結構到句子結構等。在許多音樂作品里,作曲家皆需要依靠利用不同的和聲終止式來確定音樂的段落和句逗。因此,和聲終止式被喻為音樂的“標點符號”。再則,作曲家如想在音樂結構上標新立異必須借助和聲的手段來實現。譬如:僅用I、V兩個和弦來支撐樂段。以求得音樂結構的洗練、清晰。
即興伴奏體現的是一種音樂實踐能力,注重的是一種藝術實踐的精神,即興伴奏能力最終體現在實踐中,亦須在實踐中才能得以磨練、提高。因此,在即興伴奏中,首先必涉及和聲應用的問題,而和聲應用的問題無外乎和聲的合理選擇及和聲織體的運用等兩個方面。
(一)關于和聲的合理性選擇
要做到和聲選擇的合理性,必首先考慮作品的音樂風格一不同作者、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風格等,之后,再依據對作品風格的判斷,來做出和聲選擇上的相應處理。沒有對作品風格的準確把握,后面的工作便成徒勞。
其次,和聲選擇的合理性亦涉及調性的確定。在面對一首歌曲時,首先必須確定其調性(是西洋大小調還是民族調式等)。調性不明確或者調性概念模糊都會導致和聲選擇上的方向性錯誤。如本來是一首大調色彩的作品,我們卻用小調色彩的和弦進行編配;本來是一首民族調性的作品,卻用西洋大小調的思維來處理和聲等。這一現象在學生學習即興伴奏的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為解決此類問題。我們把目光投向鋼琴作品,在分析與演奏鋼琴作品時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和聲調性構架的原則及規律,如此,必能達到激活學生的理性思維,且拓寬其感性認識空間的目的。
(二)關于和聲織體的運用
和聲織體是指和聲的結構形式與運動形態。在即興伴奏中,它既可強化旋律的表現作用,又可補充旋律所無法充分表現的某些方面,使樂思內涵更深化,音樂形象更豐滿。對即興伴奏而言,和聲織體運用的恰當與否舉足輕重。而和聲織體運用的恰當與否最終體現在對和聲織體運用的多樣性、整體性的、靈活性的把握上。
1.和聲織體運用的多樣性是根據作品風格的多樣性以及作品音樂情緒的多樣性來考慮的。要做到在和聲織體的運用上的多樣性,必須考慮作品的基本情緒一是舒緩的、深情敘述性的還是情景性的、輕快活潑的:是激昂的、堅強有力的還是憂傷的、悲情傾訴的等等,這是我們選擇和聲織體的基本依據。
2.關于和聲織體運用的整體性。實際操作中,為了更完整地表達音樂,在和聲織體的運用上,我們還需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依據音樂的結構邏輯以及情緒發展的不同層次做出和聲織體安排上的相應變化,以達到對作品的完美詮釋。
當今世界的思維方法已從分析型轉向綜合性,這就要求我們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們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用綜合型的思維方式來考察音樂教育,不斷探索新的音樂教育理論與方法。文中提出將和聲理論與鋼琴教學結合起來,乃是從多學科的視點出發,從學科綜合的角度出發,考查和聲理論與鋼琴演奏及實用鍵盤技術之間存在的互補性。以求達到知識的遷移與融會貫通,為鋼琴教學開辟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空間。
[1]馮德鋼 編著.《歌曲鋼琴即興伴奏》.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傅鵬編著.《和聲學基礎理論與鍵盤實踐》.遠方出版社,2000.
[3]楊通八編著.《初級和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吳祖強編著.《曲式與作品分析》.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