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摘 要:《亞當·斯密》是一部對于外國著名思想家的介紹以及一部適合大眾閱讀的翻譯叢書。主要探討關于亞當·斯密經濟學和倫理學的主要特點,通過閱讀《亞當·斯密》這本傳記,對于亞當·斯密兩部著作進行解讀,做出關于這本傳記的書評。
關鍵詞:亞當·斯密;倫理學;經濟學;同情;分工
中圖分類號:F0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053-02
《亞當·斯密》是一部對于外國著名思想家的介紹以及一部適合大眾閱讀的翻譯叢書。在這本著作中,共分為六部分。從作者對于眾多學派大師都把亞當·斯密封為先祖的一系列事件,到介紹本書主人公的生平公平,再到介紹斯密作為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所做出的貢獻,并對其進行對比過后,提出了本書作者對于斯密哲學、科學和歷史學的評判。
而其中,倫理學和經濟學的論述占據了該書的大幅的篇章,對于這個被奉為先祖的人物所探討的兩個領域成了該書的主要論點。其中倫理學主要通過同情、旁觀者、道德心理學來論述;經濟學則是通過分工、經濟制度、自然自由、政治經濟學這幾部分來闡述的。而斯密作為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于一身的一個著名學者,他的《道德情操論》先于他的《國富論》而問世。那么同樣引起世人巨大反響的兩部巨作是否是存在著聯系的呢?看似兩個領域的問題在斯密看來,是一種延續的思維支撐著斯密進行了兩部巨作的創作。
一、從“同情”來看經濟制度中的工資問題
書中的作者對于斯密“同情”做了定義即它不僅是與別人的情感上的共享,更多的是與別人感情共享之后的情感理解與共鳴。而用這種含義來看待事件的時候就出現了兩種判斷事物的方式,斯密對同情做了兩個方面的判斷,第一個即對行為的“正當性”的評判,判斷事件的對與錯。另一方面,對功過得失的評判,即判斷事件的贊同還是反對,獎勵還是懲罰。而做出這一些事件而存在的贊同或反對才是這個行為初始的同情的開始。
而在經濟學的第二章當中,斯密卻根據自己關于倫理學的構想應用到了經濟學中對于工人的工資問題的闡述中。斯密說:“下層階級生活狀況的改善,是對社會有利呢,還是對社會不利呢?一看就知道,這問題的答案極為明顯。各種用人、勞動者和職工,在任何政治社會中,都占有最大部分。社會最大部分成員境遇的改善,絕不能視為對社會全體成員不利。有大部分成員陷于貧困悲慘狀態的社會,決不能說是繁榮幸福的社會。而且,供給社會全體衣食住行的人,分享一部分自身勞動的生產物,是自己得到過得去的衣食住條件,才算是公平。”[1]78
在論述工資的問題上,斯密認為一個人工作的程度和金錢的報酬之間存在著一種平衡。當人們能夠從一個不那么辛苦的工作中或者從一個獲得較高的報酬中獲得同樣的價值,那么,這份原有的工作就會失去地位。斯密把“辛苦和麻煩”看作衡量工作的標準。而一種職業當獲得較高的薪資的時候就會彌補原有職業的不足,這樣原有的不平等就會消失,自然經濟就會改變所受的阻礙,知識的普及沒有受到影響,差別也就會消失。
斯密在把辛苦和麻煩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那么,這種標準時從哪里來的呢?人處在辛苦的工作中要給予高的報酬,這就是要從斯密的同情理論入手,他的同情理論認為人在做某些事的時候是通過事件大眾、旁觀者對待這個問題的看法。比如說,當我們感到工作辛苦的時候,我們覺得麻煩的時候,是否旁邊的人會和你有同樣的感受,或者說,他在與你做同樣的工作時是否也會同樣感覺到累或者麻煩,如果同樣有這種感覺,那么,根據斯密的理論這兩人就是共同情感上的共享乃至共鳴,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兩者存在了同情,而如果這種同情被擴散到廣大的人群中去,我們就看到了現在所謂定義的“麻煩與辛苦”也就是這樣,我們在麻煩的工作中得到了較高的報酬,并因此繼續為這個事業奮斗,就像在這本書中說道:“他用自己給同情下的定義去解釋兩種不同的道德評判或贊同。第一種是對一個行為的“正當性”進行評判,簡言之,就是判斷其對和錯。第二種是對一個行為的功過得失做出的評判,看它應當受到贊譽還是責難,獎賞還是懲罰。”中的獎賞一樣。
而這些獎罰的標準發恰恰是從斯密的倫理學理論出發,首先,斯密運用倫理學中的“同情”的定義來闡述什么是工作標準中的“辛苦與麻煩”,其次,當同情被定義之后,斯密接下來把這種定義應用到實踐的評判事物的好壞當中,當評價方式出現之后,在斯密的《國富論》中就體現為,當我們在做一樣“麻煩或者辛苦”的事的時候我們會得到同角度的同情并因此獲得高的獎賞。
二、從“經驗主義心理學”看經濟學中的自然自由
斯密是個自然神論者,他認為上帝做的一切可以被看成是一項科學的工作,我們所做的一切,可以不必受制于上帝,而這些工作的初始卻是斯密所需找的科學的解釋。斯密認為道德的一般規律恰是來自于自然的,而這些規律和自然也都是從經驗而來的。我們會在這些現象中發現一些規律。例如說幫助需要的人,懲罰有錯誤的人,這都是正確的。而人們對于人類行為的看法就自然的看成是神的看法,而人類的道德規范被看成類似法律,多以這些規范也同樣成為神的規范。而這些思想會導致對神的信仰或者在道德判斷中認識權力,而這個權力恰恰是代表著上帝。我們把以上這些稱為斯密的“經驗主義心理學”。
斯密在經濟學中的自然自由中不僅僅是談論了關于“看不見的手”的比喻,而且,他對于自然的說法也成了自然自由中想要反映的問題。斯密的同情概念和設想社會體系會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普遍利益這樣的問題,在作者看來,多少存在著斯多噶學派的和諧的影子。而斯多噶的和諧主義學說也主要是相信宇宙中有秩序的和諧,萬物可以相互扶持,同甘共苦這樣的概念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斯密的理論有存在的影子。
斯密是以一個經驗主義者,他從經驗出發,提出假說來解釋事實。而市場的作用就在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市場對于成本、供需變化所做的自動的反應得到了一種平衡。而當自然價格吸引市場價格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機械系統,而這種公益效果在斯密看來則更多的是斯多噶學派的和諧思想。
自然法則是對自然的自由權和平等權的信仰。在自然的狀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斯密常常把自然自由和自然平等放在一起使用,是說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人應當完全任其自由,追求自己的利益。
當我們認為自然是事件存在的方式的時候,我們就會應用自然的狀態才想到經濟中那些在那個時代被人們所不知的規律,而這些規律被斯密形象的比喻之后就出現倫理學思想中,斯密把市場問題看作是一種自然規律來尋找其初始的部分由此發現在市場中存在的自然的規律并以此來尋找解決市場中的問題。就是,自然自由和和諧是統一的,自然自由是依據,而后者是前者的說服力。斯密是靠經驗為主要基礎找到經濟學的主要根據,即第一是指限制競爭和勞動力流動;第二是指限制國際貿易自由。而他反對在勞動力市場是的不平等就又一次的印證了他自然自由與自然平等的統一。
三、從“旁觀者”思想來看“重農主義思想”
如果要問什么才是評判道德的標準,或者說是什么才能認定評判的標準是正確的,那么可能斯密會告知你,旁觀者的贊同。也就是說旁觀者的態度是否與你的態度一致。如果旁觀者的態度要擺在各種相互的美德之間,而每一種美德又都有讓你選擇它的理由,那么這個旁觀者的同情也是沒有用的。而當你變得克服私利和偏見的時候,如果依舊是搞不明白你的對手的特點,那么擁有旁觀者的贊同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斯密說:“我們把自己假定為自己行為的旁觀者,并且試圖根據這一假設來想象這樣做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用他人眼光檢驗我們自身行為的唯一的一面鏡子。”
根據斯密的理論,我們在肯定或者否定自己的行為時,往往是把自己想象成為旁觀者并把自己的行為放入到社會的環境當中。如同上文提及的那個否定的案例,假如我同樣討厭貓,想要去傷害的時候,我會告誡自己不行,因為這個會引起旁觀者的反對。同樣,如果我是別人,看到自己在踢貓,我同樣會討厭自己。所以判定自己行為的良心和道德上的評價是從社會出發的。
而關于斯密的經濟學理論中的重農主義思想的表現,在本文看來,就是斯密把自己看成一個旁觀者,并把這種旁觀的思想應用到社會的經濟生活當中。斯密對于重農主義者和重商主義者分別進行了贊同和批判,首先斯密對于重商主義者的批判形成了他的自由競爭的基本觀點,即,“財富是貨幣或金銀構成”,而不是由物品構成。其次,斯密,對于重農主義者則認為,重農主義最失敗的是把農業看成是生產性的而把制造業看成是非生產性的。但是斯密依舊贊同一點,那就是,農業是經濟中最旺盛的因素。
斯密運用旁觀者的理論,把自己作為公正的旁觀者并在他第四篇第一張的開頭就陳述了重商主義的根本錯誤“財富是貨幣或金銀構成”,而不是由物品構成。斯密對重農主義者要偏愛很多,從他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而且他們關于自由和信賴自然的基本觀點非常接近斯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重農主義者“最大的謬誤”是只把農業看成是生產性的產業,而制造業的貿易是非生產性的[1]108。
正因為他是一個旁觀者,他就能夠在那個時代中發現經濟所存在的若干個問題,包括那個時代的經濟特點,還有對于那個時代的農業和商業的最根本的判斷,他因為具有一般經濟學家所不具備的宏觀的或者說旁觀的視角來看待經濟,所以他創作了在那個時代上,至少在那個時代的邏輯上很成功的巨作。
而縱觀我國的經濟和哲學歷史,往往都有著一些主觀的因素存在其中而不能真正的觀察到實際的經濟社會存在的問題和經濟的狀況并以此來決定是否我們的經濟體制存在什么問題。而直到目前,雖然我國也已經回歸到市場經濟的時代,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的狀況下,我們同樣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我們回歸到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觀點,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思想告訴我們市場體系的基礎是自由和法制,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靠關心自己利益的人民來推動,而不是政府。所以,針對目前中國體制現有的狀況,我們要“兩手抓,兩手硬”來看待我國的經濟問題。
參考文獻:
[1]D·D·拉波希爾.亞當·斯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