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瓊+丁敬敏+李智利
摘要:闡述了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專業課程體系下,新課程“分析檢驗工作概貌”的課程開發和項目化教學設計成果,并給出了課程教學組織和課程評價方法的建議。課程教學實施表明,課程項目和任務設計合理可行。
關鍵詞:分析檢驗工作概貌;項目化課程;課程開發設計;學習領域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5-0105-03
課程開發背景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更好地推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培養創新能力,是高職教育研究的熱門課題。近幾年,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化課程建設在我國高職院校中廣泛開展。2009年,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開發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學習領域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此后幾年間又進行了不斷的課程體系優化設計。
“分析檢驗工作概貌”是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下的一門學習領域課程,對應職業成長階段的“新手—合格”階段,要使學生具備從新手到合格檢驗員的基本知識、能力和素質。課程內容包括原先學科課程體系下的課程“化學實驗技術”、“分析操作基本訓練”和“化驗室組織與管理”,課程完成后要能進行檢驗前準備和依據操作規程完成檢驗操作過程,為后續課程“化工產品的品質檢驗”、“分析檢驗儀器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等做好準備。該課程是在2009級專業培養方案中首次提出開設的。
課程工作任務的確定
通過廣泛的專業調研分析,多次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咨詢討論會議,確立了課程的工作任務,如下頁表2所示。
課程的典型工作任務是:在成為一名合格的化學檢驗員之前,在訓人員通過了解崗位工作的性質、環境、對象,了解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規,具備化學檢驗員的職業素質,注意工作中的安全與健康保護。通過完成溶液配制、常用玻璃儀器和器皿的規范使用、天平的規范使用和維護、分析實訓室常用輔助設備的規范使用和維護、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簡單物質的制備與提純、樣品的采集與樣品的交接等工作任務,培養其具有化學檢驗員的基本職業技能和素質。
課程項目內容設計
圍繞課程的工作任務,結合課程包含的學科體系內容,并依據項目課程“要把知識均勻地分到各個項目中去”的思想,設計了4個學習情境,每個情境下又以項目作為載體來實施教學,把課程的工作任務分配到項目中去,具體課程內容和項目設計如表3所示。
當然,在實施教學的時候,鑒于教學單元的要求,這些課程內容又在每個項目中合理組織和安排,每一個項目中又分為不同的工作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習課程涵蓋的知識和技能,項目任務與課時安排如表4所示。
課程教學組織實施
大部分課程的“學習準備”階段采用正面課堂教學,部分采用獨立學習;多數計劃實施階段采用模擬教學,模擬工作環境進行演練;基本技能訓練采用個體訓練模式,所有模擬場景都需完成,考核通過后進入下一個工作任務。實訓場地設有理論學習區、計算機房、資料查閱區、分析測試中心、藥品儀器庫、采樣現場等,在學習過程中模擬與企業一致的工作步驟及要求。
在工作項目中引入了任務驅動教學法,每個項目按工作過程劃分若干任務,各項任務完成后制作出的成果資料,通過組裝形成一個完整的工作成果。每個項目以一個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為源頭,教師根據任務不斷變化角色,學生擔任化驗室各種崗位的工作人員,按要求完成相應工作。而教師則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必要的知識補充和方法指導,并采取巡查或者參與其中一個小組的方式檢查學生完成任務的進程;一方面,發現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普遍性問題集中點評,對個別性問題進行個別輔導;另一方面,把握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使工作任務的完成與學習目標的實現統一起來。學生的能力是在具體的職業工作情境中提高的。
教學評價方法
考核分為終結性評價和過程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終結性評價包括采用標準化試題的閉卷考試及工作任務考核。標準化試題來自于化學檢驗工試題庫,采用機考的方式隨機抽取相關知識體系的題目。設置一個完整的檢測工作任務,該任務需要用到大部分的基本操作技能,通過該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考核在培人員掌握技能的情況。
過程性評價針對各學習環節進行考核。對每個基本操作技能進行分段考核,學生只有通過上一項技能考核才能進行下項技能的學習;對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表現出的關鍵能力、素質情況的考核分為綜合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三個部分。
課程實施效果與教學建議
實踐證明課程設計合理可行 實際教學表明,該課程設計的項目是合理可行的,能涵蓋課程所包含的知識和技能點,能達到通過完成任務學習知識和技能的目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是“有用”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給學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可利用資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個體接受能力的差異,對沒有達到技能考核要求的學生開放實驗室,讓他們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實驗項目和實驗時間,完成實驗任務,達到目標要求的標準。實驗可以在相關教學內容講授之前或之后,但必須在課程結束之前完成所有規定實驗項目,并達到規定的要求。另外,為學生提供查詢資料的條件(如機房、網絡資源等)和研討的指導都是必要的。
改革考評方法進行項目優化設計 在考核評價的方式方法上進一步研究,以期能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水平,更好地起到以考促學的目的。比如,可以推行行動導向評價,即“以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為評價重點,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特別關注動態生成的活動評價、教學過程的情境評價、個體差異的客觀評價和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性評價”。同時,在項目的設計上可以根據培養方案課時的多少和學生的具體認知水平情況進一步優化,使課程內容安排更加合理,方便實施單元教學。
參考文獻:
[1]丁敬敏,陳炳和,王生雨.基于職教特征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9):16-21.
[2]徐國慶.項目課程開發的核心技術[J].職教論壇,2005(7):1.
[3]謝婷,肖玉.“新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0(24):111-112.
[4]黃一波.《分析檢驗儀器設備維護與保養》項目化課程的開發建設[J].職業教育研究,2012(6):78-79.
[5]王卉蘭.《食品分析檢驗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視界,2013(26):309.
(責任編輯:謝良才)
摘要:闡述了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專業課程體系下,新課程“分析檢驗工作概貌”的課程開發和項目化教學設計成果,并給出了課程教學組織和課程評價方法的建議。課程教學實施表明,課程項目和任務設計合理可行。
關鍵詞:分析檢驗工作概貌;項目化課程;課程開發設計;學習領域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5-0105-03
課程開發背景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更好地推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培養創新能力,是高職教育研究的熱門課題。近幾年,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化課程建設在我國高職院校中廣泛開展。2009年,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開發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學習領域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此后幾年間又進行了不斷的課程體系優化設計。
“分析檢驗工作概貌”是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下的一門學習領域課程,對應職業成長階段的“新手—合格”階段,要使學生具備從新手到合格檢驗員的基本知識、能力和素質。課程內容包括原先學科課程體系下的課程“化學實驗技術”、“分析操作基本訓練”和“化驗室組織與管理”,課程完成后要能進行檢驗前準備和依據操作規程完成檢驗操作過程,為后續課程“化工產品的品質檢驗”、“分析檢驗儀器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等做好準備。該課程是在2009級專業培養方案中首次提出開設的。
課程工作任務的確定
通過廣泛的專業調研分析,多次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咨詢討論會議,確立了課程的工作任務,如下頁表2所示。
課程的典型工作任務是:在成為一名合格的化學檢驗員之前,在訓人員通過了解崗位工作的性質、環境、對象,了解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規,具備化學檢驗員的職業素質,注意工作中的安全與健康保護。通過完成溶液配制、常用玻璃儀器和器皿的規范使用、天平的規范使用和維護、分析實訓室常用輔助設備的規范使用和維護、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簡單物質的制備與提純、樣品的采集與樣品的交接等工作任務,培養其具有化學檢驗員的基本職業技能和素質。
課程項目內容設計
圍繞課程的工作任務,結合課程包含的學科體系內容,并依據項目課程“要把知識均勻地分到各個項目中去”的思想,設計了4個學習情境,每個情境下又以項目作為載體來實施教學,把課程的工作任務分配到項目中去,具體課程內容和項目設計如表3所示。
當然,在實施教學的時候,鑒于教學單元的要求,這些課程內容又在每個項目中合理組織和安排,每一個項目中又分為不同的工作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習課程涵蓋的知識和技能,項目任務與課時安排如表4所示。
課程教學組織實施
大部分課程的“學習準備”階段采用正面課堂教學,部分采用獨立學習;多數計劃實施階段采用模擬教學,模擬工作環境進行演練;基本技能訓練采用個體訓練模式,所有模擬場景都需完成,考核通過后進入下一個工作任務。實訓場地設有理論學習區、計算機房、資料查閱區、分析測試中心、藥品儀器庫、采樣現場等,在學習過程中模擬與企業一致的工作步驟及要求。
在工作項目中引入了任務驅動教學法,每個項目按工作過程劃分若干任務,各項任務完成后制作出的成果資料,通過組裝形成一個完整的工作成果。每個項目以一個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為源頭,教師根據任務不斷變化角色,學生擔任化驗室各種崗位的工作人員,按要求完成相應工作。而教師則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必要的知識補充和方法指導,并采取巡查或者參與其中一個小組的方式檢查學生完成任務的進程;一方面,發現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普遍性問題集中點評,對個別性問題進行個別輔導;另一方面,把握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使工作任務的完成與學習目標的實現統一起來。學生的能力是在具體的職業工作情境中提高的。
教學評價方法
考核分為終結性評價和過程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終結性評價包括采用標準化試題的閉卷考試及工作任務考核。標準化試題來自于化學檢驗工試題庫,采用機考的方式隨機抽取相關知識體系的題目。設置一個完整的檢測工作任務,該任務需要用到大部分的基本操作技能,通過該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考核在培人員掌握技能的情況。
過程性評價針對各學習環節進行考核。對每個基本操作技能進行分段考核,學生只有通過上一項技能考核才能進行下項技能的學習;對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表現出的關鍵能力、素質情況的考核分為綜合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三個部分。
課程實施效果與教學建議
實踐證明課程設計合理可行 實際教學表明,該課程設計的項目是合理可行的,能涵蓋課程所包含的知識和技能點,能達到通過完成任務學習知識和技能的目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是“有用”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給學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可利用資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個體接受能力的差異,對沒有達到技能考核要求的學生開放實驗室,讓他們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實驗項目和實驗時間,完成實驗任務,達到目標要求的標準。實驗可以在相關教學內容講授之前或之后,但必須在課程結束之前完成所有規定實驗項目,并達到規定的要求。另外,為學生提供查詢資料的條件(如機房、網絡資源等)和研討的指導都是必要的。
改革考評方法進行項目優化設計 在考核評價的方式方法上進一步研究,以期能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水平,更好地起到以考促學的目的。比如,可以推行行動導向評價,即“以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為評價重點,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特別關注動態生成的活動評價、教學過程的情境評價、個體差異的客觀評價和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性評價”。同時,在項目的設計上可以根據培養方案課時的多少和學生的具體認知水平情況進一步優化,使課程內容安排更加合理,方便實施單元教學。
參考文獻:
[1]丁敬敏,陳炳和,王生雨.基于職教特征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9):16-21.
[2]徐國慶.項目課程開發的核心技術[J].職教論壇,2005(7):1.
[3]謝婷,肖玉.“新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0(24):111-112.
[4]黃一波.《分析檢驗儀器設備維護與保養》項目化課程的開發建設[J].職業教育研究,2012(6):78-79.
[5]王卉蘭.《食品分析檢驗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視界,2013(26):309.
(責任編輯:謝良才)
摘要:闡述了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專業課程體系下,新課程“分析檢驗工作概貌”的課程開發和項目化教學設計成果,并給出了課程教學組織和課程評價方法的建議。課程教學實施表明,課程項目和任務設計合理可行。
關鍵詞:分析檢驗工作概貌;項目化課程;課程開發設計;學習領域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5-0105-03
課程開發背景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更好地推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培養創新能力,是高職教育研究的熱門課題。近幾年,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化課程建設在我國高職院校中廣泛開展。2009年,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開發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學習領域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此后幾年間又進行了不斷的課程體系優化設計。
“分析檢驗工作概貌”是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下的一門學習領域課程,對應職業成長階段的“新手—合格”階段,要使學生具備從新手到合格檢驗員的基本知識、能力和素質。課程內容包括原先學科課程體系下的課程“化學實驗技術”、“分析操作基本訓練”和“化驗室組織與管理”,課程完成后要能進行檢驗前準備和依據操作規程完成檢驗操作過程,為后續課程“化工產品的品質檢驗”、“分析檢驗儀器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等做好準備。該課程是在2009級專業培養方案中首次提出開設的。
課程工作任務的確定
通過廣泛的專業調研分析,多次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咨詢討論會議,確立了課程的工作任務,如下頁表2所示。
課程的典型工作任務是:在成為一名合格的化學檢驗員之前,在訓人員通過了解崗位工作的性質、環境、對象,了解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規,具備化學檢驗員的職業素質,注意工作中的安全與健康保護。通過完成溶液配制、常用玻璃儀器和器皿的規范使用、天平的規范使用和維護、分析實訓室常用輔助設備的規范使用和維護、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簡單物質的制備與提純、樣品的采集與樣品的交接等工作任務,培養其具有化學檢驗員的基本職業技能和素質。
課程項目內容設計
圍繞課程的工作任務,結合課程包含的學科體系內容,并依據項目課程“要把知識均勻地分到各個項目中去”的思想,設計了4個學習情境,每個情境下又以項目作為載體來實施教學,把課程的工作任務分配到項目中去,具體課程內容和項目設計如表3所示。
當然,在實施教學的時候,鑒于教學單元的要求,這些課程內容又在每個項目中合理組織和安排,每一個項目中又分為不同的工作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習課程涵蓋的知識和技能,項目任務與課時安排如表4所示。
課程教學組織實施
大部分課程的“學習準備”階段采用正面課堂教學,部分采用獨立學習;多數計劃實施階段采用模擬教學,模擬工作環境進行演練;基本技能訓練采用個體訓練模式,所有模擬場景都需完成,考核通過后進入下一個工作任務。實訓場地設有理論學習區、計算機房、資料查閱區、分析測試中心、藥品儀器庫、采樣現場等,在學習過程中模擬與企業一致的工作步驟及要求。
在工作項目中引入了任務驅動教學法,每個項目按工作過程劃分若干任務,各項任務完成后制作出的成果資料,通過組裝形成一個完整的工作成果。每個項目以一個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為源頭,教師根據任務不斷變化角色,學生擔任化驗室各種崗位的工作人員,按要求完成相應工作。而教師則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必要的知識補充和方法指導,并采取巡查或者參與其中一個小組的方式檢查學生完成任務的進程;一方面,發現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普遍性問題集中點評,對個別性問題進行個別輔導;另一方面,把握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使工作任務的完成與學習目標的實現統一起來。學生的能力是在具體的職業工作情境中提高的。
教學評價方法
考核分為終結性評價和過程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終結性評價包括采用標準化試題的閉卷考試及工作任務考核。標準化試題來自于化學檢驗工試題庫,采用機考的方式隨機抽取相關知識體系的題目。設置一個完整的檢測工作任務,該任務需要用到大部分的基本操作技能,通過該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考核在培人員掌握技能的情況。
過程性評價針對各學習環節進行考核。對每個基本操作技能進行分段考核,學生只有通過上一項技能考核才能進行下項技能的學習;對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表現出的關鍵能力、素質情況的考核分為綜合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三個部分。
課程實施效果與教學建議
實踐證明課程設計合理可行 實際教學表明,該課程設計的項目是合理可行的,能涵蓋課程所包含的知識和技能點,能達到通過完成任務學習知識和技能的目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是“有用”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給學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可利用資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個體接受能力的差異,對沒有達到技能考核要求的學生開放實驗室,讓他們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實驗項目和實驗時間,完成實驗任務,達到目標要求的標準。實驗可以在相關教學內容講授之前或之后,但必須在課程結束之前完成所有規定實驗項目,并達到規定的要求。另外,為學生提供查詢資料的條件(如機房、網絡資源等)和研討的指導都是必要的。
改革考評方法進行項目優化設計 在考核評價的方式方法上進一步研究,以期能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水平,更好地起到以考促學的目的。比如,可以推行行動導向評價,即“以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為評價重點,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特別關注動態生成的活動評價、教學過程的情境評價、個體差異的客觀評價和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性評價”。同時,在項目的設計上可以根據培養方案課時的多少和學生的具體認知水平情況進一步優化,使課程內容安排更加合理,方便實施單元教學。
參考文獻:
[1]丁敬敏,陳炳和,王生雨.基于職教特征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9):16-21.
[2]徐國慶.項目課程開發的核心技術[J].職教論壇,2005(7):1.
[3]謝婷,肖玉.“新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0(24):111-112.
[4]黃一波.《分析檢驗儀器設備維護與保養》項目化課程的開發建設[J].職業教育研究,2012(6):78-79.
[5]王卉蘭.《食品分析檢驗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視界,2013(26):309.
(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