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運,胡文山
摘 要:鄧小平南行講話蘊含豐富的改革創新思想,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綱領。我們要以鄧小平南行講話為指導,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重新學習鄧小平南行講話對當今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社會和實現“中國夢”,以及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等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南行講話;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174-02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世紀偉人鄧小平視察南方,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史稱“南行講話”。20多年來,“春天的故事”唱響神州大地,在鄧小平南行講話的指引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已經取得歷史性成就。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重新學習鄧小平南行講話對當今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社會和實現“中國夢”,以及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等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鄧小平南行講話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綱領
鄧小平南行講話,科學地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實踐和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是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其所飽含的改革創新思想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旗幟。
鄧小平南行講話提倡的“解放思想”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法寶。鄧小平南行講話的具體內容歸納起來就是三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三個有利于”標準。鄧小平是黨內倡導解放思想的一面旗幟,鄧小平南行講話是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經驗的深刻總結。實踐證明,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才能興旺發達。由此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只有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在南行講話中,他明確提出,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他還總結特區的經驗,說“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鄧小平講話,充滿了“解放思想”的生機與活力。在姓“社”姓“資”問題上,鄧小平指出:判斷姓“社”還是姓“資”的標準,不是別的,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于”標準是鄧小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石。關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問題。鄧小平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還指出:“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要堅持兩手抓,這兩只手都要硬”“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等等,都體現了鄧小平解放思想的重要原則精神,對教育創新具有指導價值。
2012年2月,溫家寶在廣東視察時講話指出:二十年前,小平同志不顧八十多歲的高齡來到廣東,講了許多語重心長、發人深省、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話。他明確告訴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因為要解放生產力,需要大批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培養,所以,“要注意培養人”,要通過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以鄧小平南行講話為指導,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在繼續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進一步深化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之時,要以鄧小平同志南行講話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和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教育問題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專業、課程、管理、師資隊伍、考核評估機制等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做出更大的貢獻。
首先,在大學職能上,傳統職能需要變革。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王洪才教授指出:在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大學職能變化是大學辦學模式變遷的依據。大學職能嬗變的原理表明,傳統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說已經無法涵蓋今日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必須適時地補充“知識轉化”、“促進就業”和“終身教育”等新三大職能。“新三大職能”說有利于引導我國大學實現科學定位和結構調整,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1]。
其次,在辦學理念上,高等教育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教學科研為基礎,以管理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指導,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發展道路。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努力把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把提高質量貫穿在教育教學全過程,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貫穿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推動學校所有工作進一步聚焦到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目標上來。要牢固樹立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辦學指導思想,逐步形成“全員重視教學、科研促進教學、后勤保障教學、管理服務教學”的良好局面。
第三,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專業建設為主導,加強教學內涵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專業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載體。一是專業設置和調整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二要不斷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根據國家和社會、企業與行業職業能力的需要,適時設置新專業,準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生質量標準;三要重視優質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把現代信息資源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方法創新上,要改革教學模式。以往的課堂教學,一般是老師講解教材,學生記錄筆記。考試由老師劃重點,學生背筆記。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嚴重窒息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兩個積極性的發揮,達不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因此,在未來的課程教學中,要綜合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改變“滿堂灌”的故習,營造一種和諧活躍、互動熱烈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從而達到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的目的。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可以采用紅歌演唱方式,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報上刊登的《八一歌》以及《十送紅軍》、《長征組歌》、《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等時代歌曲在課堂演唱,既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又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了解歷史知識。
這是鄧小平南行講話關于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線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運用。
第四,要以課程建設與改革為重點,加強學生專業能力培養。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要進一步加強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修訂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推廣“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能力培養。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多媒體教學水平,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校園網教學資源,提高學習效率。要切實加強教材管理和建設,并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以教學監控和評價體系建設為手段,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教學管理責任體系建設,完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機制,如聽課、督導、信息反饋、專項評估等制度。例如,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講授,使學生深刻領會“一個主題,兩個了解,三個選擇”,即幫助學生了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和時代使命,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在講授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井岡山大學,是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重點支持建設的綜合性本科大學,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在講授革命歷史人物時,可以組織學生就近參觀吉安市“朱毛舊居”、吉安縣“曾山舊居”、永新縣“賀子珍紀念館”等。我們不僅要指導學生學習歷史,而且要帶領學生創造歷史,不僅要加強專業知識學習,還需要構建新的學科。通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史的學習和研究,迫切需要構建一門新興的學科——“井岡學”[1]。
第五,以實踐教學為切入口,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可否認,以往的歷史教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不可忽視在教學方法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呆板單調、填鴨式、獨角戲等現象。因此,我們要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同志倡導的教育創新理論,指導歷史教學方法的革新,注重實踐教學、場景教學、體驗教學,創新教學形式,加強專業訓練,培養創新型人才。要積極發揮學校黨團組織、教務處、學工處、圖書館、招就處、后勤集團、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會、學術社團的聯合作用,形成全員育人的局面。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契機,全面加強文化傳承和創新,進一步抓好學校校風、教風、學風、文風和機關作風建設,進一步增強井岡山大學的凝聚力、自信力、影響力、競爭力,在全校進一步形成愛學校、愛學生、愛校園的文化氛圍,切實營造和諧校園,引領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我們要以鄧小平南行講話所蘊含的豐富的改革創新思想為指導,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積極努力地搞好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洪才.大學“新三大職能”說的緣起與意蘊[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2]黃惠運.關于構建“井岡學”的思考[J].中華文化論壇,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