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清,羅琴
摘 要:民辦院校作為本次教育實踐活動的重點參與部門,必須要提高認識,加強意義認知,結合實際開展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并以此為契機推進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提高辦學水平。
關鍵詞: 民辦高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黨的十八大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做出在全黨范圍內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大部署。民辦院校作為“培養英才”、“科技興國”的主要力量,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與此同時,民辦高校高層次人才聚集,思潮交匯,這要求黨員干部必須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深刻領會活動的重要意義,探尋有效途徑,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建設人民滿意的大學。
1 民辦高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要意義
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重大決策。活動再次明確了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只有堅持這樣的工作路線,我們才能順應群眾期盼,把握時代節奏,科學制定決策,引領社會發展。深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同時對于提高高等學校的管理服務水平、夯實發展基礎以及加快學科發展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助于黨員干部樹立宗旨意識,改進工作作風,約束權利濫用,更好解決突出問題,構建和諧共進的校園風貌。學校是全體師生的“家”,家風正然,家道昌盛;家風不正,家道必然中落。當下中央把活動聚焦在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就是要改進廣大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讓大家眼中無刺,心中無怨,從而穩固大局,提高效率,持續發展。
其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民辦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需要。經過不斷探索與積累,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然而,我們也要看到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與國民經濟建設對于科教水平的要求相比、我們的民辦高等教育還有很大的差距。差距的縮小,離不開群眾的支持,我們需要集中廣大群眾的智慧,緊緊依靠師生員工,凝聚各方力量到高校內涵式發展上去,以作風建設為抓手,改進民辦高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凝聚人心、團結奮進的政治局面,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快速發展
2 民辦院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途徑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聚焦“四風”問題,旨在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立群眾觀點,弘揚優良作風,解決突出問題,使干部作風進一步轉變,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高校要在活動載體與制度建設中充分體現為民理念,要在服務師生和推動發展中鞏固黨的中心位置,培養師生對黨的政治認同,要在資源配置上強調人民為主,在權利使用上領會人民所賦、約束行使。
2.1 采取務實管用的措施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僅需要有統一部署,也需要各民辦院校根據自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形象來看,就是既要有統一規定的標準動作,也要有結合自我實際情況的自選動作。具體來看,需要按照學習教育———查擺問題———開展批評———整改落實———規章建設等步驟循環。在具體的方式選擇上,可以廣泛運用主題黨課、形勢政策教育、統一宣講、案例輔導等多種形式,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術手段,以保證民辦院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2.2 教育實踐活動與推進內涵建設結合
加強內涵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民辦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民辦高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必須與推進內涵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把人才培養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最大實踐。廣大黨員教師要對照先進教師事跡,剖析自己在教書育人、教學科研中是否忠實踐行了黨的教育宗旨,使“以生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營造干部清正、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好環境。以優良的黨風正學風帶教風創校風,增強高校自身的“軟實力”。
2.3 教育實踐活動與推進和諧平安建設結合
推進和諧平安建設,切實維護師生安全和校園穩定,既是民辦高校改革發展的首要前提,又是維護師生切身利益的根本所在。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與維護高校和諧穩定緊密結合起來,把安全穩定、做好群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進一步暢通教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
參考文獻
[1]王云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職校黨員教師的創先爭優活動——以紹興市職教中心為例[J].考試周刊,2012(28):163-164.
[2] 袁琳,柴松坡,石琛琛.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簡論高校教師在職業生涯中遵守職業道德和法律規范的必要性 [J]. 科技信息,
[3]李建蘭.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職校黨風廉政建設[J].科教導刊,2012(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