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由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而引發的信任危機,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通過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類型、發生機制產生的社會背景以及演變趨勢的分析,提出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治理思路:通過治理模式“轉型”促進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關系轉型,提高我國足球運動的內在品質,健全政務公開與監督制約機制等。
關鍵詞:足球運動;信任缺失;機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069-03
我國足球運動在發展與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假、賭、黑”等一系列失信于球迷的事件。由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而引發的信任危機,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1]。消除信任缺失,重樹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是我國足球運動改革與發展的當務之急。對于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原因,有學者從對失信者的懲罰不力、不規范的政府行為以及制度缺陷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辦法[2]。但以往研究多是從現象層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梳理,視角不免相對單一。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問題進行綜合審視,歸納其形態,分析其生成機制和演變趨勢,對重塑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促進我國足球運動穩步發展,順利推進市場化、職業化改革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一、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類型分析
近年來,造成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局面的各種形式的負面事件不斷發生。可以說,數量多、規模大、涉及面廣是這類事件發生的特點。辯證唯物論認為,任何事物與局面的形成都有其發生、發展的依據與原因。而系統論則認為,分類是將復雜的現象系統化和規律化的基本途徑。因此,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類型進行梳理,可以使紛繁復雜的我國足球之亂象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從而有助于更有針對性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首先,我國足球運動的負面特征引發的信任缺失。近年來,我國足球運動成績糟糕、問題多多,“假、賭、黑”、興奮劑、打架、涉黃、涉毒等事件此起彼伏。一些擔任我國足球運動重要管理職位的人也存在弄虛作假、形式主義、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問題,這些人與事的負面特征通過各種形式的媒體在球迷面前呈現、聚焦、放大,必然使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相關從業者的能力、績效、作風等方面產生“刻板印象”,導致我國足球運動“累積性”的信任缺失。
其次,我國足協行政管理權力運用不當引發的信任缺失。我國足球運動在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好現象,諸如足協以行政手段干預職業足球的發展,片面維護“國字號”球隊長期集訓制度,屢次隨意改變聯賽賽制、升降級制度等。這些涉及聯賽利益分配、規則修改、賽制調整等所謂改革行為正是我國足協行使其行政管理權力的表現。而如果球迷對這些行為在權力主體、職責權限、管理內容、執行程序等方面的公正性、真實性、合理性產生懷疑,對我國足協制定的政策與制度的科學性、公益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并不認同,就往往會導致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發生。這種信任缺失可能沒有具體的對抗性的沖突形式,但其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水平的破壞性影響更加廣泛、深遠。而這類信任缺失的累積結果,可進一步導致球迷對我國足協的性質、宗旨和代表性的懷疑,從而引發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全面的信任危機。
二、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發生機制分析
結合上文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類型的分析,可以這樣認為,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至少應該包括兩點:一是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競技成績與相關政策、制度的合理期待,以及我國足球以其競技成績對球迷的這種期待的回應狀況;二是球迷對我國足球事業整體社會角色與運作的認知。從宏觀層面上講,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水平取決于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競技成績的期待。球迷通過對我國足球運動所取得的競技成績給其自身回應的認知,從心理上經過分析、權衡,做出給予我國足球運動信任或不信任的態度選擇,然后做出支持或反對我國足球運動的行為選擇。
而從微觀層面看,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則取決于:一是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從業者客體特征的判斷。我國足球運動從業者的作風、形象、能力、品格、紀律等方面特征,將引發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信任或不信任態度。二是球迷對我國足協運用行政管理權力做出的管理行為的判斷。這實質上是基于經驗的信任過程,即球迷通過以往與我國足球運動從業者交往經歷的經驗進行判斷。這種經驗不一定是親身經歷,可能是通過新聞媒體等傳播途徑而獲得的。如果球迷通過以往的經驗認為,我國足協及其工作人員是公正、誠實、可信的,其行為是合法、合理的,制定的規則、制度是以國家與球迷的利益為出發點的,那么球迷就會給予我國足球運動以信任。三是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在制度層面公平性的判斷。一方面,制度作為信任的對象,如果球迷認為我國足協所制定的制度與規則是為國家、球迷利益服務的,球迷進而會信任制定制度的機構;另一方面,制度作為我國足協信用的保障,發揮了保障球迷利益與控制我國足球運動體系的功能。這種保障與控制機制同時也是對違背誠信者的懲罰機制。因此,一個源于法律與制度而建立起來的我國足球管理控制體系,對于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水平的提高顯得特別重要[3]。當球迷明確自己可以依賴這種制度控制體系來確保我國足協不會濫用其權力時,那么球迷將會做出信任我國足球運動的行為選擇。
三、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產生的社會背景分析
社會發展背景對社會信任的水平、內容和特點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4]。這就決定了,必須在大的社會背景中來討論與分析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問題,也只有將引發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原因置于我國特定的社會發展背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特點和成因。
首先,社會整體信任水平的下降,客觀上使得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關系面臨沖擊。我國傳統社會的主要特點是以具體的血緣、親戚等為基礎形成的差序格局[5]。這種格局的特點是社會流動性小,是一種“熟人社會”。但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化,這種建立在傳統道德基礎上的社會信任受到沖擊處于一種解體狀態,那么,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信任水平的降低甚至信任缺失的發生自然難以避免。
其次,我國足球運動績效與球迷期望的差距,使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有了滋生土壤。當前我國足球運動正處于“職業化改革矛盾凸顯期”,不同群體(如球員與球隊管理層、各隊與我國足協)之間矛盾衍生。鑒于我國足球運動體系其自身化解沖突機制不健全,矛盾的解決寄希望于我國足球管理機構,使其成為各種矛盾與沖突的交匯點;另外,雖然我國足球運動進行了十幾年的市場化與職業化改革,但是我國球迷觀賞高水平足球賽事的需求與高水平賽事供給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解決。我國足球運動領域內的公共體育服務、足球后備人才培養、職業球員福利保障等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與我國足球運動的管理、服務不到位的矛盾也日益突顯。這兩個方面的因素疊加在一起,便形成這樣一種態勢:球迷對我國足協在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而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水平在回應并滿足球迷需求的能力和績效方面與球迷的需求與期待卻有相當差距。特別是在足球后備人才培養、職業球員福利保障、國家隊競技水平提高等領域,這種“供給”的嚴重短缺,更引發了球迷的普遍不滿,降低了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水平。
再次,我國足球運動領域內的有效監督與制約機制的缺失,使得我國足球運動從業者的負面特征和不當言行容易發生。由于我國足球運動發展水平較低,職業化改革發展不均衡,對足球運動從業者進行有效監督與制約的機制還不健全,導致了我國足球運動的各類負面特征和相關工作人員的不當言行大量發生,如官員濫用權力、貪污腐化等等,嚴重損害我國足球運動與球迷之間的關系,也造成了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局面。
最后,我國足球運動中一些制度與政策不公正現象的存在,為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產生提供了催化劑。當我國足球運動的相關制度與政策在利益調整、利益分配方面不公正時,就會導致球迷對于我國足協的公平性的懷疑,進一步引發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危機。在我國足球運動發展的早期階段,制度的不公平已經成了我國足球發展體系中的系統性現象,這種不公正的傾向已經滲入到我國足球一系列的具體制度的安排之中。由于制度與政策的傾斜,使得一部分球員與球迷沒有從這種改革與發展中享受到應有的成果,他們很難對我國足球運動的相關制度與政策的公正性、合法性表示認同的,在更深層次上加劇了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的不信任感。
四、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演變趨勢分析
第一,我國足球運動的負面特征被揭露,形成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導火索。在我國足球運動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糾紛、勞資矛盾、刑事治安案件等負面事件,如果當事一方被球迷或被媒體認定為“有問題”或“有罪”。那么,這些負面事件將有可能成為導致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局面的導火索。
第二,我國足球運動從業者的言行不當,不僅使這種信任缺失的發生有了動力,而且造成了沖突對立面。球迷認定一些比賽場次疑似“假球”,而我國足協認定為“正常”或者沒有證據,球迷懷疑我國足協包庇相關人員。近年來,隨著公安機關對“假、賭、黑”事件調查的深入,以及一批足協官員的“落馬”,更加驗證了球迷早期的懷疑與猜測,導致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徹底的不信任。同時,也使得一些球迷形成了對于我國足球不信任的“主觀思維定式”。
第三,互聯網的興起伴隨信息傳播與資源動員的快捷,使得對于我國足球運動管理能力、誠信品質的質疑力量很容易匯集起來,為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缺失積蓄了動能。在這種動能的作用下,那些對于我國足球運動的質疑,借助網絡與媒體的力量,不斷對我國足球運動的一些負面特征或相關人員的不當言行進行議題設置,進行聚焦、傳播和放大。這種網絡與媒體的輿論聚焦和放大效應使我國足球運動的一些負面特征或相關人員的不當言行迅速成為球迷的“眾矢之的”。一些負面事件迅速成了被球迷廣泛關注的“公共事件”。這其中的一些球迷甚至開始從“旁觀者”向“行動者”轉變,這樣一種力量與對我國足球運動質疑的信息、知識、資源匯集起來。于是,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發生就有了源源不斷的發展能量。
第四,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集中爆發。球迷當中的“當事人”和“參與者”會以不同方式表達他們對我國足球運動負面特征、一些從業者不當言行的不滿意,在這種“現實型”的信任缺失中,球迷當中的“當事人”和“參與者”經常以聚集、攻擊、漫罵、調侃等形式釋放這種對于我國足球運動的不滿;而在“網絡型”的信任缺失中,他們則更多地以“人肉搜索”、“網絡攻擊”、“灌水”、“拍磚”等形式表達對我國足球運動的不滿與憤怒。
第五,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后續效應。源于我國足球運動負面特征或相關人員不當言行引發的信任缺失在表面結束后,球迷當中的部分“當事人”和“參與者”會試圖將這種不信任的情緒再次引向我國足球運動的某些制度或政策,這可能使得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缺失向更深層次發展。
五、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的治理思路
1.通過治理模式“轉型”促進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關系的轉型
有研究者指出:統治型治理模式是以“權威—依附—遵從”為特征的習俗型信任關系,管理型治理模式是以“契約—控制—服從”為特征的契約型信任關系,服務型治理模式是以“競爭—管理—協作”為特征的合作型信任關系[6]。這種對于治理模式特征的分析啟發我們:推動我國足球運動從“舉國體制”向“職業化、市場化”轉型的我國足協其自身也必須“轉型”。只有通過我國足協對我國足球運動管理模式的“轉型”,來促進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信任關系的轉型,才能從根本上防治嚴重的、連鎖性的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缺失。這里所指的“轉型”,是指為適應新的形勢,順應我國足球運動管理、行政環境的需要,創新我國足協的治理理念、職能定位、組織結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管理方法等。其目標是,逐漸使我國足球運動的治理模式從以“權威—依附—遵從”為特征的習俗型治理模式向以“競爭—管理—協作”為特征的合作型信任關系轉變。
2.提高我國足球運動的內在品質
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的信任和支持,必須建立在我國足球運動具有的良好品性之上,如果沒有值得球迷驕傲、信賴的品質,這種穩定的信任和支持難以建立和維系。而我國足球運動的內在品質更多的是建立在其公共性與公正性之上的。這里所指的公共性是強調我國足球運動的主要職能是提供與足球運動相關的公共服務與產品;而公正性是強調我國足球運動是國家利益的代表者和球迷意志的執行者。具體來說,在當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嚴重缺失的局面下,提高我國足球運動的公共性與公正性應該特別注意:
一要防止我國足球運動自身成為特殊利益集團。如果足協及其工作人員只追求部門和小團體利益,他們將喪失在球迷心目中成為公共性與公正性代表的象征意義,也就喪失了值得廣大球迷信任的品質基礎。
二要增強我國足協的自主性。自主性的決定因素在于其所代表的利益與社會上其他利益集團的相對獨立。自主性的高低表現在,足協在對我國足球運動進行管理、規劃過程中,抵御利益集團干預能力的高低,足協制定的政策、制度與其所代表的全體國民公共利益的一致程度。自主性不強的足協,容易產生制度傾斜與政策不公等現象,從而惡化球迷對我國足協的信任關系。
三要嚴懲我國足球運動領域內的腐敗現象。當前,造成球迷對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局面的最直接威脅,是我國足球運動領域內的“腐敗”,這種“腐敗”對于我國足球運動信任水平的侵蝕更具傳染性和擴散性。近來披露的涉及足協高官的腐敗案件,更加劇了這種對于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因此,必須加快推進我國足球運動領域內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
3.健全我國足球運動的政務公開與監督制約機制
有學者指出,我國足球運動的信息不透明、不對稱和不完全是球迷對于我國足球運動信任缺失以及產生誤解的重要原因[7]。實踐證明,我國足球運動管理機構對“假、賭、黑”等負面事件越是“捂蓋子”,則越會造成廣大球迷的猜測和不信任氣氛的發生。為此,應該完善涉及我國足球運動的政務公開機制,做到凡涉及國家與球迷利益的決策都要向球迷公開,接受球迷的監督。另外,應建立我國足球運動的科學決策機制。球迷參與足協有關政策、制度制定的過程,既是官民建立共識的過程,也是我國足協贏得球迷理解、支持、信任的過程。因此,應該不斷增加球迷的發言權和參與機會,建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我國足球行政管理權力運行機制,使我國足球運動的運轉始終置于球迷的監督和問責之下。
參考文獻:
[1]徐亞青,成會君.信任危機對我國足球職業聯賽的影響及對策[J].體育學刊,2005(7).
[2]王相林.產權、制度與公平競賽——解讀假球黑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6)
[3]謝堅鋼.嵌入的信任:社會信任的發生機制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9(1).
[4]鄭永年.中國社會信任的解體及其結果[N].聯合早報,2009-
06-09.
[5]時和興.關系、限度、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22-123.
[6]程倩.政府信任關系研究路徑與緣起[J].社會科學研究,2005(4).
[7]仲曦.信任危機下,中國足球報道的出路在哪里[J].傳媒觀察,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