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士康 (深圳市龍崗區文化館 518000)
聲樂演唱作為常見又特殊的藝術形式活躍在社會文化藝術的舞臺上,并以其經久不衰之魅力成為人們寶貴的精神食糧。歌唱者要使自己的演唱水平提高,就必須重視聲樂演唱技巧及其辯證關系。在科學的辯證法理論體系中,對立與統一關系作為辨證法的基本矛盾關系,作為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普遍存在于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當然也存在于聲樂演唱技巧中。因此,歌唱者要辨證地看待聲樂演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協調好歌唱技巧訓練中各種技巧的關系,從而使歌唱者的歌唱藝術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聲樂技巧訓練中的辯證關系豬腰有演唱狀態的“松”與“緊”、聲音位置的“靠前”與“靠后”、氣息的“控制”與“流動”、“真聲”與“假聲”和聲情關系等,針對這一系列的矛盾關系,下文將詳細分析探討。
在練習聲樂過程中,放松是很多演唱者常掛在嘴邊的詞,有的演唱者特別強調歌唱時要輕松自如,甚至要求完全處于放松的狀態。很難設想一個全身(包括發聲器官)都處于絕對放松狀態的人能夠唱出動人的歌聲。歌唱的過程是人的發聲器官在大腦高級神經支配下積極活動的過程,是一種半體力勞動。之所以說它是一種半體力勞動,是因為它需要各個發聲器官及相關肌肉的積極協調活動。如果在絕對放松的狀態下,演唱者是無法做到各個器官積極活動的。因此,無論是唱歌、跳舞還是演奏樂器,都有一個“松”與“緊”的問題,“松”與“緊”是人體活動中的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對立又統一的。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時既要適度的輕松自如,又要集中精神、調動各發音器官、協調全身、投入情感以情代聲,做到張弛有度松緊結合,絕不能片面地理解松與緊的關系,將其絕對化。以下是歌唱中把握好“松”與“緊”的具體做法。
1.歌唱的“松”是獲得輕松愉悅自然的歌聲,并不是為了身體的放松。
2.身體的“松”應該是協調哥發聲器官和全身各部位使其處于自然的適度放松的狀態,放松不等于無力。
3.發音器官的用力是相對的,雖然要比日常生活中用力稍大,但用力方向是舒張自然的而不是刻意擠壓或上提的。
4.由于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和聲音條件都不同,每個人的身體協調能力各異,演唱時發聲器官和身體的松與緊也要因人而異,演唱者盡量找到適合自己的演唱狀態。
5.聲音的“放松”應該是建立在相應的力度、空間感、流動感以及良好的共鳴基礎之上的。因此,“松”與“緊”在演唱中應該是是“外松內緊”的關系,但是更重要的行動指南是“放松是為了更好地用力”,放松是手段,用力是目的,以是歌聲舒張流暢。演唱者盡量做到對聲音運用自如、并調整到最佳演唱狀態。
演唱聲音“靠前”與“靠后”這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聲樂專用術語,“靠前”與“靠后”這兩種說法,在歐洲美聲唱法各學派中也曾發生過激烈的爭論,甚至達到針鋒相對的地步。這場爭論延續到現在仍然影響著現在的聲樂演唱,這常常表現在聲音概念上的混亂。由于人的發聲過程大多靠內部器官的調節活動,針對這一特點,人們一直普遍采用生理、心理結合調節的方法,也叫做“利用意識的能動作用去調節發音機能”,簡稱“意識調節”法。如偉大的歌唱家卡魯索認為自己歌唱中聲音在頸背后,好像從背后地板上發出來的一樣。但聽者感覺他的歌聲音色明亮,具有很大的穿透力,發聲時應該是靠前的。因此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演唱者一定要弄清楚這兩種概念,不要將這兩種概念對立起來,要針對自己特有的情況,進行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發聲方法,使自己的聲音內在感覺與外在客觀效果上達到統一。
在聲樂訓練中,我們常常接觸到“控制氣息”或“保持氣息”這個專業用語,他被認為是歌唱技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控制”或“保持”通常情況下確實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固定的認識,而歌唱始終應該是一個運動的狀態,那么在唱中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控制”氣息,怎么保證氣息的流動?歌唱有很多的變化,氣息必須隨著歌唱樂句的需要而變化,有時需要強,有時需要弱,有些樂句需要大量的氣息,有些樂句卻不需要很多的氣息,這就需要很好的氣息控制,但始終有一個基礎,就是需要流動。因此,這個氣息的運動與控制狀態,是對歌唱有利的。第二個狀態是控制保持身體的外部形象,這也很重要,可見辯證關系同樣也體現在氣息的“控制”與“流動”上,正如有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這樣說到:“氣息的支持是為了氣息的均勻流動,不是為了支持而支持,我們應辯證的看待‘控制’與‘流動’之間的關系。”
在聲樂演唱中,如果將真聲與假聲截然分割開來,追求單純的真聲或假聲,單一地使用一種機能去歌唱,甚至簡單地認為低音區用真聲唱,高音區用假聲唱。其結果會把聲音搞得支離破碎,低音真,高音假,中音形成了真空地帶必然達不到很好的演唱效果。這種唱法,不但使音樂不能統一,音量無法均衡,聲區也得不到統一,而且給擴展音域、唱好高音帶來極大的困難。同時,這種單一地使用一種機能的唱法不能完美地體現歌唱藝術的特點,從而導致演唱失敗。
因此,我們要以辯證統一的觀點,處理好演唱用嗓“真聲”與“假聲”的關系,使真假聲有機結合使用,或以真聲為主,摻入假聲,但切忌不宜過真、過重,要在使真聲在感覺上假著唱、即真聲假唱,使其成為具有假聲色彩的真聲。我們還可以以假聲為主、摻入真聲,但切忌不易過假、過虛。要在假聲的感覺上真著唱,即假聲真唱,使其成為具有真聲色彩的假聲。這種辯證關系可概括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結合。只有這種比例恰當的歌唱真假聲發聲方法,才能獲得優美的音色,寬廣的音域,統一的聲區以及流暢、靈活自如的歌音。
聲樂藝術講究意在唱先,成腔在胸,一氣呵成,神韻貫通。這是因為聲樂是時間性聽覺藝術,不容過多地停頓與休止,演唱者如果不在演唱前將聲樂的思想主題弄清楚,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神韻貫通的藝術效果的,更達不到“響遏行云”“繞梁三日”的境界了。為此,演唱者唱前要對作品內容進行一番深入的審視與分析,從局部到整體,從審字到審腔,從詞格到腔格,從詞意到曲情,從語氣到勢,從形象到主題,從情景到意境,從結構到風格,逐步體驗與感悟作品內涵。這樣演唱者在演唱中才能融入情感,只有熟練地運用演唱技巧并傾情演唱,才能完美地演繹聲樂作品,從而使聲樂演唱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富于感染力。
總之,在聲樂演唱技巧訓練中,我們應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去分析,認識和解決演唱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才能使聲樂演唱聲情并茂、極具藝術魅力。毫無疑問,正確的發聲方法、熟練的演唱技巧和在演唱中真情流露是一個成功的演者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具備這些條件,演唱者才能完美演繹聲樂作品。
[1]王如湘.跟我學唱歌——美聲唱法卷[M].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
[2]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胡郁青.中外聲樂曲選集[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
[4]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R].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5]薛良.歌唱的藝術[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