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華 汪強 劉立 吳青云
摘 要:關愛學生是落實群眾路線的有力舉措,也是高職輔導員工作的基本任務。高職院校大學生需要關愛的內容很多,主要從“積極與學生溝通,做學生成長的良師益友;加強學生管理,做學生成長的船長;提高文化、道德素質,豐盈學生成長的羽翼;熱情服務,為學生成長搭把手”四個方面探究了高職輔導員關愛學生的內容。
關鍵詞:高職輔導員;關愛學生;內容;群眾路線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272-02
群眾路線是革命戰爭年代老一輩革命家在艱苦的環境中密切聯系群眾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這一經驗盡管塵封了近半個世紀至今還閃爍著真理的光芒!當前,黨中央號召高職院校尤其是輔導員要重走群眾路線,做到思想上重視學生、感情上貼近學生、工作上發動學生,真誠傾聽學生呼聲,真實反映學生愿望,真情關心學生疾苦,始終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具體而言,輔導員貫徹群眾路線,關愛學生成長,主要從以下四方面的內容著手。
一、積極與學生溝通,做學生成長的良師益友
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某種途徑所進行的一種互動交流。溝通是輔導員的基本素質,也是輔導員工作的基本內容。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主要在于思想溝通,是輔導員和大學生“雙重主體”間產生的情感共鳴。目前,在群眾路線活動背景下,高職輔導員面對的是價值取向多元化和性格氣質個性化的大學生,這就要求高職輔導員與大學生不僅僅是簡單的、膚淺的溝通,而是要做深層的溝通,確保密切聯系群眾落到實處。一要排除溝通障礙。這是溝通的關鍵,只有排除障礙,大學生才會向輔導員傾訴衷腸,表白心結。問卷調查中,有82.3%的大學生存在溝通障礙。表現在:逆反心理占21.5%、恐懼心理占31.8%、厭倦心理占21.4%、其他占7.6%。為此,輔導員采取如下有效措施:第一,要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方式與學生溝通。第二,標準要一致,愛要均分,雨露均沾。第三,要平易近人,不可以歧視學生。二要用情感交流。感情是溝通的紐帶。輔導員要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學生有難,與以真情;學生取得成績,予以褒揚;學生心存叛逆,以情感化。三要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和諧人際關系是溝通的潤滑劑,有學者稱之為“和諧交往環境”。如果輔導員和大學生關系和諧,大學生會把輔導員當摯友,分享快樂與痛苦。若關系不和諧,大學生不愿意講心里話,溝通必然事倍功半。四要注重心理疏導。心理疏導是“解結”。一旦大學生把問題悶在心里,會有意無意將自己裝在“套子”里,這就要注意心理疏通,用科學的道理進行說服教育。只有解決好上述問題,大學生愿意和輔導員推心置腹交流,輔導員既可以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好老師,又可以成為大學生人生旅程中的益友。
二、加強學生管理,做學生成長的船長
“管理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在服務中贏得學生,體現學生工作的價值”[1]。這話強調了管理與服務的關系。管理是服務,是關愛,也是貫徹群眾路線。所謂管理,是指利用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以及創新等手段對特定的人、物、財、信息等資源進行規劃,以期有效完成既定目標的過程。“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羅特別重視管理在工作中運用并認為:管理就是指揮他人能用最好的辦法去工作[2]。在高職院校,輔導員要落實群眾路線就要關愛學生就必須嚴格管理,做學生成長的船長。一要加強班風管理。班集體是學生求學成長的大家庭,班風好與壞對學生成長起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班風使正氣上升,歪風邪氣下壓,從而形成一種公平正義、團結合作、銳意進取的陽剛之風。為此,輔導員要做到:第一,建章立制。制定班風標準,為培育班風做準備。第二,確立評價體系。這是奠定良好班風的基礎。第三,要率先垂范。這是為建設良好班風建模式,樹榜樣、立標桿。第四,開展活動。這是促成班風形成的有效形式。第五,鞏固班風成果。班風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曝十寒,要常抓不懈。二要加強生活管理。輔導員管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也是其關愛的重要內容,包括“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災難性病傷管理、殘疾管理和綜合群體健康管理”[3]。輔導員要耐心細致地關愛學生的起居。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三要加強資源管理。要加強對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的管理。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來培育學生,尤其要重視信息資源的管理,利用好QQ、微信、微博等現代媒體資源來教育和引導學生,防止“看不見”的、不健康的內容侵蝕學生的思想,當好學生成長成才的向導和船長。
三、提高文化、道德素質,豐盈學生成長的羽翼
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質,既是高職院校輔導員關愛學生的重要內容,也是豐盈大學生成長羽翼的關鍵途徑。大學階段,豐富文化素質,養成良好道德品質是大學生的天職,然而在以市場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當今社會,“金錢至上”、“讀書無用論”、“混文憑論”等理念充斥著大學生的頭腦,結果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發展難等突出問題。因此,夯實文化和道德素質,豐盈學生成長的羽翼在大學階段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此,輔導員要做到:一是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常言道:良好的學習習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高職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各校教學水平不一,習慣養成教育也不一樣。以重慶為例,高職學院招錄分數比一本差370分左右,比普通本科差335分左右。換句話說,高職學生入院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這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高職大學生學習習慣存在問題,這是無須爭論的事實。為此,高職輔導員需要下大功夫轉變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第一,轉變學習態度。教育大學生進了大學不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而是要激發學習興趣,努力獲取知識,為就業和發展做基礎準備。正如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導引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實踐的SLI理論在其基本設想中認為:知識是至關重要的,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成功,而且有助于學院工作的改進”[4]。這說明了高校輔導員轉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二是加強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教育大學生要敬業愛崗、忠于職守。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步入社會立志。主要加強誠信教育、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理想教育、信仰教育、道德文明教育等。三是培育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是學生上崗的抓手,特別要培養學生業務、就業規劃能力。四是教育后進生。這是一種特殊的、個性化的教育。在一個班集體,人不可能十全十美,肯定存在好、中、差。所以,作為輔導員,要做到“不落下一個人”,幫助后進生作好轉化工作,使其從思想、行動轉化到好的軌道上來。總之,高職輔導員要從上述四個方面關愛學生,密切聯系“群眾”,既要關愛學生的文化,又要關愛學生如何做人。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質,豐盈學生成長的羽翼。
四、熱情服務,為學生成長搭把手
“我們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服務性的教育方式,輔導員是學生的引導者、啟發者和服務者”[1]。這段話告訴我們:輔導員所做的工作是服務性工作,是真情實意踐行黨、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群眾路線的實干者。一些輔導員卻沒正視這一點,高高在上,沒弄清楚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因此,輔導員應轉變觀念,以大學生為服務對象,為大學生服好務。只有做好這一點,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輔導員。一要深入課堂。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到課情況,保證課堂紀律,為學生學習添加動力。同時,輔導員還“共同與教職員、學術行政人員、其他人員和學生自己承擔著責任,為學生創造條件,使他們能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有教育意義的、有目的的活動上”[4]。二要深入宿舍。輔導員要進入學生居所,指導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督促學生搞好個人和公共衛生,真正讓學生明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是與學生同吃同住。三要爭取有利的學習條件。這是為學生服務的表現。一個優秀的輔導員,心里總是裝著學生,從各個方面為學生排憂解難。比如,為貧困學生爭取困難補助(畢竟學院此類資源少),幫助學生爭取就業資源,節假日為學生解決買票難的問題等,為學生的衣食住行就業操心等。四要危難時伸出友誼的手。古人云: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在校求學的大學生也不例外。大學生也有身體不適的時候,總有交不起藥費的時候,這時候需要輔導員主動地為大學生搭把手,積極帶生病的學生就醫,甚至為付不起藥費的學生付費,為貧困生解決學費問題等等。這就是服務,就是以人為本,就是真正地密切聯系群眾,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參考文獻:
[1]黃曉波.學生工作專業化系統與輔導員核心能力構建[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
[2]弗雷德里克·泰羅.科學管理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157.
[3]黃建始.健康管理:起源、需求、市場和現狀[J].健康管理,2013(4).
[4]周家倫.高校輔導員—理論、務實與開拓[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