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凡
摘 要:“美麗中國”是2012年11月9日,胡錦濤同志在向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做報告時提出的新的發展觀點,為引領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詞之一。生態社會主義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的生態運動中形成的一個新思潮,其試圖將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為人類社會找到一條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道路。生態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薩拉·薩卡及福斯特的某些觀點和思想對我們今天解決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建設“美麗中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美麗中國;中國夢;生態帝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003-03
一、背景和意義
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要問題之一,正如美國環境倫理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所說:“人們的生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必然要與自然環境發生沖突;自哲學誕生之日起,這一事實就引起人們無盡的思考。”[1]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新的理念,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美好和諧的生態愿景。因此要在不斷發展中建設美麗中國,必須積極回應并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強烈的環境訴求,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目標。生態社會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社會興起的一種世界性的思潮和社會運動,其根本出發點是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社會主義者面對資本主義社所導致的嚴重生態惡化問題,試圖將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為人類社會找到一條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同時又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薩拉·薩卡和福斯特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和北美生態社會主義的代表性學者,他們大都積極參與了生態環境運動與綠黨政治,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我們當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社會主義制度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制度優勢
綜觀生態社會主義學派內部,其成員由于學科背景、經歷認識不同,對待某些具體問題呈現出觀點迥異、分歧的特點,但是就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與生態問題的關系來看,包括薩拉·薩卡本人在內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家們的意見大體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早期生態主義者阿格爾在其代表性著作《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中就清晰地表達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不僅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而且生產過程據以同整個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2]薩拉·薩卡承襲了這一生態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她直截了當的指出:“我相信,除非我們用社會主義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否則,就沒有克服生態危機的希望。”[3]5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導致了生態矛盾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危機,資本主義的整個生產方式同大自然的生態系統存在著根深蒂固且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蘊含著這樣一種邏輯關系,那就是:資本主義生產者要求實現剩余價值最大化,這必然要求生產的最大化,生產的最大化同時又要求商品消費的最大化來滿足生產最大化,從而保證整個資本主義的資本循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無限擴張性必然導致資源短缺與浪費以及環境的污染。以美國為例,僅美國一國就使用了世界20%多的能源,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過了世界排放量的20%。美國和加拿大迄今是世界上人均能源消耗最多的兩個國家。同時,美國也是最堅決抵制旨在致力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的國家。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其典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按照生態社會主義的觀點,其必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薩拉·薩卡明確肯定了在解決生態問題方面,社會主義有著比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的優越性。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仍舊是有前途的,但是必須要首先上好生態這門課。薩拉·薩卡肯定社會主義制度在生態文明方面的制度優越性對我們今天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建設生態文明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提中國夢,中國夢包含了人民幸福這一具體內涵,而具有優美的生態環境的美麗中國建設自然是中國夢題中應有之意。中國夢深深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從一開始就避免了背負生態社會主義者所指出的“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的原罪,使得我們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可以有充分的制度自信。黨的十八大報告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鮮明提出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社會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制度保證,我們沒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那種以生產最大化以及消費最大化來規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負擔,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說,中國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方面比包含美國夢在內的“資本主義夢”更有制度優勢。
三、生態社會主義視域下“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失敗的教訓
對于蘇聯這一社會主義陣營領軍大國的突然失敗,薩拉·薩卡并不認為這代表了社會主義的消亡,而只是代表一種傳統社會主義的失敗,尤其是以經濟無限增長和工業無限擴張,資源巨大浪費為代表的工業社會的社會主義。薩拉·薩卡認為理論界雖然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失敗的原因有著諸多的分析,但是真正導致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增長的極限”和“道德的淪喪”。正如其所言“我對迄今為止聽到的答案都不滿意。我的看法是,社會主義在蘇聯和東歐國家失敗,主要原因是因為它遭遇了增長的極限”[3]7-8,這是其客觀因素。蘇聯所遭遇的增長的極限,突出表現在資源的極限、糧食生產的增長極限等。在自然資源方面,人們能夠慶幸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蘇聯,這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別的國家能夠在開始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時擁有比蘇聯更好的資源條件了”[3]32。但是即便如此,仍舊面臨著增長的極限問題。以開發西伯利亞巨額天然財富為例,“就經濟條件而言,西伯利亞的所有這些豐富的電力資源是極其有效的。這里生產的能源是全國最便宜的。西伯利亞的能源和原材料之所以便宜是因為,這里的地質和礦產條件非常有利,資源也高度集中。”[3]34但在短短的十一年之后,“燃料和原材料的開采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1971-1975年間礦業產量增長了25%,但1981-1985年間只增長了8%。產量的下降主要與采礦的地質和經濟條件的惡化有關。由于大規模的礦業……蘇聯正在相當迅速地耗盡其最容易獲得的自然資源。”[3]34同樣的,在石油、燃料和原材料方面,能源生產的實際條件也變得更加昂貴,給經濟帶來了巨大的不利影響,都歸因于地質環境和自然條件的惡化。“20-25年以前,開采業一盧布的產值需要兩盧布的資金投入,到10年前,這個數字已經提高到3-4盧布的資金投入,在1981-1985年間,超過了7盧布。”[3]36這些事例都不可避免的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由于廣袤的領土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得資本主義即便在武裝干涉失敗后,仍舊無法從經濟上扼殺蘇維埃政權,但之后蘇聯其自身所有的經濟改革和生產都沒有能夠克服危機,這是因為蘇聯的工業化實質上是一種粗放的工業化,是一種非綠色的經濟增長,其每一點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環境成本都是巨大的,走的是一條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由于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日益攀升,蘇聯試圖保持持續高速經濟增長的希望被日益高企的環境治理成本所打破,這也就必然會導致蘇聯經濟日益陷入停滯。endprint
蘇聯也曾做過許多的努力去改善生態環境。比如,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生態自然保護區的國家。除此之外,保護環境在1971年成為了蘇聯憲法的一部分,成為國家與公民的一項義務。但是可惜的是,隨著不重質量的快速工業化開始,“在蘇聯的決策層,經濟發展壓倒了環境保護”。要實現盡可能迅速的經濟增長,從而在較短時間內趕追英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蘇聯必須把每一點滴的剩余財富投入生產,這對于蘇聯是遠遠做不到的。
薩拉·薩卡認為對于以蘇聯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顯然沒有意識到盲目地無限制地追求經濟增長,擴大產能,走粗放型工業化道路會帶來何種嚴重的生態惡果。而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世紀時候就已經在其著作中發出過令人驚醒的警告。馬克思寫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4]薩拉·薩卡對以蘇聯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的失敗分析,是基于增長極限理論的,雖然該理論仍舊存有不少爭議,但薩拉·薩卡通過考察蘇聯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忽略結構調整,忽略生態建設的深入分析對我們今天建設美麗中國仍舊具有深刻的警醒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由原先的四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布局提升為五位一體,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大報告,更是進一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5]我們要極力擯棄那種盲目追求經濟增長,注重速度而不注重質量的增長方式,加大力氣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與出席論壇的32位中外的企業家舉行了座談談到經濟發展速度時就曾指出:“就是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2012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是7.2%,這比前幾年有所降低了,這里面降低的因素就有我們主動控制速度,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個因素。”這說明我們國家已經注意到了避免薩拉·薩卡在分析蘇聯模式增長時所提到的種種弊端,必將會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走出一條人類與生態互相和諧的美麗道路。
四、建設美麗中國需警惕生態帝國主義
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美國的福斯特為代表的生態社會主義者最耀眼的成就就是提出了生態帝國主義理論。其中福斯特相繼出版了《脆弱的星球,環境經濟簡史》(1994)和《反資本主義的生態學》(2002)等著作,詳細論述了其生態帝國主義理論。福斯特認為生態帝國主義是由早期生態殖民主義發展而來,它建立在資本主義的“中心區域”對“邊緣區域”的掠奪基礎之上。當代生態帝國主義具有三個較為明顯的形式:資源掠奪、污染和生態戰爭[6]。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早期,生態殖民主義的掠奪還帶有某些原始野蠻的特征,但隨著生態帝國主義的發展,生態掠奪越來越顯現出制度化、隱蔽化、合法化的趨勢。污染輸出更是困擾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問題。生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產業鏈的轉移或者垃圾轉移等方式直接將有毒的垃圾或者工業廢棄物輸出到發展中國家。一些發達國家把產業鏈中污染較嚴重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對當地生態和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1991年12月12日,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薩默斯曾向世界銀行同事送交一份備忘錄,這份備忘錄后來在《經濟學家》雜志上刊發,并加以大標題“讓他們吃污染”。薩默斯在其中認為,世界銀行應該鼓勵核心國家把“污染嚴重的工業”遷往不發達國家,其原因竟然是認為貧窮國家的污染成本要低于發達國家,向不發達國家輸出污染嚴重的工業,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這是發達國家污染輸出的有力例證,福斯特進一步指出:“發達國家每年都把幾百萬噸的垃圾運往發展中國家。1987年,有毒的工業廢物被從費城輸出到圭亞那和海底。1988年,4000噸來自意大利的具有化學污染性的印刷電路板被運往尼日利亞,從銹蝕的桶中泄露出來,污染了哪里的土壤和地下水。”[7]這些都是生態帝國主義的行徑。福斯特也揭露了美國進行生態戰爭的典型例證。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美英聯軍發射了50 000枚貧鈾導彈。根據英國原子能局的報告,40噸的放射性殘余物以U238的形式留在了沙漠中。U238的放射性可長達幾百萬年,這里曾經孕育過悠久的古代文明,但是,實際上,今天這個地方已經永遠不適合人類居住了。
生態帝國主義是造成全球環境問題的重要罪魁禍首。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雖然美國是導致全球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但美國比起其他邊緣國家來,空氣相對清潔,河流相對潔凈,也有著更加開放的空間”[8]。同樣的,我們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相對于美國等“中心區域”國家還處在“邊緣區域”,經濟上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不對稱性,這就為生態帝國主義國家掠奪我國的生態資源,對我們進行隱蔽的污染輸出造成了條件。實際上,近年來發達國家向我國輸出“洋垃圾”等污染物的新聞屢見不鮮,發達國家也嘗試利用其經濟技術上的優勢將更多的污染企業轉移到我國,對我國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相當程度的威脅。要解決這些問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必須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上來,只有建立健全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諸如生態帝國主義的污染輸出、生態掠奪等問題。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包含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更進一步指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9]習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指明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努力方向,只要我們繼續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繼續前進,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抱負能夠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加]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慎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印]薩拉·薩卡.生態社會主義還是生態資本主義[M].張淑蘭,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時青昊.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生態社會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Foster, J.B.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2:63.
[8][美]理查德·羅賓斯.資本主義文化與全球問題[M].姚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9]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3-1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