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530000)
中國古典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用肢體動作來表現中華民族文化,體現出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特征。
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認為人與自然界不是敵對的關系,而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所謂合一, 是指既對立又統一, 即兩者相互依存。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 并且伴隨著武術、戲曲的發展不斷地滲透其中,最終成為中國古典舞的哲學思想基礎。
1.“形者, 神之質;神者, 形之用。”
就古典舞形態而言,形包括兩個部分,那就是動作的靜態和動態。動態是指肢體在空間運動程中的瞬間形態。靜態,則是指動作與動作之間產生短暫并相對靜止的定勢造型。動態有快慢之分,靜態有高低之分,在交錯變化的空間范圍中,充分展示出肢體運動的藝術形態。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 心存魏闕之下, 神思之謂也。”在藝術美的創造中, 把形作為寫神的物質基礎,強調形神的高度統一。在中國古典舞中,則多強調形是神的外部表現,神是形的內在實質,強調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受這一文化思想影響的結果。在中國古典舞身韻的訓練中, 講究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神的表現是表演者對古典舞作品理解的感情符號。
2.“陰陽”——萬物之根
《易傳.系辭》中提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日月相推而生明焉”,認為萬物具有永恒的運動屬性,一切運動事物都來自陰陽兩種對立勢力的此消彼長。這種陰陽對立的關系也體現在中國古典舞舞姿的“子午相”之中?!白游缦唷笔侵袊诺湮璧幕A,子午的意思分別指南北兩個方向,是白天晚上遙相對稱的意思,其實質是與陰陽對立相吻合的。子午相就是要求演員在亮相的時候,頭部、眼睛、上身、下肢的擺放位置既處于不同的方向又能互相映襯,從而達到圓潤的姿態。中國古典舞力求陰陽相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 方為懂勁?!标庩柧攥F于許多方面,如剛柔、虛實、動靜、開合等,它們都是要互相協調配合。
中國文化不僅重視宇宙與自然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和諧原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常倫關系,以及國家、民族的關系,維護集體利益。追求“合”,講求獨立,不對外擴張,通過道德教化,協合萬邦,可見“合”文化的價值觀明顯地體現于中國古典舞之中。
“合”的這種化內涵在古典舞中以“圓”的方式表現出來,中國古典舞的“圓”是“合”文化在動作審美上的投射。中國古典舞的運動軌跡、造型形態等等是典型的“劃圓藝術”,并貫穿于動作的始終,主要包括“平圓、立圓、八字圓”三種。例如:“云手”是古典舞身韻的主干動作,嚴格要求手臂走圓的路線?!霸剖帧币箅p臂揉球狀內外轉動與手腕的左下右上、左上右下依次自轉配合,即大圓套小圓?!吧桨颉笔枪诺湮璩R姷氖治粍幼?,兩臂展開伸長與肩平行近似直線線條,但其要領依然沒有離開“圓”的運動軌跡。“山膀”的主要要領是藏肘、折腕、不聳肩,藏肘是要求肘部不要過于突起,以免破壞手臂的圓弧形,折腕就是腕要往里扣,使直線形手臂呈現“回旋狀”,不聳肩是為了保持兩臂自然與肩平行或略低于肩,最終形成一個大的圓弧形。
中國古典舞的意象與先秦哲學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經歷了從玄理、人文之“象”再到文學藝術審美意象的過程?!兑讉鳌分杏嘘P“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論述,對中國古典舞意象的生成奠定了基礎,這一觀念形成了“尚象”的思維傳統與天人文化模式。
1.中國古典舞意象的表達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意象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不能單獨分裂為“意”和“象”。中國古典舞的意象表達特定的情思和想象空間,以“虛”的方式存在。古典舞創作是在對現實生活的感悟中,主觀的將自然物象與心靈相結合,通過獨特的舞蹈語言與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具有獨特的風格性和審美情趣,意象古典舞是“實”的具體形象,它不是客觀的描述表象,而是精神和靈魂的形象再現。從古典舞的肢體形態特征來看,是以“象外之象”以求得“象”的形態與“意”的蘊含相統一。意象是“意”與“象”的完美結合,是思想情感與具體物象的完美結合,是講自然屬性賦予人類生命的一種狀態表現?!耙狻痹从趦仍谇楦胁⒔柚跋蟆眮肀磉_,“象”是“意”的表現手段。中國古典舞含蓄柔美、動靜結合、剛柔并濟的舞姿形態,通過身體語言表現人物情感,創造各具特色、生動鮮明的舞蹈形象。
2.“以虛喻實,思之則實”的意象形式在古典舞情感中的應用
在古典舞作品中,有很多意象成為一種較為固定的情感抒發模式,托明月寄相思、出淤泥而不染、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等等,這些情感的表達都與某種意象渾然一體。這些意象有著獨特的審美特征與文化韻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心理文化的特征,也成為體現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例如:古典舞《高山流水》創作者將主觀情感灌輸到舞蹈想要表現的對象之中,使客觀事物與主觀情感融合為一體。舞蹈視角并不是以營造壯闊的場面為目的,而是讓觀眾把山川變成真正的 “人”來觀賞?;拔餅榍樗?,傳達于觀眾,令觀眾展開充分的想象力,無高山流水之處,卻看到高山流水之勢。舞蹈以男子凝重沉穩的動態造型象征著山之雄偉敦厚,以女子流暢嬌柔的形體韻律象征水之清麗涌流,可謂 “化實為虛” 的表現,并用“象外之象”的寫意手法豐富了作品審美意境。
當下世界正處于文化交流的新時代,各國都在積極的傳播本國獨有文化精神,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象征,應該以獨特的身體語言向世界各國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把中國古典舞融入到文化中,在文化中感知、把握舞蹈藝術的古典情趣與審美意味,文化到舞蹈,注重傳統、文化的密切相連,更加注重背后的古典中國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羅斌.剛柔并濟形神兼備:中國古典舞[J].中外文化交流,1997(2).
[2]袁禾.中國舞蹈意象論[M].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3]吳曉邦.《舞論續集》.33.
[4]袁禾.《中國舞蹈意象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5]于平.《舞蹈形態學》.北京舞蹈學院內部資料.
[6]唐滿城.《唐滿城舞蹈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93.
[7]劉青弋.《中國古典舞的范疇與概念叢》.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