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萱 (北華大學美術學院 132000)
藝術是生活與情感的產物,優秀的油畫作品是藝術家對生活情態和內心情感碰撞產生的精神升華。一切藝術的發生和創造都來源于生活這個大熔爐,生活中美不僅僅是要去發現,而更多的是要去創造。無論是發現美還是創造美都需要我們去關注和體驗生活。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生活給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使藝術家發現了美。生活還給予藝術家以激情,使藝術家憑著感悟創造美,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由此而來。
歷代大師留下來的經典油畫作品,之所以被代代相傳,就是因為這些作品都是來源于真實的生活,都是從生活這個母體中概括、提煉出來的,因此生活是寫實油畫創作的源泉。不同時代的生活是通過題材進入油畫作品的,油畫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不是空的,是靠題材組成的生活畫面來呈現的。每個時代的油畫作品,盡管都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歸根到底,總是由當時那個時代的真實生活所決定的。
從寫實油畫創作的總體來看,寫實油畫家必須將生活作為自己創作的最直接的來源,而且是將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和創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寫實油畫達到表達和反映生活本質的初衷。
藝術來源于生活,寫實油畫創作的真實以生活的真實為源泉,經過油畫家從生活中的感悟、提煉,最終形成作品,再由藝術作品本身在展廳中展出,將作者的感受與對生活真實的描繪反饋給觀眾,因此我們說繪畫最終展示的是社會的真實。繪畫是展示社會真實生活的,反之,脫離社會生活、缺乏事實根據的繪畫作品,勢必會被人們恥笑,而且會很快在生活中銷聲匿跡。
油畫《開國大典》的作者作者曾經親身參加過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傾注于作品之中。作品不是照相式地復原當時的情景,而是根據自己的深切感受,對真實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強調和刪繁就簡,特別是大膽地將國家領導人群集中在畫面的左側,同時襯以一排頂天立地的大紅柱子,畫面的右邊集中表現了宏大的游行隊伍和遼闊的天空,從而突出了開國大典的盛況和宏偉的氣勢。典禮當天是陰天有雨的天氣,畫家卻把它改為秋高氣爽的晴朗天氣,使人有天隨人愿、清爽歡快之感。借鑒了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和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畫法,強調色彩的單純和強烈對比,從而增強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節日氣氛。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紅旗與藍天、綠樹相對比,黃色的菊花與金燦燦的燈穗相呼應,使人感到即富麗堂皇,又熱烈親切。
這就是藝術家大膽而高超的構圖技巧,從而體現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藝術不是生活毫不走樣的"復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備份。如果說生活是藝術的原型,那么藝術則是生活的升華。藝術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農村勞動者的形象和他們生活的情景,是文藝家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我國很多油畫藝術家都曾在農村成長,他們對自己生活過的家鄉飽含情感,并創造了一系列油畫作品?,F代畫家羅中立,通過對生活的體驗觀察,通過內心情感的表達,以真切的同情之心描繪人和環境。在他的作品中不僅能夠看到農民內心的善良,質樸和美,連他們的外型在觀者心目中也是很美的。他不顧世俗的偏見,把那些長期以來被文人雅士們看不慣的又粗又黑又臟的農民描繪出來,迫使人們去尊重和熱愛這些人物,例如他的作品“父親”,是他在1975年的除夕發現的題材。當時羅中立從達縣回到重慶過年,就在他家附近的廁所旁邊,守候著一位中年農民,清晨,羅中立就注意到他在雨雪中僵直的身體。當羅中立看到這個景象后,心里猛烈一震,同情,憐憫,感慨等一起向他襲來。這一瞬間,羅中立的心里受到了巨大的震動,他要為這些農民吶喊。羅中立以深沉的感情,借超現實主義手法,刻畫出一個勤勞、樸實、善良、貧窮的農民形象。這位農民形象已經遠遠超出了生活原型,它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農民,更是我們精神上的父親。
熟悉的生活不但能促使你懷著真摯的感情去畫,而且不一般的感受又會使你所繪的題材和別人拉開距離。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所見所聞各不相同,如果都能從自己的生活里尋找題材,進行構思和構圖,畫出來的創作肯定不一樣。若某人雙目失明,未曾親自鑒賞過某幅傳世佳作,不論聽人如何描述,都未必能真正體味這幅佳作中美的真諦!一切美好的繪畫創作,都必須依賴人對客觀世界的視覺觀察并深入的內心體驗,再通過豐富的聯想以適當的媒介來完成,繪畫作品總是作者生活歷程中種種觀察和體驗的可視形象的聚集。
著意形式構成的觀察,從形式的框架之中體察對象結構之美。以物喻人,把自然界的物象擬人化。以心境和修養求得意境美的產生。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存儲于腦際的形式美是極其多的,然而,只有以畫家的眼光去觀察對象,方才會產生具體的藝術形象。
羅中立的作品《父親》的創作就是眾多的農民形象中塑造的,《父親》中的一絲絲肌理,顆顆寒珠,甚至汗毛都畢肖的呈現于畫面,使作品具有特殊的魅力,可見畫家對人物內心和外在形象特征觀察的深度。
面對豐富多彩的素材,要善于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善于通過自己的“中心印象”去發現素材的內在“意義”,而且這里的“意義”與自己文章的“立意”應該是和諧相通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由原始“素材”到文中“題材”的轉換,才能真正將這些零散破碎的材料引入文章并使之成為文章的有機部分。也正因為這樣,素材一旦被作者有目的地納入文章后,會發生原本難以想象的巨大變化,會產生難以預測的重大作用。這可以說是一條素材轉化的基本原則。
總之,進行油畫創作要深入生活,捕捉生活,表現生活,從生活中感悟藝術,所謂藝術源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有了發現,自然就要有創造。我們并不需要關心畫些什么,甚至最后的畫面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對藝術的思考和對藝術的表現過程。以及在于我們所體驗的所傳達的情緒與精神狀態與傳達出藝術家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的觀點和看法。
[1]趙惠.我為古田會議油畫創作提供素材[J].福建黨史月刊,2012年3期.
[2]余嫻.論素材的收集與油畫創作的關系[D].美術學:江西師范大學,2010.
[3]楊昆.親近生活對我油畫創作的影響[D].美術學:蘇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