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學院 542800)
在新課程改革提出重要方向——教育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政策的大背景下,將賀州瑤族服飾資源應用于地方特色產品包裝設計課程教學中,對于促進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研究和利用本土文化優勢資源,開發地方特色產品包裝,形成獨特設計教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色彩斑斕的賀州瑤族服飾材質布料、織錦、挑花等一針一線均來自瑤族人民的辛勤勞作,有些用織布機,有些則是純手工縫制,質地結實耐用,不易磨損。其服飾款式造型異彩紛呈,按年齡來劃分有童裝、少女裝、婦女裝(已婚)、男士成人裝等;按用途來劃分有婚禮盛裝、節日盛裝、便裝、勞動裝、壽裝;按身份來劃分有度戒服、師公服、道公服等。服裝配飾有繡花鞋、香囊、繡花荷包、掛包、串珠、銀牌、織帶、火柴袋、帽冠等。帽子在瑤族服飾里有著特殊的代表意義,除了保護作用之外,帽子的形狀和色彩代表了主人的年齡和地位。從造型結構上看,賀州瑤族服飾的衣帽裝飾有平頭、尖頭、尖頭后斜等造型別具特色。
賀州瑤族服飾圖案紋飾更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如工整簡潔的幾何紋樣,三角形、菱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體現了瑤族人民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如大量的動物紋飾,魚紋、龜背紋、鹿紋、鳥紋、蝗螂紋等,這些紋型是從各種動物的造型中提煉簡化而來的,它反映了瑤族原始的漁獵生存方式,也表達了瑤族人民對各種動物的敬仰;許多植物花紋的出現,如蓮花、梧桐花、桂花、山茶花、魚骨花、簸箕花、韭菜花、碗豆花、金鬼花、桐子花、木孫花等反映了瑤族從漁獵經濟向農耕經濟的過渡。特別有意義的是,賀州黃洞瑤族服裝中的許多刺繡圖案多數是從女書中演變而來,如“萬”字紋、“太陽”紋等,在女書中都是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包帕瑤中盤王裝的盤王印紋則代表了瑤族人民對先祖的紀念,也是瑤族特有的圖騰符號。土瑤師公服上的三清神像和道教諸神像則賦予了瑤族服飾濃厚的道教色彩。這些元素都是產品包裝設計教學的良好素材。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沅水》記載:“盤瓠死,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庇纱丝梢姮幾迦嗣褡怨疟愫梦迳律?,其五色多為紅、黃、藍、黑、白,各支系大同小異,有些支系會以橙色或青綠色作為衣帽的彩絲。以土瑤為例,土瑤是賀州瑤族中最具特色的一個支系,其服飾也別具一格,土瑤男性衣著以藍色為主,配以白色襯托,頭裹毛巾白色毛巾,短衣長褲;土瑤女性衣長如旗袍,頭戴用桐樹皮精制而成的圓型平頂木帽,木帽用玻璃紙貼合,閃閃發亮,帽頂覆蓋數條白色毛巾,毛巾上用彩色顏料書寫情歌或一些表情意的詞語作裝飾,配以紅、黃、青、藍、白五彩絲線或五彩毛線從頭頂系至下巴,將帽頂層層毛巾扎隱,身上披掛彩絲垂至腰間。每逢重大節日或婚慶時,土瑤女子木帽的毛巾會多至二十幾條,還加墜各色彩珠十幾串,五彩毛線做的網袋背于身后,其服飾格外引人注目。賀州瑤族服飾品種繁多,色彩豐富,燦爛奪目,美輪美奐,是學生產品包裝設計教學中色彩運用的重要題材。
賀州瑤族的服飾樣式品種繁多,裝束奇特,甚至同一支系的服飾迥異,已查明的各種不同服裝樣式有15種之多,在國內其他地區瑤族實屬罕見。民族服飾的表現材料豐富多彩,隨著瑤族人民的遷徙,時代的變更,材料也隨之更新替代,由此產生了諸多不同的藝術交流語言,而服飾的結構式樣、圖案紋理、色彩等元素都是藝術語言的重要形式,任何一種藝術語言形式都反映了瑤族人民的智慧與技巧,表達了他們的理想和愿望,體現了瑤族人民的追求與向往。這些服飾紋案和色彩的創作者往往都是勞動婦女,瑤族在歷史上是個飽受災難的民族,她們經歷了無數的艱辛和苦難,但是她們仍然熱愛自己的民族和家鄉,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所以,瑤族服飾圖案紋樣大多喜用美麗吉祥、充滿生機的題材,有些紋樣象征著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些則含有趨吉避邪之意,其內容所反映的多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情感,充分體現了瑤族人民堅定樂觀的民族信念。因此民族服飾具有裝飾和表意的雙重功能,它的運用和發展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延續和傳承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商品經濟浪潮化的今天,賀州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是簡單的繼承,地方的發展依賴產品經濟效益的拉動,而產品經濟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產品的品牌特色,品牌特色的塑造除了產品本身的優良質量,還需要對產品進行包裝的精加工。要提高地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重視產品包裝設計與本土地域文化設計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設計,而最具代表性的服飾文化將是最佳選擇。因此,承擔培養設計師的地方高校,在產品包裝設計教學中,主動挖掘和應用瑤族服飾設計元素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在國家的號召下,培養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大部分高校教育方針的主流,隨著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的變化,各學科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方式等的也會隨之改革調整,而教育部新出臺的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政策,更使得教學模式的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傳統的集中教室授課模式將不是唯一方式,走出教室,走向田野,展開田野調查是新的出路。賀州地方院校的產品包裝設計教學需要順應潮流,教師應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優勢,鼓勵學生多做田野調查,提倡學生走進瑤族居住地,和瑤族居民溝通交流,獲取第一手資料,深入了解挖掘瑤族豐富的服飾文化資源,學會整理歸納瑤族服飾設計元素的種類和特點,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
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把具有鮮明特色的賀州瑤族服飾元素應用于農產品包裝設計中,將會大大提升這些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深入瑤族民居的學生擁有了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和自身對瑤族人民及其服飾文化最直接的感受之后,結合課堂教學,進一步鍛煉創造性思維,提升設計能力,并應用于產品包裝設計。因此把教室轉移到市場,對市場進行調研和走訪是教學的第二重要步驟。賀州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產品主要有賀州青梅、信都紅瓜子、富川臍橙、黃姚豆豉、芳林馬蹄、大平腐竹等。學生在實踐教學、市場調查的過程中會發現這些產品的包裝設計存在的問題,例如產品包裝設計的藝術表現從內容到形式缺乏地域文化,包裝外形簡單粗糙,色彩單一俗氣,整體設計基調沒有鮮明的本土性,辨識度不高等,讓學生通過調研考查市場自己發現問題,針對性的提出改進思路,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教室集中授課教學模式中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數實踐能力都比較薄弱,學生缺乏實戰經驗,學生的知識與與市場和企業脫軌,不利于就業。因此,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的教學方法應該鼓勵教師引領學生走出教室,到企業進行實踐操作。學生進入企業生產第一線,從產品研發,到生產線,再到產品銷售,學生認識和了解了產品的運作和策劃過程,更能深刻認識到之前的田野調查、市場考查教學的必要性,也進一步檢驗分析了自身遴選的瑤族服飾元素應用于產品包裝的可行性。
將賀州瑤族服飾設計元素融入到產品包裝設計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是對教學的社會性做了試探性的研究,通過田野調查,深刻體會民族文化精神,通過市場考查,提高社會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企業實戰,提高實踐操作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能夠更系統更快速的掌握課程的重要內容和目標。賀州瑤族服飾只是社會民族文化中的滄海一粟,對其元素在地方院校美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湯桂芳.桂東南瑤族婦女傳統服飾設計元素在教學中的運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05).
[2]周飛戰.瑤族服飾在圖案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2009(03).
[3]莫碧琳.象征之美—簡析黃洞瑤族服飾刺繡中的象征符號[J].藝術評論,2009(06).
[4]鄭威,余秀忠.廣西賀州瑤族服飾及其文化變遷[J].藝術評論,2009(06)
[5]袁同凱.走進竹籬教室—土瑤學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