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新媒體日益成為公眾獲取知識、表達民意、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平臺。在新媒體視閾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既是機遇也面臨挑戰。為此,我們應著重培養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在此基礎上,依托新媒體進一步提高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性,加強網絡參與社會管理的制度化建設,實現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經常化、制度化、法制化。
關 鍵 詞:新媒體;公眾參與;社會管理
中圖分類號:C9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05-0059-05
收稿日期:2014-03-16
作者簡介:申錦蓮(1962—),女,吉林長春人,中共煙臺市委黨校行政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軟科學計劃項目“新媒體視閾下山東社會管理科學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3RKA06005。
當前,我國已進入以互聯網、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種移動媒體為典型代表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在公眾參與社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公眾獲取知識、表達民意、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平臺。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參與是指公眾借助新媒體表達自己的公共意愿,自愿、主動參與政府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與執行,從而對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實施產生影響的行為。新媒體環境下的公眾參與具有更直接、更及時、更便捷的特點。在新媒體視閾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因此,相關部門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新媒體為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提供服務,不斷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一、新媒體對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作用
(一)拓寬了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
時至今日,我國無論是網民規模還是互聯網普及率都在快速增長,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較2012年底增加800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1]在這樣的背景下,論壇、社區、新聞跟帖、網絡日志、微博等都成為公眾表達觀點、意見,參與社會治理最有效的渠道之一,公眾通過新媒體平臺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和公共意見已成為一種趨勢。新媒體改變了以往政府包攬社會管理、大眾成為決策的旁觀者與被動執行者的局面,極大地拓展了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增加了參與者的數量。例如:有了新媒體平臺,需要慈善社會救助的社會成員的各種信息在第一時間就能得以發布,擁有愛心的網民和組織就能夠通過網絡的方式及時進行在線捐款或募捐,淘寶網、支付寶、網上轉賬、在線支付等方式為公眾開辟了盡可能方便的捐款渠道。
(二)保障了公眾的輿論監督權
監督是指公眾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職人員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務進行揭露、批評和提出建議的行為。監督權是指公眾有權披露應當公開的與公共利益相關的事務并對公共事務和一些社會現象提出批評、建議,不受非法干涉的權利。公眾輿論監督權的本質是公眾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在傳統社會,公眾的監督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要整合匯集他們的力量,更是困難重重。然而,新媒體的出現為公眾監督權的有效實現提供了渠道。公眾可以通過公共論壇公開表達和討論政府的某項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情況,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從而遏制公共權力的蛻變傾向。如今網絡媒體監督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代表公眾利益的監督力量。大到政府的財政預算、城市規劃、改革方案,小到社區建設、污染治理等,公眾均表現出強烈的監督意識。
(三)公眾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廣泛
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信息傳播不只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各種社會組織及個人都可以通過手機、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隨時隨地獲取、評議、發布、過濾信息。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既是觀眾也是參與者。傳播模式不再是一點對多點,而是多點對多點,顯現了信息主體間的地位平等性。因此,以往由政府機構壟斷信息的格局被打破。互聯網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討論中心,網絡的虛擬性、互動性、參與性等特殊環境賦予了公眾更多的知情權。新媒體沖破了傳統媒體言論把關制度的束縛,體現出橫向操作的平等、共享、無中心等特點,打破了以往信息傳播的縱向等級和唯一中心的格局。
(四)公眾參與方式更多樣
公眾通過新媒體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包括:網絡投票、參與網絡民意調查、論壇發帖探討社會問題、在政府網站上留言或與官方人士在線交流、通過網絡平臺發起“微公益”活動、發揮社會“自組織”力量等。新媒體呈現在公眾面前的雖然是媒介化了的虛擬環境,但也足以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同時提供了參與社會各類事務管理多樣化的新方式。網絡人群的虛擬參與,對現實社會生活同樣能產生巨大影響。
二、新媒體視閾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面臨的挑戰
(一)對社會管理輿論導向的挑戰
新媒體的最大特點就是開放性,這種開放性為人們行使信息表達權、知情權及輿論監督權提供了嶄新的平臺。新媒體強大的輿論監督功能,通過對公共事務的組織、個人進行監督,使得他們必須在更加陽光公開的環境中行使公權力,為社會的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由于網絡的隱蔽與虛擬的特征,加之網民又是在“匿名”狀態下,有些語言表達就可能是情緒性或過激性的。因此,網絡參與就極易出現種種非理性的表達方式。另外,由于網絡沒有地理上的阻隔,極易誘發群體暗示與群體感染。如在“藥家鑫案件”中,網民給當事人冠以“官二代”、“軍二代”的標簽,使其在全國產生了“轟動效應”。新媒體時代這種非理性的盲從和極端參與,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由網絡社會延伸到現實生活,表現為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生命財產安全。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成本低、速度快、容量大、隨意性強、身份隱蔽的特點,使得一些網民的話語表達隨意而不負責任,為了吸引眼球,夸大甚至無中生有地編造信息。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對網絡言論進行積極的引導,全面有效地掌握輿論導向,對社會管理是極大的挑戰。
(二)對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積極回應的挑戰
新媒體的出現對政府向受眾單向傳播的傳統模式提出了挑戰,新媒體下的公眾參與要求政府作出積極有效的回應,推動政府與公眾間的互動,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最終達到共治的目的。從本質上看,政府回應的目標是建立起政府與社會之間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關系,是政府對社會公眾需求積極反應,并有效滿足公眾需求和利益的公共管理過程。[2](p31)對公眾參與積極回應的基礎就是向公眾提供真實、可靠、準確、透明的公共信息,而達到有效回應的內在要素是及時性。如2014年春運期間,12306網站為了維護公平的售票秩序、保證購票安全,將靜態驗證碼更換為動態驗證碼,在遏制對驗證碼的自動識別行為的同時,也增加了購票者識別驗證碼的難度,有些網友表示晃得眼睛發花,被網友吐槽為“像抽象畫”。對此,12306網站迅速采取措施,更換了新版靜態驗證碼,這樣,管理部門積極回應民意、解決問題,不僅化解了網友的不滿情緒,也實現了便民性與安全性的更優平衡。而消極的回應不僅不能消弭歧見,反而可能激化矛盾,使回應異變為回擊。如2013年12月31日,網友在天涯發帖《奢華的辦公室及座駕》,曝光遼大黨委書記辦公室“嚴重超標”。對此,遼大有關人士也作出了回應,說“網絡曝光多有失實,書記辦公室不到100平方米”,但當媒體記者要求進入實地察看時,卻被以“書記不在家”為由婉拒。這種草草的輿情回應令網友大為不滿,直呼“遼大書記,敢不敢出來走兩步?”因此,政府應如何遵循互聯網輿論傳播的規律,積極有效地回應公眾,對各級政府部門來說都是一個重大挑戰。
(三)民意訴求渠道不夠順暢帶來的挑戰
社會管理的基本前提是掌握社情民意,尊重民意。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員流動頻繁,正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分化,利益多元,不斷涌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相互交織沖突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正如美國政治學大師亨廷頓所說:“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3]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通過新媒體平臺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和公共意見已成為一條重要渠道,保持順暢的民意訴求表達渠道,有效掌握民意,對于推進公眾參與社會管理至關重要。目前,在社會管理實踐中尚未形成全面統一的掌控社情民意動態的工作機制,新媒體的民意表達平臺的功能并未得到有效發揮,網上的民意表達渠道還比較單一,往往以留言版和網上訪談為主,與網民互動交流活動較少,而且有些板塊欄目僅僅流于形式,沒有實際內容或者內容陳舊,更為嚴重的是有些設置根本無法運行。此外,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渠道尤其不夠順暢便捷,存在民意堵塞、溝通失靈現象。
(四)網絡違法違規現象對現實社會安全的挑戰
新媒體在給現代社會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給公共安全帶來了挑戰。首先,少數人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給國家經濟社會的安全穩定帶來了不利影響,如網絡傳銷、網絡賭博、網絡詐騙、網絡涉黃等。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的傳播已趨于多變、隱蔽,特別是借助論壇、貼吧、博客、微博、微信、搜索引擎、網絡硬盤、即時通信群組的傳播手段后,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的整治難度不斷加大。根據我國的法律,制作、復制、出版、傳播、販賣淫穢色情信息的都會構成違法犯罪。此外,還有個別人對政府重要部門和商業團體進行惡意網絡攻擊,非法竊取國家機密、商業信息及個人隱私。其次,網絡失范現象日益突出。網絡失范是指在網絡空間以非法的手段或不符合社會規范的方式獲取私利或實現個人目標的行為。再次,網絡群體性事件多發。我國正處于社會快速轉型期,各類社會矛盾增多,而網絡成為誘發和激化矛盾的媒介。公眾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對社會熱點話題進行自由評論,而評論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就極易出現“失真”、“斷片”及“夸大”等情形,從而誤導公共輿論,加劇或引發新的社會矛盾,激化公眾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像甘肅隴南事件、湖北石首事件、貴州甕安事件等都是由于各類新媒體的跟進炒作,使得事件瞬間發酵,產生巨大能量,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對政府應對虛擬社會安全管理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
三、新媒體視閾下加強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建議
(一)培養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
擴大和深化公眾對社會管理的參與度是社會管理科學化及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現階段,我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較為薄弱,自覺性、主動性以及理性化程度都有待提高。因此,增強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政府應通過互聯網或引導傳統媒體如報刊雜志、電視等多種形式對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意義、價值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培養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增強公眾依法有序參與社會管理的自覺性,提高公眾的文化水平及政治覺悟。開設培訓班或者網絡課程,培養他們利用現代媒介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對信息的分析、評價、判斷和利用的能力。公眾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應借助政府搭建的參與社會管理的平臺,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形成社會管理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各級地方政府還應將公眾教育培訓列入公民素質教育計劃,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力度,拓寬教育培訓渠道。與此同時,政府還應對公眾參與采用激勵機制,如對參與社會管理決策的公眾給予物質及精神方面的獎勵與表彰,引導、鼓勵、支持公眾參與社會管理。參與能力對于公眾能否有效參與社會管理至關重要,它主要包括認知能力、聚合能力、合作能力、磋商能力。[4](p36-38)公眾參與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建立規范的培訓、教育制度。只有通過教育培訓才能改變公眾只有參與熱情而沒有參與能力、只有形式參與而沒有實質參與的狀況,在此基礎上,提高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技能和實效,從而把公眾參與社會管理落到實處。
(二)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及自律能力
媒介素養就是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提高媒介素養的宗旨是使公眾能夠積極利用媒體、制作媒體產品、對無所不在的媒介訊息具有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媒介素養包括下列元素:批判性思維技能、了解大眾傳播的過程、懂得媒介乃至社會的影響、建立分析討論媒介訊息對策、透視媒介文本、研究和欣賞媒介傳播內容、動手制作媒介產品。[5]目前,我國已進入網絡媒體時代,政府應從義務教育階段就開設相關課程,從青少年開始就培養媒介素養意識,增強他們的理性思考能力。雖然網絡是一個虛擬的自由空間,但自由與責任是相伴相隨的,即使是以自由著稱的美國新聞界,也有“社會責任論”對新聞工作者的行為進行規范。網絡讓我們擁有了發表言論的自由,但我們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要注意責任的擔當,在言論表達過程中做到“三思而后行”,不要成為網絡空間是非和謠言的制造者。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社會,網民要提高自身信息處理的能力。網絡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對信息的獲取、學習能力的提升都會有很大益處;用得不好,就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因此,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人云亦云,應克服單純的線性思維,多一些橫向比較,以提高自己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網絡為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徑,但要做到有效參與, 就要不斷提高網民素質。自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網絡時代,尤其是以微博、微信、自媒體等為主流的新媒體時代,一個人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做到謹慎不茍,這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是評價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所在。在自由的網絡空間,個人的道德和認知才顯得尤為珍貴,個人內在的約束力更具有意義和價值。在網絡開放和匿名的環境中,每個網民都應該強化自身的倫理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 通過道德水平的提升來凈化內心,更好地達到自律,以營造良好的社會治理環境。
(三)搭建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公共平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這就需要政府更多地搭建公共平臺,使更多的社會組織及公眾參與對公共事務的管理。首先,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要及時準確發布權威政務信息,保障政務的公開、透明,改變傳統的單項管理模式,使公眾的知情權得以保障。避免類似“甕安事件”的再度發生。與此同時,要對公開的內容進行及時更新,所設欄目要科學便捷,以便于公眾以利益訴求為出發點,而不是流于形式。其次,發揮新媒體功能,建立及時有效的公眾訴求回應機制。當前,有的政府網站或是只發布信息和新聞,或是只提供網上辦事和信息咨詢等項目,政府反饋回應不及時,缺乏雙向溝通交流,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對此,政府要與時俱進,轉變觀念,順應網絡時代的要求,主動利用新媒體融入與公眾的直接互動中。通過政府網站、政務微博及政府官員微博,實現政府決策過程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促進政府與公眾的直接雙向溝通交流,增強政策的公眾接受度。第三,要積極拓展政府網站的功能,提升政務公開、公眾參與及在線辦事的功效。對公眾的要求做出及時、負責的有效回應,定期向公眾征求意見、解釋政策、回答疑問,使辦公電子化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四)加強網絡參與社會管理的制度化建設,提高公眾參與的有效性
制度建設是推進公眾更有效地參與社會管理的根本保障,因此,應當圍繞影響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一些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完善相關機制,為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提供制度保證。首先,應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參與制度,如信訪制度、社會聽證制度、社會公示制度、專家咨詢制度、反饋回應制度、民意調查制度、社會協商對話制度等,但重要的是讓這些制度切實發揮作用,從而提高公眾參與的實效性。其次,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加強網絡參與社會管理的制度化建設,實現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經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第三,要對網絡參與社會管理的內容、方式、途徑、保障等做出明確的規定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使公眾參與社會管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有些地方探索實行“媒體公示、公開聽證、委托起草、現場論證”等立法“社會化”的路徑,是提高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探索。[6]最后,要不斷擴大公眾參與的領域,明確參與的邊界,并積極推行公眾參與評價制度,使公眾參與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最終實現參與實效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2]盧坤建,苗月霞.回應型政府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3]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偉譯.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
[4]陳群詳.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路徑與機制創新思考[J].中共馬鞍市委黨校學報,2013,(02).
[5]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6]程昆.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公眾參與[J].江西社會科學,2013,(11).
(責任編輯:劉亞峰)
Abstract:New media is now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effective platform for people to get knowledge,to express public opinion,to know the society and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management.Therefore,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the sense of public-participation in social management,and improving public media literacy.Based on these, we c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paticipation in social management,perfect the system of network-participation in social management relying on new media,so that we could make the public-participation in social management become a regular practice,and also we could realiz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the legalization of it.
Key words:new media;public participation;social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