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征,陳超,王晉
摘 要:目前我國職業技術人才短缺,無法滿足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需求。我國職業技術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其它類型教育的銜接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技能型人才;銜接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巨大問題。澳大利亞政府為職業技術教育與技能培訓體系制訂了明確的政策法規,并在大學教育、職業教育和高中教育頒發的各類證書、文憑和學位之間建立了相互銜接的澳大利亞國家資格框架。2009年,英國在完善的職業教育管理體系的基礎上提出:要最大限度的提升人口的技能,發展更加靈活的技能開發和就業體系。2010年,歐盟委員會確定了到2020職業教育發展的11個戰略目標以及38條建議,最終目的就是形成具有較強吸引力以及質量更高、更靈活的勞動力市場適切性、生涯導向、創新性,更有利于實現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2011年,中國政府確定了未來十年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性目標和核心任務,以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大力度完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與就業體系、不斷促進各類型教育之間的銜接從而彌補職業技能人才缺口,成為我國職業教育體制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1 彌補人才缺口
近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對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擴大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規模,提高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從而調整、優化人才的供給結構亟待解決。1998年至今全國共增設本科院校200多所,傳統的本科教育模式使得學術性人才大量過剩,直接造成人才供給結構失調。大量本科畢業生涌入人才市場,企業無規劃的招收高學歷、高檔次人才,一方面造成人才的浪費,另一方面導致高職高專類院校畢業生的求職空間變窄,間接影響我國職業技能人才教育的良性發展。制約技能型人才供給的另一個障礙是扭曲的人才評價體系。由于我國的人才評價體系尚停留在以學歷文憑為主導的階段,知識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管理制度和薪酬待遇方面均存在嚴重分割:知識型人才屬于干部,而技能型人才屬于職工。這種制度核心是把工人和干部從管理制度上割裂開來分別管理。在這一管理體制下把絕大多數技能型人才如高級技工和技師都歸于工人系列,有別于技術干部隊伍中的技術員和工程師,收入分配制度不公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成長。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教育的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都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總和的一半,學校總數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發展勢頭迅猛。2012年教育部宣布本科不再擴大招生,公辦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招生規模將保持穩定,高職高專將增加招生計劃。此外,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從2010至2020年,逐步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體系。這一系列舉措將進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為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為優化社會人才供給結構的調整奠定基礎,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
2 探究發展方式
2.1 加強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活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有企業的參加。職業教育目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從而為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必需的支撐。企業是市場的主體,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與方案應滿足或者遵循企業發展的需要,必須服從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因此,校企合作既符合職業教育良性發展規律,也符合企業可持續發展規劃。
在歐美以及日本校企合作現象普遍存在,產學結合相當緊密。此外,我國的產業結構正在由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轉化過程之中,企業急需能夠迅速對市場變化和技術更新作出反應的的技能型人才,這種能力正是普通高校畢業生所欠缺的。因此,我國應當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擴大校企合作的內容和范圍。首先,校企合作為職業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平臺。教師應該立足校企合作深入企業實踐。教師是教學實施的直接執行者,應當掌握和了解所處領域的最新技術和設備,這樣才可以使畢業生更快、更直接的適應工作。其次,增強校企合作利用企業文化滋養校園文化,為校園營造企業氛圍,使學生盡早了解企業的生產制度與流程,熟悉企業的工作環境,這可以使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在相互熏陶中逐漸融合,達到畢業生快速甚至直接滿足企業的需求。再次,增強校企合作加強產學研結合,可以使學校針對企業發展有目的的設定科研項目,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研究,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物或決策應用于企業,真正實現“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合作模式。
2.2 加強資格認證制度
目前,我國的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及認證標準不夠完善,還未統一。在歐美各工業國家,職業資格制度一直是就業準入制度的強制性規定。20世紀初,德國就開始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至今由政府授權、國家承認的職業資格已有376個。直到1993年我國政府才明確指出,要制定多種職業資格標準和錄用標準。經過十幾年的不斷努力,我國的職業資格認證工作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還是存在著職業資格認證標準不統一、認證機構不權威、認證體系不完善等弊病。與此同時過高的關注學歷,而忽視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給職業資格的獲得,增添了許多障礙。當務之急是要努力澄清認證過程,提高認證的社會公信力,倡導一種“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新理念,徹底打破傳統的認證制度對人才發展的束縛,有利于促進我國技能型人才的發展。
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國家應多方面考量人才的發展以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應該在大學教育、職業教育和高中教育頒發的各類證書、文憑和學位之間建立了相互銜接的國家認證體系。企業也應該規劃對人才的使用,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不能僅僅憑借學歷和畢業院校學校來判斷人才質量的優劣,要明確以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堅持重能力、重創造,誰能出成果、出效益、作貢獻,誰就是人才。
2.3 增強院校間的交流
首先,職業院校要加強與國內高水平的本科院校之間的交流,學習、借鑒本科院校人才科研能力的培養模式,并與自身的實踐能力相結合,從而培養高素質合格畢業生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其次,職業院校要加強與國外的高水平職業技術院校合作辦學意識。國外高職院校起步早、基礎厚,經過幾十年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較為成熟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職業意識,與他們進行學術與人才交流將擴大視野,加快我們的辦學進程。因此,高職院校只有不斷與外界進行交流學習,開拓新思路,尋找新方法,才能培養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合格人才,帶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
職業技術人才短缺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嚴峻問題,我國職業技能教育起步較晚,應當加強與他國交流,借鑒職業教育的發展經驗,調整人才的供給結構,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帶動產業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