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摘 要:主要將《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以下簡稱人權計劃)與《世界人權宣言》(以下簡稱人權宣言)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任擇議定書》等國際性條約進行比較并加以評論,從國際法的角度解讀該計劃;主要站在批判的角度審視該行動計劃,即使行動計劃問題頗多,也懷著最美好的希望看待中國人權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法;人權;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D9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101-02
人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點要求各個國家形成各自的相關法規性質文件,“在一個國家里,任何人都毫無例外地應當享有生命權、人身安全權、人身自由權、思想自由權、人格尊嚴權等最基本的人權,這是人權普遍性的突出表現……在尊重與維護人權共同標準的前提下,在尊重與維護國家主權原則的基礎上,不同國家在人權觀念、人權政策、人權制度上,可以采取一些符合自己國家具體國情的立場和做法,是人權特殊性的體現。”[1]因此人權計劃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人權本身性質的要求。
2012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整個計劃除導言外,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保障,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保障,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權利保障(此部分可以總稱為弱勢群體保障),人權教育,國際人權義務的履行及國際人權領域交流與合作五個部分。導言部分主要介紹了制定該計劃的背景原因、制定原則以及制定主體。比較起2009—2010的人權計劃,第一部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內容頗多變化:筆者將參照文本《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①(以下簡稱公約)進行比較,該公約共五編31條(實體權利規定主要為第三編)。“繼續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放在首位”;
一、工作權利部分
人權宣言第一個公約的第6-10條就是涉及工作權利的約定,包括自由選擇工作保障工作(六)、享受公平良好工作環境(七)、加入工會保障民主之權利(八)、享受社保(九)以及關于婦女和兒童工作權利的特殊規定。人權計劃中規定細則主要包括:就業優先戰略、完善工資、修改勞動合同法、職業病防治法、改善工作環境(安全和法律)幾個方面。總的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人權計劃關于工作權主要集中在“保障工作”以及“享受公平良好工作環境”兩個方面,社保部分在之后的內容有專條規定,對于人權宣言的其他要求仍然未納入計劃之中。比較2009年的人權計劃,工作權利內容更加細化了,雖然也增加了更多的數據,但是整體看來,用詞依舊是模糊的,也并未有更具說服力的現有數據。
二、基本生活水準權利、社會保障權利及健康權利
“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人權計劃中的基本生活水準主要以工資收入為角度,其中“扶貧綱要”提到的“開展農村貧困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計劃的實施能幫助勞動者們學到一技之長,使得他們能有了選擇工作的自由并且保障其工作,但這仍然屬于“工作權利”范圍,正如《公約》規定,工作權利是一種實現個人價值的權利,選擇工作自由的意義正在于此,而不是作為人能夠使自己基本生存的權利。因此筆者認為,基本生活權利是即使不工作也能生存的權利——即“……各國承認人人有權為他自己和家庭獲得相當的生活水準,包括足夠的食物、衣著和住房,并能不斷改進生活條件。各締約國將采取適當的步驟保證實現這一權利。……各國既確認人人享有免于饑餓的基本權利……”②
“完善各類社會保險制度,促進社會救助制度城鄉均等覆蓋”;《公約》的原文也只有一句話:“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更多的是融入于其他條文當中。整體來說計劃的社保部分是比較詳盡的,同時也考慮了我國的現狀。
“初步建立覆蓋全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本條的細則很廣,較2009計劃有很大的變化:精神衛生法、全科醫生培養、慢性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制定中醫藥法和藥品標準;這幾項問題的提出說明官方在健康權利這一塊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在醫療領域的落后。但仍舊有夠不清晰之處:“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不低于25元標準,到2015年提高至40元以上”,究竟是每日還是每月?如果這個數據是城鄉統一的人均也必然會造成極不平等的經費使用狀況!“提高居民急救服務的可及性”,何謂可及性?食品安全的設定仍僅是提及了幾項法律制度。這樣的設定與相應關注度的失衡不免讓人失落。《公約》規定:“一、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享有能達到的最高的體質和心理健康的標準。二、本公約締約各國為充分實現這一權利而采取的步驟應包括為達到下列目標所需的步驟:……(乙)改善環境衛生和工業衛生的各個方面;(丙)預防、治療和控制傳染病、風土病、職業病以及其他的疾病……”。①規定中的“心理健康標準”、“工業衛生”、“職業病的控制”,計劃中均未曾提及。筆者認為,即使現今條件有限,以上幾項的標準可能無法達成,但是作為不可缺少的權利,他們都應當至少被列入計劃之中。
三、受教育權利及文化權利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發展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細則中多處提到義務教育,我國雖已實施義務教育免費,但卻未見“義務教育免費”的字眼,筆者想強調的是免費程度的大小關系到教育能否落到實處。另外,關于學前教育是否屬于義務教育范圍之內這一問題并無規定。在“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一欄中的計劃部分的措辭又變成了陳述該制度的目前現狀,其中針對“流動人口兒童義務教育”和“農村兒童學前教育”的陳述亦模糊混沌,且對后者未設定任何實現目標。《公約》規定:“……為了充分實現這一權利:(甲)初等教育應屬義務性質并一律免費;(乙)各種形式的中等教育,包括中等技術和職業教育,應以一切適當方法,普遍設立,并對一切人開放,特別要逐漸做到免費;(丙)高等教育應根據成績,以一切適當方法,對一切人平等開放,特別要逐漸做到免費;(丁)對那些未受到或未完成初等教育的人的基礎教育,應盡可能加以鼓勵或推進;(戊)各級學校的制度,應積極加以發展;適當的獎學金制度,應予設置;教員的物質條件,應不斷加以改善?!鹬馗改负停ㄈ邕m用時)法定監護人的下列自由:為他們的孩子選擇非公立的但系符合于國家所可能規定或批準的最低教育標準的學校,并保證他們的孩子能按照他們自己的信仰接受宗教和道德教育……”②尚不提父母為其子女選擇接受何種的教育的自由,只說前一項——關于教育免費以及逐漸免費的要求,在計劃中尚不能體現。不過筆者認為,關于助學項目的設定可以逐漸發展成為免費教育項目。另外,人權計劃中強調的“提高教學質量”是否是源于對《公約》中關于教育目標的理解,如果是的話,筆者認為應該如原文般的更全面些的認識教育目標——“教育應鼓勵人的個性和尊嚴的充分發展,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并應使所有的人能有效地參加自由社會,促進各民族之間和各種族、人種或宗教團體之間的了解、容忍和友誼,和促進聯合國維護和平的各項活動”,而不只是放在升學率和知識性的教育方面,尤其是中小學教育。
“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促進文化事業發展,豐富人民文化生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文化權利的保護最缺乏制度的保障并且很難進行監督,這是由文化的性質所決定。它是抽象的并非具體的,不能夠用量化標準來衡量,權利最終是否得到實現必須回歸到公民個人以及社會氛圍上?!豆s》是這樣規定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甲)參加文化生活;(乙)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利益;(丙)對其本人的任何科學、文學或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利益;享受被保護之利…各國為充分實現這一權利而采取的步驟應包括為保存、發展和傳播科學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驟……各國承擔尊重進行科學研究和創造性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自由……各國認識到鼓勵和發展科學與文化方面的國際接觸和合作的好處。”③計劃中提及到其中大部分內容,但是并未規定任何關于文化的國際合作方面的問題;另外,筆者自己有一點看法,我認為應當提出并強調本土文化的保護和普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我們在敞開懷抱容納世界的、時代的多元文化的同時,不能忘記民族的,傳統的“根文化”,正是中國人的一句老話“不能忘本”。只有扎根于自己的土地上才能更好的立足于世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四、環境權利
“著力解決重金屬、飲用水源、大氣、土壤、海洋污染等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環境權利在《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簽訂時還未被納入權利范圍,在哥本哈根會議后,環境權利被世界各國提上日程。新人權計劃比2009年的計劃提出了更具體要求,并且在改善大氣質量部分增加了PM2.5的控制目標。尤其在環境監察這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機制要求,體現在我國訴訟法中的“公益訴訟主體”的規定,這些都說明這方面我國政府的意識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同時讓環境權利意識深入到國民心中,例如將環境權利教育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中小學的課堂,有車一族的培訓以及生產者的資格認證等等,如此行動舉措才能體現我國人權保護的態度。
五、結語
2012年的人權計劃社會經濟文化權利部分刪除了最后兩項——農民權益的保障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中的人權保障,筆者認為很是恰當,農民和災區人民都是我國公民,如因為外界的關注而另起篇幅太顯刻意,應當一視同仁與其他公民的權利無區別。本文雖只是對全文的第一部分進行了比較分析,但是也可以從最基礎的人權規劃讀出一些問題。2012年人權計劃較前版本進步很明顯,但離國際上關于人權的相關公約規定尚有些差別,制定計劃是在保護我國人權,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是最關鍵的。
參考文獻:
[1]李步云.人權的兩個理論問題[J].中國法學,1994(3).
[2]李步云.人權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17.
[3]李步云,楊松才.論人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J].環球法律評論,2007(6).
[4]聯合國人權教學入門[EB/OL].(2013-11-13).http://www.un.org/chinese/hr/abc/intro.htm
[5]國際人權憲章[EB/OL].(2013-11-13).http://www.un.org/chi nese/hr/issue/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