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萍,羅勇
摘 要:為了實現新疆農業跨越式發展,走規模化、集約化的道路,必須開墾荒地,而要開墾荒地,就必然需要大量勞動力,因此需要移民。為了實現新疆的長治久安,增進民族團結,達到民族融合,應該增加漢族人的比例,使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因此需要移民。
關鍵詞:新疆;移民;戍邊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074-02
何謂移民?學界至今尚無統一看法。《辭海》中指出:“移民”是指:(1)遷往國外某一地區永久定居的人;(2)較大數量的、有組織的人口遷移。孫嘉明、王勛認為:“移民即人口由原來的居住地遷往較遠的地方定居,甚至跨越國界而定居。”筆者認為:移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移民是指取得遷入地戶籍的人口;廣義的移民是指相當大數量的人口通過各種方式,以實現其勞動力向區域或異國轉移。移民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自發移民、計劃移民、工程移民、技術移民、下山移民、生態移民和留學移民等。本文所指移民是廣義的移民,新疆移民是指相當大的從外地遷入新疆的人口。
一、新疆移民的意義
1.有利于新疆的穩定。人口結構影響一地區的穩定。在西藏藏族占86%,漢族占6%,其他15%;在新疆維吾爾族占45.7%,漢族占40%,其他占40%(2005年資料);而寧夏、內蒙古、廣西三個自治區同樣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但是由于漢族在長期的生活中在當地占據了主體地位,它們基本上沒有民族分裂危機。因此增加漢族人的比重,讓漢族人和少數民族人插花式居住,有利于新疆穩定。另外新疆經濟發展后,可以從側翼保障西藏的政局穩定,徹底粉碎把西藏分裂出去的企圖。
2.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與發展。新疆是多民族地區,各個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尤其是南疆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多,更應該遷入漢族人,以達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效果。
3.有利于東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解決。新疆地區土地遼闊,沙漠化嚴重,急需治理而又缺乏勞動力,農業也急需大量勞動力。據抽樣調查顯示,新疆在棉花收獲季節,僅拾棉花一項就需800萬勞動力,可見大力移民新疆地區,既可以緩解東部地區的就業壓力,又可以解決新疆地區人力不足的問題。
4.有利于荒地的開發。新疆屬于干旱地區,在干旱因素制約下,新疆宜利用土地不多。調查表明,新疆宜農荒地資源量多達1 000萬公頃,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近期易墾宜農荒地493.33萬公頃,是現有耕地總面積的70%。宜農地中鹽堿地占一半多。而新疆的耕地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將未利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積,就成為新疆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5.有利于企業節約成本、提高技術。把東部地區的人移民到新疆,在新疆投資辦廠,可節約原材料成本和運輸成本,同時也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觀念和管理。
二、中國移民的歷史考察
移民戍邊是中國從古到今的對付邊疆分裂危機的法寶。
1.秦漢:實行移民戍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部特別是西北人煙稀少的狀況,不僅增加了西部的勞動力,帶去了開發西部的資金和技術,促進了漢文化與羌戎等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保衛和開發了西部,而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原地區由于土地兼并嚴重而帶來的土地緊張狀態。但秦漢時期的徙民也具有強制性。
2.清朝:通過減免荒價、政府引導等一系列優惠措施,吸引內地墾民開墾荒地、充實邊疆。
3.新中國成立后:1949-1953年進入新疆的部分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和起義部隊陸續轉業,組建了生產建設兵團,之后,北京、天津、武漢、江蘇、浙江、湖北、河南、山東等省市33萬有一定知識和技術的青壯年來疆;1962-1966年上海共組織了15萬知識青年進入新疆等。同時,除國家有計劃地組織的人口遷移外,還有東部地區廣大農村人口向邊疆民族地區的自發流動遷移。大批移民的進入緩和了當時新疆勞動力不足的矛盾,帶來了內地先進技術和文化。
三、新疆移民的必要性
1.從土地資源的擁有情況看:新疆地廣人稀。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介紹,新疆國土面積達166萬多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6,但適合農業生產的綠洲只占總面積的5%。新疆有大量的土地后備資源,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新疆是全國最大的優質商品棉基地,同時也是全國的糧食基地,新疆的耕地面積必須擴大。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必須擴大耕地。
2.從長治久安的角度看:新疆邊境線長,地域遼闊,資源豐富,靠近國際各大政治勢力,是各大宗教勢力交匯中心。境內民族眾多,人口稀少。境內外敵對勢力把這里視為從事西化、分化和各種顛覆破壞活動的絕佳舞臺。新疆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意味著新疆的穩定直接關系到全國的穩定。影響新疆穩定的因素很多,其中民族關系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南疆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該地區人口的90%以上。歷次民族暴動都發生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因此通過移民、雜居讓漢族與各個少數民族相互了解,減少民族沖突,減弱民族意識,從而達到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的目的。
3.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從經濟總量來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經濟總量在全疆經濟總量中所占的份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雜居可以提高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經濟總量。
4.從勞動力素質角度看:總體看,新疆人口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通過從東部地區移民到新疆,可以提高新疆勞動力素質。
5.從西部大開發的角度看:由于西部地區資源豐富,開發這一地區資源是西部大開發的關鍵。而開發西部自然資源,僅僅依靠西部地區本身的勞動力是無能為力的,必須要引進大量的人力資源。如何引進,單純依靠單一的勞動輸入缺乏必要的穩定性,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入移民開發西部是一個較穩妥的現實的長期的選擇。美國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6.從當前的情況看:我國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這次汶川地震處于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寧夏、甘肅東部、四川西部、云南,都屬于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可以把這些地震密集帶的居民移民到新疆,既解決了新疆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又解決了地震帶居民的生存問題。歷史上由于天災發生移民的實例很多。
四、新疆移民的可能性
1.東部有大量剩余勞動力。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有1.8-2億人,大部分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而新疆地區土地遼闊,沙漠化嚴重,急需治理而又缺乏勞動力,農業也急需大量勞動力。
2.移民的一個目的是開墾荒地,而開墾荒地需要大量的水。這個問題可以解決。成都市南洋高新技術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年屆82歲高齡的張世禧教授提出“西藏大隧道工程計劃”,就是從雅魯藏布江上游引水。另外氣科學研究表明,在北緯30度—50度之間,存在著一條空中水汽輸送帶,俗稱“天河”,含有豐富的氣態水。新疆大部分地區正處于“天河”帶內,每年流經新疆上空的氣態水超過10000億噸。如果能用人工增水的方法將其截留,將大大緩解新疆用水矛盾。
3.符合西部大開發策略。土地也是西部優勢自然資源,也屬于開發的范圍,國家在這方面也有優惠政策。
五、國內外移民的具體措施
1.美國:政府在農業開發中起主導作用。制定了靈活的土地政策,通過對土地的出售和贈予,激發了他們開發西部的積極性。
2.蘇聯:蘇聯采取的是以政府投資為主的政策。從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年)起國家的投資就傾斜于西伯利亞。
3.埃及:“新畢業生穆巴拉克國家項目”模式。合作社為畢業生組成的家庭農場提供各種服務:種子供應、農機維修、產品銷售等。在畢業生開始土地經營之后,教育部門還將為他們提供各種短期培訓的機會。
4.長江三峽庫區:“開發性、滾動性、開放性和對口支援性”模式,“開發性”指的是國家改變以往移民實行單純補償安置的辦法,實行庫區資源開發與移民安置相結合,堅持先開發、后安置。“滾動性”指的是三峽庫區綜合利用移民補償資金、扶貧資金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短平快”項目,不斷增加積累,實行滾動開發;“開放性”指的是三峽庫區享受國家級開放優惠政策,“對口支援”指的是國家對口支援三峽庫區貧困地區,增強造血功能。
借鑒國外和內地的移民措施,筆者提出:
六、新疆移民的具體措施
1.政府要重視。設移民局,辦理移民事務。在信貸、稅收、價格、產業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2.制定切實可行的土地政策。以提供土地使用權、經營權、受益權的方式吸收有一定能力的人到新疆地區辦理家庭農場,發展規模農業,實現新疆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3.改革畢業生分配制度,將大專院校(特別是農林院校)畢業生分配到新疆地區。
4.完善引入移民的政策法規:制訂《移民法》和《荒地法》,以法律形式規定移民的身份和合法權益,以法律形式規定移民擁有土地的永久使用權、土地增值享有權、繼承權和轉讓出售使用權,從而使移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
5.設立開荒基金,并完善補償制度。由某一金融機構牽頭,多方出資建立開荒基金,實行專家管理。此基金專門扶持墾殖土地和治理荒漠的人,它通過有償的形式貸給墾殖者和合作組織,其補償通過墾殖收益進行,規定最長補償期限。
6.建立移民的合作經濟組織并使其成為主要的組織形式。規定合作組織的規模、組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并建立相應的基礎設施,為成員提供各類生產和生活服務,以降低成員生產成本和進入市場的交易費用。
7.成立移民中介組織。由于移民的主要對象是農民,而農民信息又比較閉塞,政策法規知之甚少,因此,必須成立移民中介組織,專門從事宣傳組織、處理移民中的一切問題。
8.實行移民安置。即政府通過行政力量要求部分人口無條件按照政府規定搬遷。政府指定安置場所,發放安置費。
9.加強對移民的教育。自治區各級黨委和政府通過各種途徑,有計劃地安排移民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介紹新疆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情況,幫助他們提高認識,增強民族團結的觀念。
參考文獻:
[1]任柏強,方立明,奚從清,等.移民與區域發展:溫州移民社會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