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微信平臺如火如荼地發展,用戶已超過6億。而隨之一起入侵人們生活的,是基于微信平臺的公共賬號,對許多人來說,“微信閱讀”業已成為重要的閱讀方式。
《人民日報》報道:訂閱號漸漸增多,讓“選擇”的問題也浮出水面。將各種內容推送給我的公共號,的確是我訂閱的;而我訂閱的,又是我感興趣的??床欢?、不感興趣、不認同其觀點,都可以成為我不訂閱、不看的理由,何況,訂了我也可以不看。在這樣的“自由選擇”下,我的閱讀趣味乃至知識水平,決定了我能看到什么,而這常??偸刮覠o法走出“自我”這個陷阱。
這雖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微信閱讀的新方式加劇了這個問題。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賬號頁面,多有無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勸誡、多有淺嘗輒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這樣的閱讀狀況,難免不讓人擔心背后日漸失血的心靈圖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訂閱人數、頁面訪問量,讓公共賬號的提供者可以精準地掌握讀者口味,從而不斷滿足甚至迎合讀者的閱讀偏好。這樣的“正反饋效應”,使這個新的閱讀市場越來越像一個提供廉價用品的超市。對于微信公共賬號——這些文化產品的提供者,需要的則是保持恒定的審美和價值,在分析與把握受眾需求的同時,以更高遠的眼界開拓更豐富的資源,不被枯燥的數字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