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詩蕊
摘 要:秦朝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下走向了滅亡,秦末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劉邦與項羽一成一敗這樣的結果值得我們后來深思。楚漢烽煙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是作為同時代的兩位人物,劉邦和項羽一成一敗,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和客觀原因出發,對兩人的各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其成功和失敗的原因。
關鍵詞:劉邦;項羽;楚漢相爭
中圖分類號:K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119-02
秦朝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下走向了滅亡,秦末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在各路煙塵中一直走到最后的主要有兩支力量:一是劉邦,二是項羽,這兩個人從發展上看也基本沒有什么差異,但是在最后的爭鋒中,一成一敗,劉邦開創漢代的輝煌,二項羽卻凄慘的死于江畔。這樣的結果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值得我們后來深思,性格品質差異等諸多的原因,但其根本在于其政治思想之上。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其根源。
一、劉邦其人、其事、其政
劉邦此人,大家都知道,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草根英雄,在今天看來就是普通的百姓,甚至是市井無賴。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也沒有什么高深淵博的文化,可以說識點字就不錯了。劉邦就是出身于這樣的農民家庭。但是,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卻很敢闖、敢拼,在家鄉混了個不大不小的官職,可以說是再普通不過的公務員,但是劉邦這個人的性格卻很豪爽,在當官期間也是比較仁愛的,這種性格品質注定了其后來的成功。
劉邦這個人先天條件不優越,后天的修煉也不多,也沒有像歷史上的其他英雄那樣的文才武略,論文化素質可以說不高,論武藝也不是什么武林高手,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了。
劉邦的個人發展在仕途上從最開始來說志向也并不是十分的遠大,也就是解決溫飽,衣食無憂,老少有所供養,這樣一個普通人卻在后來有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作為。
劉邦的很普通,他做的事情也很普通。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劉邦在后來的起義只有所做的事情中有幾件是可圈可點的,能夠初步的展露了這個人的才能和頭腦。從起義開始說起,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以及其他的大小事情都會隱隱有天意示警。在這一點上劉邦就進行了充分的利用,斬白蛇起義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筆者認為其實只不過是遇到了一條巨蟒,狹路相逢,劉邦只能與之廝殺,其是當時他本人內心也是很害怕的,但是殺死白蛇后,劉邦充分的利用這一事件為起義做好了輿論上的造勢,很好的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和事前的號召工作,這也充分體現了其謀略。另一件事情是當他年輕時,見到秦始皇出巡是,內心的想法是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那樣的人,反映了他內心的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都體現了劉邦在做事上的謹慎、周密、謀略和膽識,這也為其后來能夠成功提供了可能性。
劉邦的整個人生的政治發展是從起義之后開始的,在反抗暴秦的統治中、在楚漢相爭的對抗中劉邦充分展現了自己政治上的管理才能,政治思想上的寬厚仁愛,政治主張中的親民等。
如前文所述,劉邦個人才能素質不高,但是他最大的優點是會用人。它能夠很好地看出每個人所擅長的才能,把他們安排在相應的崗位上,如他明確韓了信的軍事才能,就給予其大量的空間任其開疆擴土,給予他至高無上的權力;他能接受張良的計謀和軍事策略,聽取他的主張;他能看到蕭何在經濟管理上的才能,讓其管理調度錢糧。“漢王剛得到一個出國的逃卒,還不知道他到底怎樣,就馬上讓他跟隨左右”[1]。在任人唯賢的基礎上,其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很好的把這些人籠絡在自己的身邊,馭人有道。同時在政治思想上,有仁愛之心,親民愛民,當他帶兵攻入咸陽時,下令不許騷擾百姓,不許搶掠燒殺,保證了政局的穩定,這些做法固然有顧慮項羽之嫌,但其更多的出于對百姓的愛護和關懷,此舉也使其很好地得到了民心,為今后的成功打下了群眾基礎。
二、項羽其人、其事、其政
項羽這個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可以算做是富二代,“項氏世世將家,有名與楚。”[2]雖然他家道中落,國破家亡,但是其族人顯赫威望與政治基礎及聲望仍然還在。從家世上說,它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后,這樣的名頭是足以使他不用做“斬白蛇”那樣的策劃就能夠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在這一點上是劉邦這樣的小百姓永遠都比不了的。而且項羽的個人素質也是很好的,天生神力“力拔山兮氣蓋世”,能單手舉起千金鼎,同時出身武家,武功高強。說他能拔山舉鼎固然是夸張了一些,但筆者相信其力氣很大,武藝高強是一定的,至少與劉邦短兵相見的話,應該是能夠占盡優勢的,在這一點上劉邦更是無可比擬。
項羽的性格上也很豪爽,但是卻很自大,可能是因為依仗自己的本事高超,可能也是因為受到了太多的追捧而驕傲自大。總之,他的自大,不容別人都是其性格上的缺點,《史記》中司馬遷用“剛愎自用”一詞給予了項羽這種性格準確的描述和寫照。
再來說說項羽比較著名的幾件事情上,先說在早期起義的用人方面,在用人管理上項羽遠不如劉邦,其實最早韓信張良等人都是投靠項羽門下的,但是項羽對待這些人的態度是什么樣的呢?韓信在項羽帳下官職卑微實際上和無名小卒沒有什么區別,對于韓信的軍事上的建議卻不屑一顧,以至韓信自認才華和抱負不能展示出來,而棄他而去。同樣的,張良這位謀士更是以救助天下為己任,曾經組織過刺殺秦始皇的暗殺行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可看出此人的匡時濟世之情,在他給項羽的軍事謀略和策劃中,也基本都被其否決不予采納,無法實施。最后也離他而去,這充分說明項羽缺乏納諫和識人用人的胸懷。另一件更加家喻戶曉的事情就是鴻門宴,顯示出項羽的優柔寡斷,給了劉邦逃跑的機會,反映出了他缺乏政治決斷和干脆。而其最佳的衷心支持者范增,也因為他個人的猜忌,相信了劉邦的反間計而失去了,其最后的支撐也沒有了。這一件事又體現了其在信任人方面上的缺失,為后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政治統治的思想上,項羽更是缺乏統治者應有的胸懷和長治久安的統治謀略,在這一點上同劉邦的政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勝利后對待咸陽的態度上,項羽十分的殘暴。劉邦進入咸陽不擾民,不殺掠,對投降的秦兵進行安撫政策,當這一切交到項羽手上時卻被付之一炬,項羽進駐咸陽后坑殺了十萬秦兵,即使是在人口眾多的年代,十萬人也是很大的數量了,更何況是秦末十萬人的生命就這樣被掠奪了,是何等的殘忍啊,其政治理念中嚴重缺乏愛民和仁政的思想。在對待其所尋來的被立為楚王的楚王后人上,先是為了得到百姓擁護尊其為義帝,而后又因嫌其礙眼而將其誅殺,可見項羽缺乏仁愛的事實,也缺少政治謀略,楚王后人是其群眾基礎得來的象征和有力號召力量,他卻將其誅殺,自倒大旗,失去了民心。這些政治上的表現明顯不如劉邦,失去了治國統民的先天優勢,而他在政治上,主張暴力更是以國家的長治久安無益。
三、楚漢相爭成敗結果的究竟
在對二人的基本情況闡述之后,讓我們共同來看一下成功背后的深層次的原因。
性格原因:從主觀上來看兩個人的性格上有著巨大的差異,劉邦性格寬厚,善于聽取他人意見,同時也能夠勇于承認錯誤,這種性格品質對其成功是很有幫助的。而項羽自認為自己天生力大,武藝高強不屑于其他人的建議,總是獨斷專行,在與劉邦的對抗中雖然實力強大,但卻屢遭失敗,最終不敵。這種自大傲慢的性格導致其失敗的根源。良好的性格品質有時往往是人生成功的關鍵。試想,項羽如果能夠聽取他人的意見、廣開言路,想必也就不會失敗。而項羽性格中的猶豫不決也是其性格中最大的缺點,鴻門宴中如果能夠當機立斷,除掉劉邦,也就不會出現后來的諸多麻煩。
力量上的原因:在力量對比上,項羽的實力遠超于劉邦,劉邦退出咸陽讓給項羽就是最好的說明,如果不是自身力量實在弱小,劉邦怎會拱手相讓。但之后的局勢卻直轉急下,坑殺十萬秦兵,火燒咸陽城,讓項羽徹底失去了民心。特別是殺害了義帝,本來是師出有名,最后卻落了個背信棄義,他對百姓的無視,使其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最后孤獨慘死。可見,團結力量在斗爭中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力量無論如何都是十分渺小的,即使項羽再力大無窮,也敵不過天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造成了他孤立無援,力量一點點削弱直到失去。而劉邦在政治中注重團結和充分凝聚各方力量最終成就了霸業。力量對此上的不斷變化也是項羽導致失敗的原因。
政治思想上的原因:其實項羽并不適合統治天下的王者,如果作為一名勇猛的將軍再合適不過了,他可以建功立業的。這種原因是因為他缺乏政治統治思想,“項羽裂地分封的結果是,既承認割據的合法化,又引起諸侯王之間的許多矛盾。”[3]他的思想在于征伐和殺戮,而不是在于治國安民。而劉邦的思想眼光長遠,它不僅僅是局限在戰場上,而是有自己長久的打算,政治覺悟和素養都在項羽之上。他更多的是考慮到了今后如何平息戰爭,統一國家不再有戰亂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具有王者所應該具有的政治素養,心懷天下。所以,作為統治者和領導者應有心系天下、心系百姓的政治抱負。
綜上所述,劉邦和項羽一成一敗的原因主要是體現在性格、力量、政治才能三個方面。這也充分的啟示我們在現實中要培養自己健康的性格,工作中注重群眾的力量,同時要不斷提高個人的素質,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人。
參考文獻:
[1]程念祺.大風一曲振河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112.
[2]張傳璽.秦漢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336.
[3]潘國基.秦漢史話:上冊[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