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橘
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階段邁向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必須根據新的形勢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切實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從而開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上世紀末,隨著高等學校的連年擴招,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階段走向大眾化教育階段,普通高校的生源結構、生源質量發生很大變化;同時,由于“我們正處在一個舊的價值體系已陷困境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產生的斷裂時期”,多種思想文化、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的并存和碰撞,很容易引起人們思想的波動。”這些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緊密地結合時代特征和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以人為本,不斷地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才能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1 加強責任感、集體主義觀念的教育,激勵學生奮發向上
強烈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努力學習的重要動力源泉。當前在校的學生大多是2O世紀90年代出生的,這些學生表現出傳統道德觀念淡薄、勞動觀念不強、集體意識不夠、崇尚自我、追求所謂的自我價值,缺乏集體主義觀念。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通過責任感、集體主義觀的教育幫助學生明白自己不是一個簡單孤立的個體,而是集體中的一員,與父母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密不可分的,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獲,提倡學生多去關心別人,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不要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把愛心、關心獻給別人,讓學生感受到這樣做是一種樂趣。
從傳統文化來看,中華民族有著割不斷的宗族血緣關系,盡管這一代大學生身上有很多新的特點,但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卻是必然的。大學生可以崇尚流行文化,但卻不能完全拋棄傳統文化,不能忘記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和有著深遠影響的傳統美德。必須教育大學生們要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警句作為奮發向上的強大精神動力,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
2 加強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在進入高校之前,很多學生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參加高考上,上大學這個最現實的目標是他們的理想信念,對自己的未來想得并不多,多數學生進入高校后都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這個時期,學生面對新的環境,選擇什么樣的人生目標,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等問題開始困擾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及時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符合自己特點和能力的理想和人生目標,引導他們把遠大理想與現實的大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為理想不懈奮斗的熱情,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我們深切地感到現在的大學生往往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筆者認為,這與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重經濟而輕政治的大氣候有關,也與社會上各種媒體的一些不正確的輿論導向有關。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作為思政工作者,我們不可能將思想工作封閉在校園內、課堂上,為適應當前的形勢,讓學生到開放化的社會中去經受鍛煉,接受教育。充分利用社會上鮮活的教材教育學生,讓學生在價值觀念多元化、道德觀念多元化中尋找主旋律,增強抵制各種錯誤觀念和腐朽思想的能力。這是他們塑造人生觀、價值觀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
3 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和諧社會賴以存在的心理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們只有處在和諧的心理狀態下,才樂于接受教育。而有些違紀行為,就是心理不和諧或心理障礙的結果。近年來,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學習壓力、經濟壓力等越來越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增多,成為影響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大學生能否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迎接各種挑戰,能否用冷靜、現實的態度去看待社會和學校里存在的不和諧因素、不公平現象,在很大程度決定于他們的心理素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滿足大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從外在到心理的需要,根據心理需要組織設汁和開展教育活動,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專門機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確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4 切實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工作理念,著眼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十分必要。只有如此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大學生內在的強烈需求,變成大學生自覺、自主的行動。我們過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側重于單一、單向的枯燥的“灌輸式”而沒有注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沒有很好的與現實相結合,往往造成“灌而不疏”的被動局面,以至于平時的政治學習流于形式。這種情況就要求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盡量做到“四心”:愛心、熱心、虛心、耐心。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5 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作為隱形課程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熏陶力,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和諧相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建設科學、健康、高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是保證思想政治工作順利進行的外部環境。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氛圍,要以校風建設為核心,推進教風、學風和育人環境的建設,為此,我們需要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宣傳欄等宣傳陣地,根據社會轉型以及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新情況和新特點,按照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要求,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上、方式上不斷創新,讓思想內涵豐富、有質量、有品味的高雅文化走近師生生活,占領校園文化主陣地。與此同時,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正確引導和管理,學生黨團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開展各種人文科學知識講座,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他們的文化品位,應成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 楊德廣.現代教育理念專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關雪蓮.地方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07,(7):37-39.
[3] 韓曉娜.試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79-180.
[4] 江慧英.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瑣談[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58-160.
[5] 郝大林.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6):47-48.
[6] 廖少玲.淺談如何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7,(3):35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