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露 (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 130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更需要團隊協作人才、高素質人才、綜合技能型人才,因此現代教育應順應社會的發展需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藝術設計類教學中具有廣泛應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較強的實際設計能力,能夠獨立解決實際設計項目問題,并完成設計項目的綜合能力。然而目前我國視覺傳達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過分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導致實踐性教學與企業的脫節較為嚴重。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實踐性教學改革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下面主要從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實踐教育模式建設、課堂實踐教學等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創新。
實踐教學基地是視覺傳達專業實踐性教學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建設視覺傳達專業實踐基地的過程中,應遵循操作性、代表性、規模性等三大基本原則。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建立“就業導向教育模式”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室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日常真實虛擬項目的訓練,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以后的企業實習、頂崗實訓,為取得更好的產出成果奠定良好基礎。在校外建立實訓基地,教師應定期聯系實踐基地負責人,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組織相關的培訓項目,盡可能在每次課程教學過程中都能夠有項目實踐機會。在校外實訓中心建設過程中應結合廣告公司的崗位需要標準以及相應的工作流程,在階段性課程方面應加強與校外實訓基地的合作。比如一旦接到企業項目時,教師應立即安排學生進行跟蹤學習,并盡量使學生能夠參加企業的實施現場、企業設計方案討論、企業例會等企業業務活動。通過這種跟蹤學習,學生可以快速熟悉真實企業的業務運作流程,并體會到該專業實踐的快樂,為學生畢業以后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作為一名合格的藝術設計人才,不僅需要深厚、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也應該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想要建立實踐性的教學模式,必須導入真正的實際項目,才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教學。在現代視覺傳達專業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最為常見的是虛擬項目教學,雖然虛擬項目基本上可以滿足專業教學需求,但在實踐項目的調研、反饋、提交等環節的教學需求并不能滿足。市場實踐內容是實際企業項目中最為重要的內容,通過建立視覺傳達工作室,可以很好的補充虛擬項目教學中缺乏的教學內容,完美的結合專業理論知識和工程項目實踐。同時也可以高度模仿真實企業的設計流程,為學生營造一種相對真實的工作環境和氛圍,讓學生能夠在項目實踐的過程中,盡快熟悉企業工作流程,并將自己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中,促進良好職業素質以及職業精神的形成。
實踐工作室可以以教師為單位,分別建設不同的設計工作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特長自行選擇設計工作室,同時也可以定期調動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調動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實踐工作室有利于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建立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一種活躍、融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視覺傳達專業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以及單一教學模式的窠臼,構建現代化的企業運行模式,不僅應強調教室課題的虛擬項目教學,同時應適當延伸命題,建立與公司模式相結合,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為公司培養高素質、高技術的綜合實用型藝術人才。視覺傳達專業涉及到招貼企業形象、海報、包裝、產品宣傳、書籍等諸多范疇,其主要目的是通過一些視覺形象語言向消費者傳遞信息。為了充分發揮視覺傳達專業的真正價值和作用,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應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應該強調學生在色彩、圖文、文字等方面的教育,同時應不斷滲透創新思維的培養,多灌溉、傳輸一些跨專業知識內容,并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激發設計靈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基礎專業課程的模擬教學過程中,應加入校外實踐項目、實際商業項目、比賽項目、虛擬項目等教學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實際設計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綜合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實踐性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不僅強調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教育,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教學實踐基地是確保實踐性教學順利開展、實施的關鍵,也是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積極與校外企業合作,實現產教合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提前適應真實企業環境以及工作流程,將自己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藝術企業培養高素質藝術人才。
[1]秦偉,閆志剛.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中外教育研究,2012(12).
[2]劉力夫.新時代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創新思維培養的思考[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04).
[3]陳新華.視覺江南—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發展歷程[J].創意與設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