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婉婉+方光之
摘 要:《論法的精神》中的實證研究方法為法學研究開啟了另一條科學的道路。通過探討《論法的精神》研究方法產生的背景,深化了對其獨特的研究方法內容的認識,進一步闡發其對后世的影響。而目前我國城市管理法規陷入純價值研究的困境,其實證研究方法正是對我國城市管理未來走向的最好回答。
關鍵詞:《論法的精神》;實證研究;城市管理;借鑒意義
中圖分類號:D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006-02
引言
《論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鳩傾畢生心血寫成的政治法律著作,是孟德斯鳩政治法律理論的最高成就。當其傳入中國時,其有關憲政方面的有益貢獻為多數學者所探討[1-3],但事實上其實證研究方法是其在學術研究,特別是在法學研究上頗有建樹,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管理法律體系而言,法律的實證研究方法更能在制度構建、評價法律適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本文僅從研究方法角度研讀《論法的精神》,探究其中蘊藏的實證的研究方法,以期從中尋找與中國城市管理法制建設需求相應的啟發與借鑒。
一、《論法的精神》的實證研究形成背景
法是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階級關系最為集中和具體的反映與體現,對法的研究方法的探析,也就應該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客觀歷史的分析。
《論法的精神》的產生與發展首先源于其深刻的客觀歷史背景,也與作者所處的時代和自身的成長經歷有重大關系。孟德斯鳩生逢法國封建專制走向沒落,資產階級革命正在醞釀和成熟之時。孟德斯鳩作為一個經歷過重大歷史事故的觀察家,他不可能不去思考時代向他所提出的課題。雖然家庭的階級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身上,然而孟德斯鳩仍然試圖用客觀的整體的、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的研究方法,去進行客觀的研究描繪。作為孟德斯鳩傾畢生心血寫成的政治法律著作,《論法的精神》也具備與眾不同的嶄新方法。
實踐出真知,《論法的精神》的產生與發展還源于其深刻的社會實踐背景。1728年,39歲的孟德斯鳩邁出國門,開始了長途學術旅行,足跡遍布歐洲各國,途中他詳細了解了各國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信仰狀況。豐富的從政經驗和長期的實地考察對他理論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使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和理論特色。
法律的繼承是歷代法學家最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論法的精神》的研究方法的產生與發展還源于其深刻的理論背景。前代和同時代的思想成果對《論法的精神》的研究方法有著深刻的影響。古典自然法學派學者對自然法的研究,亞里士多德的知識論哲學,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都對《論法的精神》在整體的、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的研究方法上產生了影響。
二、《論法的精神》的實證研究的內容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運用了比前人卓越的研究方法,即客觀的整體的、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的研究方法,從而使自己的法學論著具有了空前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一)客觀的、整體的實證研究方法
與17、18世紀的思想家不同,孟德斯鳩不是憑空思考“法的精神”,而是扎扎實實地依靠對原材料的分析,根據歷史資料、旅行家們的記載或是他自己的旅行見聞研究得出結論。在邏輯論證方法上,孟德斯鳩一改17世紀以前形而上學的抽象演繹構建體系的方法,而代之以分析、還原、理智重建。他不再滿足于法律本身的研究以及法律條文的煩瑣解釋,而把法與自然和社會相聯系,以整個社會及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法律存在于社會中,所以不能孤立地去看法律,而必須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去看法律。如果將法看作一個中心事物,那么與之相關的其他社會客觀因素便是圍繞它并與之共同構成整個社會必不可少的因素,想要研究什么是法的精神,就必須以法律為圓心,將其他客觀的社會因素為輻射做圓從而構成一個整體,不僅要通過對法本身的探討來直接研究法,而且要通過圍繞它影響它并與之共同作用的其他客觀的社會因素整體上探究法。
(二)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研究方法
從研究方法上考察,孟德斯鳩已經開始超越18世紀所有的法學家。18世紀的法律理論沒有歷史的相應根據且缺少歷史根基,這也是到19世紀以后自然法理論遭受西方法學攻擊的原因所在。但是孟德斯鳩卻運用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研究方法,將法律研究與歷史研究相結合,也正是這一方法,使孟德斯鳩的研究具有強大的經驗支持力量,從而使研究的說服力大大增強。后來的法學家斯克羅比曾說:“當孟德斯鳩高喊‘我們應當用法律去闡明歷史,用歷史去闡明法律這句訓言現在已成為公認的原則的時候,他為科學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他知道,這些內容和材料還沒有任何法學家用歷史方法加以研究過,這些方法是他剛剛采用的。”[5]《論法的精神》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對古代希臘、羅馬的法律,對中世紀各國,以及當時歐洲國家的法律都做了反復深入的研究,這為人們展示了一幅廣闊的古今政治法律制度發展變化的圖畫。
三、《論法的精神》的實證研究對后世的影響
(一)法學研究向唯物主義邁進
在法學研究中運用客觀的整體的實證的研究方法具有遠大的里程碑意義,可以說法學理論經他之手向唯物主義方向邁進了一步。在他構建的體系中,上帝是被排除的,有的只是社會與自然的客觀因素。這個理論在當時神學統治一切的時代,無疑是一顆炸彈,瓦解了封建主義的重要堡壘——教會的統治。即使在今天,這些客觀因素提供的材料仍然值得我們去分析去研究。
(二)拓展法學研究的視野,為法律社會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當代法國著名社會學家雷蒙·阿隆指出:“一部社會學思想史由研究孟德斯鳩開始可能會使人感到迷惑,在法國,人們通常把他當作社會學的先驅而認為奧古斯特·孔德是社會學的創始人……在我眼里孟德斯鳩不是一個先驅而是社會學的理論家之一。”[6]目前,法律社會學異軍突起,已經成為法律理論領域的顯學,但是在17、18世紀多數學者那里,法律只是一個附帶的話題,可以說,近代法律理論是政治學下的法律理論。endprint
(三)對之后一個世紀的實證法學派有著直接影響
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就對政體進行了描述和歷史性的研究,但整部《政治學》還是規范研究占主導。在《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兩部著作中,孟德斯鳩就已經初步顯示出了比較實證的研究思路,而《論法的精神》只是使這一思路更加豐富和具體。作為人類法學思想發展中的重要一環,《論法的精神》不失為一部獨樹一幟的資產階級法學著作,這種客觀的整體的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研究方法實際上賦予它獨一無二的特征,使得它永葆青春。
四、對我國城市管理的法制化的借鑒意義
近些年來,法律實證研究在西方可謂如火如荼[7-9],在我國亦嶄露頭角,法律實證研究在西方國家和我國法學研究中的地位都在提升。思辨研究側重于理性建構式的批判,實證研究方法具有彌補思辨性研究缺陷、傳承法學知識的功能。我國現時對于法制的判斷仍然僅限于“法律的良好實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始終是我國法制事業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標準,但是對于法律本身的優劣卻考慮得很少。《論法的精神》的實證研究方法對我國一些法學家注重關注一些抽象的權利、文化、人權等法學術語,忽視社會現實的法學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啟迪[10]。對法律的實證研究不僅在制度構建、司法等各環節中的重要性日趨顯著,而且為學術變遷提供了動力。對處于轉型階段的中國法律體系而言,法律實證研究在指引制度構建、評價法律適用等環節上都能大顯身手。
目前,我國在城市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問題,其存在的問題是有目共睹的。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從多方因素來考慮,其中管理模式的缺陷是產生這些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現有的法律手段在具體實踐中遭遇到很多操作性問題,城管執法經常在公平與效率、公益與私利之間難以平衡取舍,公眾因此對其缺乏信任感,進而對其執法的正當性產生懷疑,對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產生懷疑。因此,有必要通過實證研究來尋求社會管理手段與法律手段的相互配合。
毋庸置疑的是,將社會管理納入法律實證研究之中是來自于中國社會現實的社會管理需求,而不是某種外來的經典理論。面向社會管理的法律實證研究,從深層意義來說,是一種更全面的法治觀的建構以實證研究和社科法學的方法去研究社會管理問題,意味著加強社會管理不等于僅僅以法律約束社會管理實現其法治化,在法律實證研究中重視對社會管理問題的研究而不是只限于對司法問題的研究,也意味著將治理的邏輯放在和法治的邏輯同樣重要的層次加以觀察和理解,這一研究也就具有了更深的理論意義。具體技術路線如下:
■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即將社會管理納入法律實證研究之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現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張千帆.孟德斯鳩的“精神”[J].法學研究,2013(1).
[2]周小明.《論法的精神》的當下意義——也評“中國法學向何處去”[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8).
[3]張羽君.孟德斯鳩立法思想評述——從一個維度解讀《論法的精神》[J].河北法學,2009(3).
[4]趙駿.中國法律實證研究的回歸與超越[J].政法論壇,2013(2).
[5][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6][法]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M].葛智強,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7]See,e.g,Tracey E.George,An Empirical Study of Empirical Legal Scholarship: The Top Law Schools,81 Ind.L.J.141 (2006).
[8]Theodore Eisenberg,Why Do Empirical Legal Scholarship? 41 San Diego L.Rev.1741 (2004).
[9]Daniel E.Ho,Why Affirmative Action Does Not Cause Black Students To Fail the Bar,114 Yale L.J.1997 (2005).
[10]申文寬,陳麗芳.從思辨到實證:法學研究方法的轉型[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11]柯嵐.“自然”與“自然法”概念的古今之異——關于自然法學術史的一個初步反思[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5).
[12]徐愛國.孟德斯鳩論中國法——《論法的精神》與《法意》“復案”之比較研讀[J].比較法研究,2009(6).
[13]張時.試析《論法的精神》對我國法制建設的啟迪[J].法制與社會,20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