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社會科學院 郭普松
產業集群形成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由于區域內的軟硬件條件的優勢,吸引區外的企業進入扎堆聚集;二是由于專業化分工愈來愈精細化,生產環節愈來愈片段化,區域內的種子企業(母體企業)源源不斷地衍生出新的企業,形成分工協作、聯系緊密的企業譜系。產業集群在發育成長過程中,區外企業嵌入和區內企業衍生的現象往往同時存在。與嵌入企業相比,衍生企業的集群根植性更強,更能體現集群的生命力,因為它是靠內生力量發育成長起來的。
企業衍生現象由來已久,羅杰斯和拉爾森(1985)、Agarwal等(2004)、Neck等(2004)比較一致地認為,企業衍生是母體企業的前員工離職后創辦新企業,并在與母體企業相關行業方面開展經營的過程。Elfring和Foss(2000)把企業衍生定義為“個人或組織單元離開現存的企業去開辦一個新企業,這個企業建立在他或他們專門化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之上”。根據A·薩克森妮(1999)、王輯慈(2001)、呂文棟和朱華晟(2005)、李永剛(2005)等學者的已有研究,創辦衍生企業的絕大多數人并非是原母體企業的一般員工,而是其核心員工——高管、技術骨干、車間主任、供銷員等。
在上述國內外學者的啟發之下,結合多年的經驗觀察,可將企業衍生理解為:組織(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內的核心員工受到組織的激勵,在市場機會的誘導下,離開組織創辦新的企業的過程和現象。這里的核心員工是指組織中的技術、營銷、管理等關鍵部門中的業務骨干。組織的激勵分為兩種,正激勵和負激勵。正激勵是組織出于發展戰略上的考慮,或者是為了搶占風險高的新興業務市場的需要,支持核心員工帶著組織的資金、技術、設備、部分員工等部分組織資源創辦新的企業;或者是組織將其非核心業務獨立出去,由組織的核心員工獨立經營,開辦新企業,與組織的核心業務形成配套,使組織可以集中優勢資源和精力專注于核心業務,提高組織的核心競爭力。負激勵是指組織內的核心員工得不到期望的報酬,或者其工作得不到組織領導的肯定和贊賞,或者其潛在成功的計劃被領導拒絕,因此而受到挫折,離職創辦自己獨立的企業。
歸納學術界對于企業衍生的分類,主要有六種劃分方法。
Elfring和Foss(2000)根據衍生企業不同特征將企業衍生分為善意衍生和惡意衍生。善意的衍生有益于母體企業,而惡意的衍生有害于母體企業。對于惡意衍生,開辦新企業的動機是負面的:組織單元或(常常)個人離開了原企業,離開是因為他們與雇主的關系受到了挫折,或者因為他們期望能夠獲得象企業家一樣高的報酬。惡意衍生的企業常常會和原企業進行競爭。善意衍生的個人或組織單元不會和母體企業展開競爭。衍生企業的經營活動是補充性的或者母體企業價值鏈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果母體企業想將精力集中在核心業務上,或者它沒有合適的結構來支持一個新企業,一個商業機會可能作為一個獨立的企業具有更高的價值。
Moncada et.at(1999)根據衍生過程將企業衍生劃分為重構衍生和創業衍生兩類。重組衍生是指當母體企業決定賣出一個業務,因為它對于母體企業的戰略來說不再適合,因為這個業務的功能被外包,或因為母體企業盡力避免昂貴的短期裁員和社會計劃。創業衍生是指當衍生企業家組建一個新企業,基于在以前的職業經歷中獲得的關鍵技術訣竅,為了開發未用過的潛能。創業衍生又可以被分為兩種類型,和母體企業合作的衍生,與母體企業競爭的衍生(這兩種類型和前面提到的善意衍生與惡意衍生相類似)。
Shrader和Simon(1999)根據所有權結構將企業衍生分為獨立衍生與合作衍生。獨立衍生與合作衍生的區別在于,前者是新的獨立的企業,由單個企業家建立,而后者由大企業控制或資助。這兩種類型都是新企業,由個人發起,利用他們以前工作中獲得的專門知識。而后者,有著非常不同的所有權結構,仍舊由母體企業控制。
王緝慈、宋向輝和李光宇(1995)根據衍生企業從母體企業獲取主要資源的種類把企業衍生分為技術(生產)型衍生與銷售型衍生。技術型衍生是指原公司的工作人員帶走了公司產品的生產技術,獨立組建新公司,生產與原公司同類產品或進行相關服務。這類衍生有時會伴隨著漫長的知識產權官司,新公司與原公司領導人的關系會變得很糟。銷售型衍生是指原公司的工作人員創建新公司,銷售與原公司同類或相關產品。新公司的創建者通常從原公司帶走了產品的客戶市場,在相同的銷售領域與原公司競爭。
吳士健、劉新民和王壘(2010)根據產業集群內部衍生企業與母體企業的產業鏈關系,將企業衍生分為橫向衍生、縱向衍生與混合衍生三類。橫向衍生是指衍生企業與母體企業處于同一產業鏈節點,往往是由于企業管理者或技術骨干出于收入或權利動機辭職創辦同類企業,與母體企業經營相同的業務范圍。縱向衍生是指衍生企業處于母體企業的前向或后向產業鏈節點,多數是基于分工效率或技術合理化的戰略考慮,與母體企業保持專業技術上差異互補、生產環節上配套協同、市場空間上交叉錯合、利益上兼容等以此形成產業鏈上的合作關系。混合衍生情況較為復雜,衍生企業與母體企業的產業鏈關系難以準確判定,母體企業對內部有創意的員工提供條件創辦新的企業,新企業可以與母體企業有產業鏈聯系,也可以進入完全不相關的產業鏈條。
李永剛(2012)根據新企業的生成方式,將企業衍生現象劃分為裂變衍生、孵化衍生、分蘗衍生與分工衍生4類。裂變衍生是指現有企業的管理者或經營技術骨干從企業辭職出來,利用所掌握的人脈網絡、經營管理才能、知識信息,獨立創辦與原企業相同的新企業。孵化衍生是指新企業作為母體企業合目的性行為的自然結果而產生出來。分蘗衍生是指現有企業的制度架構無法滿足企業內部多元發展因子成長擴張的需要,只能在企業體外創生出更多新的企業,為企業內逐漸成熟的多元發展因子提供各自獨立生長的制度空間。分工衍生是指在產業價值鏈治理的現代經營理念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把多元化和前后向一體化戰略與專業化和核心競爭力戰略結合起來,在所涉及的產業領域里,重在構建一個穩固的產業價值鏈和自身在產業價值鏈中的核心主導地位,而把一部分非核心業務轉移給外部獨立企業承擔,結果導致大量專業化協作配套企業的產生。
通過對產業集群內部企業衍生的驅動力考察發現,影響產業集群企業衍生的因素有:知識、市場結構、經濟合作(Boschma,Lambooy,2002);產業特定性知識、技術工匠、特質勞動力、產業氛圍(金祥榮,朱希偉,2002);金融機構作用的有效發揮有助于產業集群中企業的衍生和衍生企業的健康發育與成長(蓋文啟,2002);勞動分工、社會網絡、無形資源(Schiavone,2004;姚小濤,王洪濤,李武,2004);市場信息、市場機會、良好環境、產業集群對群外投資者的吸聚效應等(楊靜文,朱憲辰,馮俊文,2004);創業的意志與激勵、門檻、保障、模仿對象(楊靜文,2004)。
胡建績、陳海濱(2005)以浙江“塊狀經濟”企業衍生現象為例提出了社會網絡、無形資源、彈性專業化是促進產業集群企業衍生的三大關鍵因素。王緝慈等(2001)認為企業衍生的兩個重要影響因素:一是來自母體企業的支持;二是產品的類型。原有企業對衍生的支持態度,與衍生企業訂立合同,會使衍生企業不必費力開拓市場,從而使區域內衍生活動迅速發展。產品類型通常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衍生容易發生:(1)市場的決定因素是產品特性而不是產品價格時;(2)一種產業新出現,市場上并沒有居于支配地位的產品設計,需求的價格彈性也相對較低時;(3)低產量、小批量、按照消費者需要設計生產產品時。吳士健、劉新民、王壘(2010)分析了影響產業集群企業衍生的四個主要因素:企業家社會資本、產業集群區域內產業分工、產業集群文化和政府政策。張書軍和李新春(2005)從資源角度分析了影響企業衍生的四個因素。一是資源稟賦。資源稟賦程度高的企業對衍生成功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也更有可能發生衍生行為。二是資源結構。資源結構化程度越低的企業越容易發生企業的衍生。三是資源主體。掌握企業戰略資源的高層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衍生創業的可能性要高于一般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四是資源使用效率。對于資源稟賦充裕的企業而言,衍生行為是與狀態相依存的,當外部存在顯著的創業機會且資源潛力未得到充分利用時,衍生行為較容易發生。反之,如果戰略資源的占有者的價值得到充分挖掘與補償,即便獨立創業是可行的,衍生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也將大大降低。
吳士健、劉新民和王壘(2010)分析了影響產業集群企業衍生的四個主要因素:一是企業家社會資本;二是產業集群區域內產業分工;三是產業集群文化;四是政府政策。
產業集群內企業衍生主要有專業化分工衍生、創業衍生、企業家衍生和母體企業衍生四種機制。
專業化就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專門獨立從事中間品的生產,企業內的分工外化為企業間的分工,這就意味著集群內專業化的企業不斷衍生。劉友金和黃魯成(2001)從分工的角度刻畫了企業衍生的過程,企業聚集程度越高,企業專業化分工往往越發達,衍生公司就會越多,這些衍生公司通常都把選址靠近母公司,利用原來的關系網絡和共享的信息資源開展創新活動。賈根良(2001)把企業的衍生歸為新創和分裂兩大途徑,衍生企業的經營范圍都與區域產業密切相關,進一步強化地方專業化能力。由此,集群中潛在企業家獲得了必要的行業專用資歷和所需的經驗,并在學習模仿過程中熟悉當地制度,有助于衍生企業的成長。張元智和馬鳴蕭(2004)對戶縣紙箱產業集群做了深入的觀察,原來屬于一家紙箱廠內部的制膠、制作模版生產環節,由于當地紙箱廠數量多,對這些業務需求量增多,而從紙箱廠分離出來成為專門的企業。
產業集群種子企業(母體企業)中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銷售人員由于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積累了企業經營的經驗,掌握了核心技術或建立了穩定的客戶群,及時捕捉到市場機會,獨立出來創辦與種子企業相關的專門的設計研發、生產或銷售貿易公司。據Intel名譽董事長高登·摩爾(1967)透露,僅由硅谷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衍生出30家公司,這些公司的創業者都是因為對原公司不滿,離職后創辦了新的公司。安藤晴彥(2003)研究后發現,從IBM跳槽出來的幾萬名工程師都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朱華晟(2004)以浙江嘉善木業集群為例,描述了嘉善木業集群如何通過企業衍生形成的經過。早期嘉善人在外資企業得到了多方面的歷練,掌握積累了木業制造生產、管理和營銷等方面的技能與經驗,在市場機遇的召喚下,紛紛離開外企,自創民營企業,從而促成了地方木業集群的萌芽和成長。
朱瑞博(2004)通過對硅谷和臺灣新竹的IC產業集群的研究,從模塊集群的角度,揭示了人才衍生和企業衍生的共生規律。李永剛(2006)從創業者角度,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框架比較了就業和創業的成本與收益,揭示了企業的衍生機制。張曄和梅麗霞(2008)以社會網絡為視角,對蘇州地區的自行車產業集群做了透析,從正反兩個方面剖析了產業集群創業衍生的機制。
反面經驗是臺資企業由于員工來自五湖四海,高管人員完全由母公司任命,造成企業員工游離于當地社會網絡之外,社會根植性較差,很難獲得當地的資源,再加上嚴格的管理制度、保密協議、知識片段化的機械設計等禁錮了員工的自我創業。
正面經驗是本土企業通過兩條途徑衍生發展:一是母體企業中的技術員、管理員、或技術工人在掌握了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市場信息后,能夠利用在當地的社會資本、獲取資金和人才支持,從母體企業流出創業;二是附近的企業家經過觀摩學習,進入集群,從事自行車行業的經營,并通過技術人員在企業間的流動,產生技術溢出效應,這些本土企業由血緣、地緣等人脈資源,形成錯綜復雜的社會網絡,成為未來新企業衍生的苗床。
4.3.1 內因與外因
在解釋人們為什么會變成企業家時,潛在企業家的個性是個關鍵因素。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潛在企業家個性的人都會開辦企業。外在的因素在解釋為什么一個雇員、畢業生或輟學生去開辦企業也很重要。這些外在因素也許是:基礎設施的出現(制度),企業家的社會地位,一個好的主意,財務前景,特別是衍生企業與雇主的關系,以及機會。機會也許是促使開辦企業的確實因素。
很多研究是把企業家和雇員的個性進行比較。許多研究發現,對于企業家來說“敢于冒險的特質”相當重要。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和位置的控制(控制自己環境的需要)都是企業家的重要特征(見Nandram and Samson,2001)。Brandstatter(1997)發現建立自己企業的企業家比起那些收購已存在企業的企業家有更穩定的情感和更強烈的獨立需要。由于這些特質,他們更加自信,敢于以創新的方式工作。Amit e.a.(2000)發現在高技術行業的企業家中,諸如創新的渴求、遠見、迎接挑戰的渴求等特質對于這些企業家創辦企業來說是最重要的動機。雖然上面提到的特質對企業家來說很重要,但是有很多管理者和雇員也具有這些特質。個性不是解釋創業的唯一因素。
第二個解釋人們為什么創辦自己的企業的因素是對更高財務回報的期望。和作為雇員相比較,從幾個研究來看,遵循著潛在的高回報是開辦企業的一個動機,但是這些研究也表明,大多數企業家都不是把高回報看作是開辦企業最關鍵的動機(見e.g.Amit e.a.2000,Hisrich,1990,Brockhans e.a.2001)。
4.3.2 推力與拉力
有時推力因素在人們成為企業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能夠區分幾種不同的推力因素。經濟因素很重要的:當經濟處于衰退中,創業對于失業來說常常是一個很重要的替代性選擇。有時社會或文化環境很重要:創業也許是建立社會地位的一個途徑(見Nandram和Samson,2001)。還有推力因素也許是雇員和雇主之間不良的關系。這種情況發生在,如果一個人為雇主工作而不成功,而且當他的工作得不到雇主的贊賞,或者潛在成功的計劃被企業拒絕,如果他因此而受到挫折時。有時,工人們被刺激帶著他們好的主意而離開企業(權力)。
例如,對于人們開辦一個企業的重要拉力因素是創業的社會地位和實際的機會。社會地位主要依靠文化因素。例如在美國,創業一貫和成功、獨立、高收入等相聯系。母體企業對待創業的態度也很重要,正如學校和大學采取行動主動地激勵創業。成為一個企業家的機會依賴于制度,諸如政府的法律和教育要求,一個國家對財政體制和基礎設施,而且還有賴于對金融資本、建議、專有知識的利用等等。后面講的所有因素通常被認為是“創新系統”的組成部分。
從創業的相反方面看,人們期望企業衍生開始于企業家的個性。雖然由于有推力和拉力因素,但企業衍生平均來說比通常的開辦企業具有較少的企業家的因素。對于衍生企業來說,利用激勵性的環境和基礎設施(制度)被預期有助于起步,否則不存在(不能生存)。
乍看之下,企業促使雇員創辦衍生企業不符合邏輯(常理)。為什么一個企業支持雇員離開,把創新性的產品帶入市場,然而母體企業也能夠盡力將雇員的創新活動納入自己企業內部?資源基礎理論和交易成本經濟學為這一問題提供了答案。
4.4.1 資源基礎觀
資源基礎觀認為,開發企業特有的工具和品質(資源)是企業戰略的最核心的東西。企業業績超過別的企業是建立在低成本、高生產率,或特殊的資產和能力基礎之上的(Teece,1998)。資源也許是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這些優勢不是在產品中,而是在那些很難模仿的資源中。資源基礎觀作了如下的假設:
(1)各個企業在利用、管理和控制它們的資源方面存在著根本的不同。
(2)企業之間這些根本的不同是相對穩定的。
(3)企業資源的不同導致企業之間經營績效的不同。
(4)企業的目標是為了增加,或者最大化它們的經濟績效。
解釋企業的成功很難,因為很難把企業的行為和導致獨特性的資源分離開來。默會知識和回報的適當是相關的。知識通常是默會的,也就是說,它不能被寫下來,但又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模仿很難。適當性意味著企業可能對特殊的資源加以保護,或者給予適當的回報(Teece,1998)。有一套法律程序保護回報,例如許可經營和專利。安排上市的時機可能是另一個保證回報的方法。
資源基礎觀怎樣解釋母體企業進行特定的衍生活動?首先,在市場擅長的能力或對于企業生存重要的活動,這一焦點使缺乏興趣的主意和人們衍生很吸引人。現代和英特爾是衍生出好多企業的例子。它們都密集地投資發展它們自己一個特殊的產品(小型發動機和復雜的芯片),而且它們聯合在技術訣竅方面的那些投資縮短發展周期(Teece,1998)。
其次,戰略性的外包特別的業務活動能夠提供更高的靈活性和更好地將精力集中在核心能力方面(Quinn,1992)。企業將沒有競爭優勢的業務外包出去,尤其從長遠來看,它們能夠從外部購買到比在企業內部生產更高性價比的產品。
4.4.2 交易成本經濟學
交易成本經濟學研究為什么與何時業務活動在企業內部進行,而何時企業從市場購買那些業務。相關的因素有交易頻率、不確定性和企業投資的專用性。如果交易頻率、不確定性和投資的專用性都很低,外包一項業務,從市場上購買就是最理性的行為。當這些相關因素都很高時,內部化也許是最理性的選擇。企業衍生與其他市場選擇相比,是一種減少市場不確定性和降低交易成本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企業衍生與內部化相比,能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和降低專用性的機會。
4.4.3 資源依賴理論
每一個組織都依靠資源來取得成功。取得這些資源的方式取決于企業周圍的利益相關者。對于衍生企業起步階段,母體企業在其獲取必要資源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五種主要的資源是:
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組織資本、物質資本和財務資本。和一般創業相比,企業衍生在獲取上述資源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人力資本來自母體企業,如此雇員在有關市場中已經經驗很豐富,或具有特殊技術或產品的知識。
社會資本,例如客戶網絡、信任和社會技能對企業衍生來說也許是最重要的相關資源之一。網絡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很難模仿的資源,而且沒有可替代物。網絡可以利用潛在的資金提供者、潛在的客戶和供應商。母體企業的聲望和信譽可用于解釋外部關系對新的衍生企業更信任,而且將其看作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或客戶。
組織資本(程序、慣例、組織結構等等)在新組織里通常無法利用,母體企業的支持可以幫助衍生企業將精力更加集中在產品或服務上,而較少地考慮組織問題。不是沒有風險,因為母體企業的程序可能太僵化而不能移植到更小的衍生企業。在衍生企業創立階段,母體企業可以提供物質資本。
物質資本可能是建筑物、機器或其它物質的使用。像組織資本一樣,物質資本降低了創業階段的成本,使衍生企業更容易把精力集中在新產品和服務方面。
財務資本是最后一種資本,但是相當重要的資源。母體企業可以在資金上支持衍生企業。母體企業的聲譽影響對于衍生企業利用外部資金也非常重要。
[1] 胡建績,陳海濱.促進產業集群企業衍生的關鍵“軟因素”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5(3).
[2] 張元智,馬鳴蕭.企業規模、規模經濟與產業集群[J].中國工業經濟,2004(6).
[3] 朱華晟.基于FDI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動力機制——以浙江嘉善木業集群為例[J].中國工業經濟,2004(3).
[4] 姚先國,溫偉祥,任洲麒.企業集群環境下的公司創業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3).
[5] 呂文棟,朱華晟.浙江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基于企業家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5(4).
[6] 王緝慈,宋向輝,李光宇.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集聚與擴散[J].地理學報,1996(6).
[7] 張書軍,李新春.企業衍生、資源繼承與競爭優勢[J].學術研究,2005(4).
[8] 金祥榮,朱希偉.專業化產業區的起源與演化——一個歷史與理論視角的考察[J].經濟研究,2002(8).
[9] 吳士健,劉新民,王壘.產業集群企業衍生的影響因素及發展對策分析[J].特區經濟,2010(10).
[10] 汪良軍.企業家、企業資源與衍生企業創業[J].商業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