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紅 王聰

摘 要:中等收入階層占多數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是最有利于社會穩定的結構。目前,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的規模呈逐步擴大的趨勢,但吉林省的中等收入階層還沒有達到占社會人口總數40%的最低線。本文通過對798份有效問卷的分析發現,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面臨著收入水平低和購房、子女教育、家庭社會保障支出壓力較大等困境;中等收入階層發展面臨著收入分配、產業結構、市場化進程、全民創業、利益調整等諸多障礙。為此,本文認為,形成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社會共識,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拓展社會流動空間,是培育和擴大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的主要途徑。
關 鍵 詞:中等收入階層;發展困境;社會結構;收入水平
中圖分類號:F1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05-0044-04
收稿日期:2013-12-20
作者簡介:金盛紅(1963-),女,吉林長春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為市場經濟理論;王聰(1982-),男,吉林九臺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講師, 研究方向為計量經濟學。
一、關于中等收入階層
從字面理解,中等收入階層是一個關乎收入的概念,但其實質卻是一個關乎家庭生活質量的概念。一個家庭的生活質量既取決于家庭收入水平,也取決于購買力水平、家庭能夠享受到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家庭生活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以及職業地位等正相關因素,同時還包括必須由家庭承擔的各種支出負擔(教育、醫療、購房)的負相關因素。
經濟學家曾為中等收入階層歸納了六個方面的特征:教育背景通常極佳;有基本的經濟基礎和創業知識;比較富有,追求自由,愿意在相對約束但不是在完全約束下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具有拉動效應,往往可以帶動貧窮階層就業;非常易于形成專家、職業群體;有部分固定資產。由此看來,中等收入階層應當是具有維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消費能力及相應的生活質量較高的階層。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等收入階層發展穩定并不斷成為社會的主體,超越社會主體最低線40%比重的國家在不斷增多。目前,中等發達國家的中等收入階層大約占其社會人口的45%左右,美國則已達到80%,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也已達到35%。
目前,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的規模呈逐步擴大趨勢,2000年就已經超過了城鎮人口的26%,人口數量超過了1.2億,最高年份甚至接近40%,到2009年人口數量已經超過2.3億;2000-2009年的十年間城市中等收入階層的規模增長了39.5%,年均增長3.8%。[1](p116)但關于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的情況尚沒有權威的研究。
二、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面臨的困境
為進一步做好與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相關課題的研究,我們設計了關于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收入、支出情況及未來期望的調查問卷,問卷包含基本信息、收入情況、支出情況及其它等四大方面共37個問題,在長春、吉林兩個城市發放了85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798份。在問卷中,我們對中等收入階層的困境進行了調查,并對收回的有效問卷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調查對象覆蓋了公務員、醫生、護士、小學和高中及大學教職工、社區工作人員以及部分企業(金融、IT、制造業、廣告、制藥、吉林森工等)職工。
通過對收回的有效問卷的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面臨的困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⒈收入水平低。從吉林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社會平均工資情況看,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都居于中下水平。從問卷反映情況看,在認為自己屬于中等收入階層的554人中,對自己家庭收入很滿意的只有19人,滿意的78人,一般的227人,不太滿意的147人,很不滿意的83人。不滿意的占41.5%。在554人中,有448人即80.9%的被調查者的家庭收入來源為固定工資。由于工資水平低并且財產性收入比重較小,對諸多家庭來說,想要讓家庭財產值達到100萬以上(見下表),從目前收入水平看是很難的。
⒉購房支出壓力大。在認為自己屬于中等收入階層的554人中,有387人購買自用商品房的費用占到了其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占比達到69.86%。在個人年收入水平已經達到6-12萬的人群中,還有35人自認為不屬于中等收入階層(這一收入水平在吉林省已經達到或超過中等收入的低線),其中的22人(占比達到62.86%)感到有較大的購房壓力,購買自用商品房的費用已經達到其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較大的購房支出壓力已經影響到了那些達到中等收入階層水平的人們對自身階層的定位。從對家庭財產總額認定的中等收入階層具有的經濟條件的心理目標來看,吉林人內心對財富的欲求并不高(見表一),但對于月收入水平較低的吉林省各階層來說,即使按2012年9月長春市住房均價6530元/m2左右計算 ,購房支出仍然是家庭消費支出中壓力最大的一項開支,使得年收入水平達到或超過6萬的人士依然不認為自己屬于中等收入階層。
⒊子女教育支出壓力較大。在當代社會日益重視教育的大環境下,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養育孩子支出中教育的支出越來越大,尤其是想給子女一個好的教育環境,選擇一所好的中小學和高中甚至是一所好的幼兒園,都要不菲的擇校(擇園)費。在370個已婚并有孩子的家庭中,均認為子女教育支出對家庭開支造成的壓力較大,子女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中排位比較靠前,其中,認為教育支出占第一位的有114人,占30.81%;排第二位的有110人,占29.73%;排第三位的有52人,占14.05%。
⒋社會保障標準低,覆蓋面有限。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總人數達到663.4萬人,其中參保職工為397.6萬人;吉林省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369.9萬人;年末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51.7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59.4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50.4萬人。[2]盡管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了很多,但還沒有達到全覆蓋。對諸多中等收入階層來說,社會保障支出的壓力依然較大,其中最主要的壓力來自養老開支和醫療開支。在認為自己屬于中等收入階層的554人中,有137人認為家庭有較大的養老開支壓力,占比達到24.73%;有99人感覺家庭有較大的醫療開支壓力,占比達到17.87%。在年收入水平已經達到6-12萬的人中,還有35人自認為不屬于中等收入階層,其中,有20人感到有較大的養老壓力;有10人感到有較大的醫療支出壓力。
三、制約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發展壯大的障礙
⒈收入水平尤其是企業勞動者收入水平偏低。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吉林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2年吉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208.04元,比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低4357元。由于吉林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8598元),使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全國平均水平比相對較小,只有2.35倍,但城鎮居民收入水平與全國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差距較大,而中等收入階層更多的來自城鎮居民,所以,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占比并不高。
吉林省企業勞動者收入偏低的情況更是嚴重影響著中等收入階層的發展壯大,尤其是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工資水平太低。2012年,吉林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38407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21970元 ,分別比2012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46769元及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28752元低8362元和6782元。
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慢。2012年,吉林省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1.8:53.4:34.8,同期全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0.01:45.32:44.6,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比全國水平高1.79、8.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全國水平低9.8個百分點。2012年,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9%、62.9%和32.2%,呈現出第二產業比重高,經濟發展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度高的特征。服務業是容納就業人員較多的現代特征明顯的產業,也是吸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員就業的產業,更是產生中等收入階層的產業。如果這一產業發育不足,促進中等收入階層發育、發展的產業基礎就會減弱,將成為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發展壯大的障礙。
⒊市場化進程落后。經過30多年市場化的改革開放,吉林省的經濟體制已從原來的國有經濟占絕對比重的所有制格局中脫胎出來,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營經濟比重有了明顯的提升。但與經濟發達及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省份比較,吉林省的民營經濟發展依然比較落后,這與吉林省長期以來缺少商業文化的積淀和底蘊及市場化進程緩慢有直接關系。表現在土地、資源、資本、科技、信息、環境等要素市場發展遲緩,價格形成受到較多的行政干預,民間市場主體發展成本偏高等方面。
⒋缺少商業文化的積淀和底蘊。吉林省地處東北邊陲,作為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計劃經濟對這一方土地的影響很深。在當地很多人的意識中,一方面,具有保守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對計劃經濟體制特有的依賴性,集中表現為在職業選擇上更傾向于機關事業單位或者到國有企業任職方面,缺少自主創業精神和商業文化積淀。有些吉林人在自主創業方面缺少憂患意識和求富、快富意識,多滿足于固定的工作身份、穩定的工作環境,不敢冒投資風險,不喜歡吃苦和闖蕩甚至不會創業投資。加上東北土地廣袤,人均土地占有量較多,氣候寒冷,更造成了人們在觀念和生活習慣上的安穩、保守。在民營經濟發展上仍存在著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制約因素。比如在吉林省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創辦難、成長難、創新難、盈利難、融資難、辦事難等問題,適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優質軟環境仍是中小企業期盼的稀缺資源。
⒌利益調整的困局。政府與民爭利現象仍舊存在。從直接層面上看,主要表現在政府收入增速較快,行政性事業單位改革相對滯后,政府職能改革尚未啟動等方面。2012年全省完成地方級財政收入1041.25億元,增長22.5%(與GDP增速比較,高出10個百分點)。其中,全年完成稅收收入760.57億元,稅收收入占地方級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3.0%。盡管吉林省經濟總規模不大,政府財政收入還不高,但是,稅收收入增速一直排在全國前列,與經濟規模位次和經濟增速的位次不相符。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政府與民爭利并在無形中抑制著全民創業、就業以及勞動者收入的增長。從要素資源分配狀況看,吉林省金融業以國有金融業為主,金融體制高度壟斷,金融業的資源主要發放給了國有經濟中的國有大企業,大量的能夠增加勞動者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的中小微企業得不到急需發展的貸款支持,由融資困難導致發展緩慢的問題長期難以解決。
四、培育和擴大吉林省中等收入階層的建議
⒈形成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社會共識。社會上下要形成一個共識,讓中等收入階層不斷地發育并壯大,盡快形成公正、開放的橄欖型現代社會階層結構。即無論人們來自哪個階層和哪個地域,只要努力工作,就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得到社會階層的晉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3年2月發布年度國情咨文時就曾把促進經濟增長、扶助中產階級列為頭號施政任務。他說:“我們這代人的任務就是重新點燃帶動美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不斷攀升、不斷發展的中產階級”。他不僅提議將美國最低時薪從7.25美元逐步提高至9美元,增加數以百萬計工作一族家庭的收入,還提出“在這個全球最富庶的國家,任何全職工作者都不應該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這種明示和具體的對策選擇正是我們當今最需要的。
⒉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首先,提高一線勞動者報酬。不僅要盡快改變吉林省產業工人工資水平低的現狀,還要讓勞動者收入有一個正常增長機制,尤其是在企業盈利能力攀升時,工人的工資應該得到實質性的增長。通過分配體制改革,要從機制上改變社會財富分配過于偏向資本而勞動者總是處于弱勢的現狀,要讓勞動者收入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保持同步。其次,在鼓勵全民創業時,政府要創造更加寬松的創業環境。在全民創業與招商引資工作并舉時,要注重保護勞動者權益,不能過多傾向于資本;要鼓勵勞動者勇于創業,政府要為勞動者個人素質的提高創造條件,投入更多力量做好培訓。要使我們的社會真正能夠讓多數人具有從事“小本生意”而致富的機會。這種機會人人平等,這也是培育并維持一個足夠大的“中等收入階層”的必要條件。再次,要從多個層面創造條件以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尤其要通過深化改革,讓證券市場、資本市場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要改革金融體制,通過證券市場的發展和金融創新,使更多的家庭在證券和資本市場上獲得并擁有股權,逐步縮小貧富差距。
⒊堅持社會政策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要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要保證困難群眾平等地享有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擴大中等收入階層范圍,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在于底層民眾能夠向上一階層流動。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的分層、階層地位有高低之分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我們的公共政策要設計得更為合理,要通過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社會保障真正改善那些處在社會下層人們的生活狀態,讓他們看到通過公共服務及自身的努力有向上流動的社會空間。換言之,只有拓展社會流動空間,社會才能充滿活力,才能讓更多的人依靠自身努力奮斗生活得更有尊嚴。
此外,還要通過加快吉林特色城鎮化建設,提高城鎮化質量,利用城鎮化建設這一契機,既增加就業又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讓更多的人成為中等收入階層的一員。
【參考文獻】
[1]潘家華.中國城市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數據來源于吉林省統計局。吉林省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
(責任編輯:高 靜)
Abstract:The Olivary Structure of society,in which the middle-income class is the majority,is most conducive to social stability.Now China's urban middle-income class scale is gradually expanding,but the number of the middle-income people of Jilin province has not reached 40% (the minimum standard) of the social population. In this articl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798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we found that middle-income people in Jilin province are facing the trouble of low income,expenditure on housing,children education,and social security;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income class is facing so many obstacl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industrial structure,marketiz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benefit adjustment.Therefore,to solve the problems,we think it is the main path of cultivating and expanding the middle-income class of Jilin province that to form a social agreement of enlarging the middle-income class,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residents,and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social mobility.
Key words:middle-income class;the predicament of development;social structure;level of in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