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慧 李巧偉 (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 421002)
自然科學的歌唱方法是為演唱服務的,聲樂的教與學中學生為了能表現自己,急于求成,有時會選擇不符合自己現狀的、難度比較大的作品。或者覺得難度小的作品中沒有高音,唱著不過癮。這種現象是非常常見的。高師聲樂教學,一些教師只讓學生演唱外國歌劇詠嘆調或一些難度較大的聲樂作品,這樣一些學生一學期只會唱一兩首詠嘆調。用蠻力把一些大作品唱完,高音也上去,作品也唱完了,他們以為這就是美聲唱法,這就是水平高,其結果詠嘆調唱原文咬字不準確(只是模仿錄音學會的),不了解歌劇詠嘆調的背景,也不理解詠嘆調的藝術特征、人物形象等。
能完整拿下外國詠嘆調歌曲固然贊許,但是不講究科學,盲目去練習達到,只會與教學目的相悖,這時候,聲樂老師要及時指導,不能過早的演唱過難度過大的作品。在歌曲演唱方面, 一定要選擇適應學生嗓音特點的歌曲,從難度較小的作品唱起,初學者可以唱《花非花》這類難度的作品唱起,然后再一點一滴的增加難度, 一些大作品,既不能表達作品的完整內容,也不能達到高師院校的一個教學目的,還會使自己原本良好的聲音越來越緊,嚴重者可能造成聲帶小結,所以說,演唱歌曲切不可貪大。
應該說,聲樂教學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就沒有很好的歌唱實踐。但很多時候聲樂教學不能單以文字形式對于聲樂方法進行概括說明,作為師范生來說,雖說也是堂堂正正的大學生,較有比較強的學習能力,但是有的只經過了較短的時間學習聲樂,有的只學會了一二首歌曲就考入了大學,而對這些聲樂初學者來說,深奧的、看不著和摸不著的聲樂文字理論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回想起當年高三學習聲樂的時候,老師所講的聲樂理論根本無法理解,有的文字理論過了幾年才慢慢領會,如橫膈膜要用力、把舌頭平穩、下巴放松、聲音靠前點兒、聲音靠后點兒、高位置、共鳴點集中的同時聲音要開闊一點等等。這些抽象的文字讓初學聲樂的學生難以理解 。正如呂白克所講:“在一些聲樂理論書籍中說,歌唱時橫膈膜應當用力。我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使橫膈膜用力呢?”其實,對于初學者,不能先人為主的灌輸聲樂文字這些抽象理論,否則就會使聲樂學習復雜化,使得學習者對其文字一知半解,讓學生就會感覺聲樂是個難以捉摸的東西,難以做到并不說卻又難以理解,這樣更使得聲樂對于學生來說施加了很大壓力。
針對此種問題,聲樂教師應該對發聲實踐的文字理論認識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用一些具體的訓練方法,來解決發聲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果學生做對了,再結合理論進行講解說明,如:學生做到了高位置、下巴放松等問題時,教師就應該表揚說,對的,高位置就是這樣等,然后再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逐步理解并掌握,讓學生自己心里真正明白,并且懂得如何去運用做到文字上的這些方法。
在高師院校聲樂學習中,我們不難看出許多學生在追求高音上十分盲目,即使歌曲的原調不是很高高,學生們也常常在某處(通常表現在歌曲高潮或結尾處)有意識提高一些度數,想嘗試自我感覺良好的霸氣,但結果確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這種攀高"是多余的,由于是勉為其難,聲音狀態沒有充分發揮,所以讓作品在處理上顯得不連貫、不完整;同時更由于是畫蛇添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音樂作品合乎原意的內涵有所改變,添加了扭曲的成分,很遺憾這種現象在高師音樂專業學生中時常出現。
有些學生為看追求高音,經常嗓子沙啞,時而久之,不加以避免和發現問題嚴重者,便出現聲帶小結,那種違背自然規律的做法,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高音在歌曲演唱中固然很重要,但那種為了練高音而練高音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甚至有著及大的危害性。有高音固然好,但是不要盲目追求,要想解決高音問題,就得先把基本功打扎實了,就必須打好聲樂訓練基本功,才能更好的做到聲樂中系統的循序漸進。
在聲樂教學中,很多教師注重學生的聲音,有穿透力,渾厚,聲音大等效果,認為這就是聲樂教學中一個很重大的突破,認為學生現在的聲音已經很有穿透力了就是成功了,所以很多教師中都注重學生聲音的一個練習,但卻忽略了一個聲樂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音樂情境,能夠做到創造性地創設音樂情境,就能提升聲樂教學的情感維度,增強教學的實效性聲樂應是聲音與情感的有機結合,能夠有效是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使學生用整個身心投入的歌唱,感動自己也會感動別人的藝術。這樣學生就能在演出歌曲過程中,把握聲音控制,聲樂教學中,有聲音遠遠不夠,很多學生唱歌聲音聽起來是很大,很震撼,很有穿透力,但是唱起來感覺很吃力,沒有情感,不能打動人,整個演唱過程中音樂顯得生硬的,沒有活力,但是在聲樂教學,情感基本覆蓋了聲樂教學的全過程,是有效教學活動的催化劑,是聲樂藝術中的靈魂。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除運用聲樂聲音技巧外,最重要的是創設音樂情境,用真實的情感準確地表達歌曲的內容,給予學生美的享受和情緒的感染,以引起師生內心的共鳴。一方面,對聲樂作品情感內涵進行理解和挖掘。教師既要成為聲樂品的欣賞者,又要做聲樂作品藝術情感的傳播者。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范唱、伴奏和藝術化的語言表述等方式來傳情達意,感染、陶冶和激勵學生。另一方面,針對在聲樂教學中聲音訓練較多而情感投入不夠的現狀,采取和實施“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聲樂教學中“動”起來,在動中感受到了音樂,在動中找到了情趣,在動中發展了想象,在動中愉悅了身心。讓學生在情景交融中喚起學習聲樂的情趣和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造的欲望。聲樂教師要善于營造學生參與的氛圍,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創造,根據問題的要求讓學生開展自己的想象,大膽進行歌唱二度創作,以求走進音樂,豐富情感體驗。真正實施行之有效的聲樂教學,還需要教師認真研究和深入探討。只有教師積及思考、有效設計、合理組織,才能真正實現聲樂的有序教學。
[1]石惟正.聲樂學基礎[J].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7).
[2]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J].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6(11).
[3]李晉緯 李晉媛.沈湘聲樂教學藝術[J].華東出版社, 2003(2).
[4]段衛紅.高師聲樂課教學改革的研討[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