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汶靜 (昌吉學院 831100)
藝術教育毋庸置疑在培養青少年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感知方面,在構建青少年的價值體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通過音樂教學讓青少年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藝術教育的責任和使命。但是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藝術教育在出現了明顯的斷層和“邊緣化”,學生在學前階段家長為了促進孩子的藝術感悟能力,往往對孩子的藝術教育非常重視,從學校到家庭開展了系列的藝術課程和藝術游戲方式。但是,義務教育階段以及高中教育階段,藝術教育呈現了明顯的“邊緣化”傾向。藝術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點綴,成為學校的“雞肋”學科,不僅課程、課時的設置上明顯不足,而且從師資配備到藝術教育資源的利用上都很匱乏,結果就是體制不重視,教師也缺乏創新動力和變革的勇氣,這種惡性循環導致藝術教育陷入了二維的悖論境地。
2014年,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藝術課程”1對義務教育各個階段以致大學的藝術教學從課程、課時的設置到學分的安排上都進行細致的規定和量化。對藝術評價機制的提出讓藝術教育的普及和學校藝術特質的養成具有明確的指向意義,也讓學校的藝術課程煥發了生機,如果說傳統的藝術教育仍然是自發的教學創新和探索的話,那么新《意見》的實施讓義務教育階段的藝術普及上升到了學校戰略高度。學校根據本地的藝術文化特質,創新藝術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讓特色藝術教育融匯到實際的藝術教學當中,從而建立全新的藝術教學管理機制,從而從根本上提升藝術教育的品質成為可能。例如,上海就明確規定了藝術教學必須達到一定學分才能順利升學,“今后,藝術素質測評將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及學生成長檔案,作為綜合評價學生發展狀況的內容之一,以及學生中考和高考錄取的參考依據。”2有了體制的保障和詳細的操作標準,學校的藝術普及和校園藝術特質的營造便有章可循,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必須把握幾個要點。
首先,藝術普及必須以人為本,教育本身就是人化的過程,人類的知識傳承、民族精神的養成都是教育的直接結果,現代的諸多人本主義教育理念都是植根于“人”這一核心命題提出的。“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3《意見》再次確認藝術教育活動要“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藝術活動。開展學生藝術活動要以育人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導向。”4堅持藝術教育的以人為本要避免幾個誤區:藝術教育普及并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特長,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學會“詩意”的生活,在藝術教育過程當中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舒展,個人藝術潛能得到發揮,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在藝術教育的普及過程中得到養成,從而為青少年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但是,現在很多學校的藝術教育陷入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境地,為了展現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強制性的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分類,學音樂的特長生、學美術的特長生等等,并且學校的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失衡,為了個別群體的藝術教育而忽視總體的教學過程,并且單純的藝術教育對藝術專業知識的傳授單純重視,而忽視審美教育的功能,學生的價值養成成為空白,這都不是藝術教育普及過程當中以人為本的體現。另外,藝術普及過程當中的學分掛鉤現象,并不是以藝術入學率作為衡量標準的,教育部之所以將藝術教育與中高考學分掛鉤,主要是糾正學校對藝術教育漠視的現狀,給藝術教育以創新和發展的平臺,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平價機制。但是如果將一個學校的藝術教育的升學率的提高作為衡量學校藝術教育以人為本的程度,那就是矯枉過正的表現了,現在很多中學的門戶網站來宣傳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育理念的時候,往往將培養出來的學生參加全國各類藝術院校考試,一二本通過率以及通過的知名院校的羅列作為自己學校的名片,這其實是將藝術教育納入了傳統的應試教育的窠臼,這是對《意見》以人為本的藝術教育理念的“誤讀”。
其次,構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特質。《意見》首次提出了藝術教育對青少年價值的具體塑造方向。藝術教育的普及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導向,并將這種導向融合到校園文化的培育過程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集。”真正的教育“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5雅斯貝爾斯的教育理念重視了藝術教育的道德塑造意義,而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下的藝術教育,通過藝術教育的普及,構建和諧的教育理念,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讓青少年的價值體系具有明確的真善美的傾向,是當前藝術教育的重點。校園文化藝術特質的營造就是通過多樣性的藝術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各類藝術展演當中,對主流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正能量進行合理的表現和彰顯;通過學校舉辦個各種藝術節活動以及一些藝術劇團的學校展演,結合傳統文化藝術的宣傳,讓青少年在藝術欣賞和藝術參與的過程中,領悟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從而培養民族意識,傳承民族精神。此外,在學校文化藝術特質構建的過程當中充分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以學生的興趣為起點,開展各種藝術興趣活動、特色藝術活動,讓青少年的個性和潛能在藝術的游戲當中真正實現,藝術活動開展起來了,學校的文化藝術特質也形成了。《意見》對學校藝術特質的強調特意提出了再中小學校要深入推進體育藝術“2+1”項目,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合唱、校園集體舞等活動的開展,努力實現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參加至少一項藝術活動,培養一兩項藝術愛好,讓藝術活動成為學校的常規活動,這是對藝術特質營造的具體化。
注釋:
1.4.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OL],教體藝[2014]1號,教育部網,2014年1月10日.
2.王雅軍,全市大中小學將全面普及藝術教育[N],上海商報,2014年3月11日.
3.新教育理念的核心理念之一,引自:朱永新新教育理念[OL],教育在線·新教育實驗區,http://bbs.eduol.cn/thread-1083549-1-1.html.
5.[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