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鳳
摘 要:群眾路線的實質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自覺遵循。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的核心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聚焦點是反“四風”,“四風”的本質是違背了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群眾路線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新時期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要以解決好群眾利益問題作為做好群眾關系的突破口。
關鍵詞:群眾路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黨的生命線;黨群關系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103-02
中國共產黨作為掌握國家政權的執政黨,要想維護自身的執政安全,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必須堅持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政權的興衰和更替無不遵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政治定律,任何人、任何政黨都無法違背。堅持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鞏固黨的群眾基礎是對古今中外執政規律的科學總結,有著深刻的理論淵源。
一、群眾路線的實質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自覺遵循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同時實踐也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社會發展過程既是自然歷史過程,也是人的自主創造活動過程和自我意識過程,“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活動而已”[1]118-119。無數個人的活動匯集成悠悠歷史長河。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的活動史。“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的是“行動著的群眾”。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社會發展的歷史從根本上講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作為物質資料的生產者的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歷史。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首先,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特別是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再次,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1031。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二、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馬克思認為,當社會的階級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斗爭便應運而生,由此產生了政黨,它同時也充當了政治斗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每個政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必定要明確自己可以聯合哪一部分力量來對抗哪一部份,政治立場就突顯出來,只有正確處理此類問題,該政黨才會很好地利用各種權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當該政黨取得并掌握了政權以后,要順利地實現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就必須首先解決好如何鞏固和延續來之不易的政權,這自然而然就涉及如何正解探索和理解執政規律的問題,從而確定自己的科學的執政理念和政治立場。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繼承者與發展者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忠實利益代表者。“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人,是決定我國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斗。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這是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則”[3]261-262。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黨的力量的源泉;人民群眾也是認識主體,人民群眾的經驗和知識是最豐富的、最寶貴的,是黨的智慧的源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認識路線和工作路線,是正解制定和實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保證。
毛澤東創造性地把認識論貫徹到日常群眾工作中,提出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的有機統一。他指出:“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循環、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2]899“善于把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行動,善于使我們的每一個運動、每一個斗爭,不但領導干部懂得,而且廣大的群眾都能懂得、都能掌握,這是一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藝術”[4]1319。“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正確的認識獲取的過程,實質上是共產黨員與人民群眾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過程,也就是密切黨群關系的過程。
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民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自身的理論指導和制定一切路線與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黨的事業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黨才能夠克服不同時期為完成既定任務目標所遇到的各種困難,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取得一個又一個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成就。離開群眾路線,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黨就會喪失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政治,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不解決民眾的問題,什么都無從談起。”[5]202
三、堅持群眾路線必須提高做好新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
群眾工作的本質在于密切聯系黨群關系。所謂黨群關系,就是政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具體到我國,就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同廣大人民群眾的相互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中國共產黨同人民群眾作為不同的兩類實體也處于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即黨與人民群眾也是辯證聯系著的。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代表者并不是被代表者本身,兩者雖然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但也不排除在具體利益上的矛盾和差異。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黨同人民的矛盾雖然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但是矛盾性質不是決然不變的,黨群之間的矛盾也會激化,其性質就可能發生變化,黨就可能喪失執政地位。辯證的矛盾關系既包括“一分為二”也包括“合二為一”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相互依存關系,這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者,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社會基礎;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群眾的管理者,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行為的監督者;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應該看到在促進黨群關系和諧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是解決矛盾和處理問題的主體,兩者的關系是密切還是疏遠取決于黨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黨作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領導者,不是消極地等待人民群眾反映問題和提出建議,而是必須主動地到群眾中去,虛心地向群眾學習,耐心為群眾做工作,把“為人民群眾報務”的宗旨落實為實際的工作中,只有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密切黨群關系,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歷史上的黨群關系可比喻為“魚水關系”、“舟水關系”、“油水關系”和“水火關系”四種。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與宗旨決定了黨群關系應該是而且必須是“魚水關系”,水里可以沒有魚,但魚兒卻永遠離不開水。所以“共產黨員要善于同群眾商量辦事,任何時候也不要離開群眾。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7]“魚水關系”生動地表述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辯證統一關系。
群眾工作是中國共產黨聯系群眾的一切工作,體現為在黨的利益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由黨引導群眾、幫助群眾、團結群眾的一切實踐活動,其內容十分廣泛,可以說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群眾工作,涉及各種群體間的利益和關系,比如黨員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黨員干部與普通黨員的關系,干部領導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等等,在這些復雜的關系中,中國共產黨一直把黨群關系看作工作的重心和難點,時刻強調黨員同志要密切聯系群眾,不能脫離群眾,把密切黨群關系看作群眾工作的本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和經濟體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深刻地改變著我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心理。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各類矛盾集中出現的時刻,黨要學會處理新時期的社會矛盾,以利益問題作為處理新時期的黨群關系的突破口。這就要求:第一,要牢固樹立、切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深刻認識到“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工具”一詞恰當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有正確定位,即“確認這個黨的觀念,就是確認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就是確認沒有在人民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7]218這要求在一切實際工作中共產黨人要做人民的“勤務兵”和“公仆”,而不是“當官做老爺”。
第二,要切實關心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給群眾以現實的利益。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深刻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8]138。就是要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與個體的具體(眼前、現實)利益結合起來,以實現長遠利益為目標、以解決當前利益為重點,切不可以根本利益而忽視現實利益。在新時期,就要正確處理好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社會治安、環境、醫療、就業、就學、住房等關系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的問題。第三,黨的工作要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以壯士斷腕之決心清除腐敗現象。腐敗產生的原因很多,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民主不實、監督不暢。要避免重蹈“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只有一條道路,這“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負起責來,才不會人亡政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C]//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鄧小平文選: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毛澤東選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