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衛
如何讓教師和學生從書山題海中解放出來,教師輕松教學,學生愉快學習,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真正地達到高效呢?下面我就此談談一些淺見.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場所,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要看學生是否真正參與了課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教師要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真正感覺到學習就是他自身的需要,是探求知識、積累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變“學會”為“會學”.例如,在教學“展開與折疊”一課時,我打破了以往教師在臺上演示,學生在臺下得出結論的模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正方體和一把剪刀,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采用先組內展示,后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的方法,這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一會兒各小組學生都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他們相互學習著、爭論著、比較著,不時還發出熱烈的掌聲.更令我驚訝的是,各小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的作品竟已經分了類,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為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所鼓舞.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要方式,把數學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我也找到了教學的無限樂趣.
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學習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和勇于探究、大膽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去參觀,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也許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學生會觀察得很仔細,然后教師可引導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讓學生介紹自己發現的問題,以及自己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從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為載體,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學生熱情高漲,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逐漸養成了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出學真知,在生活中長才干.
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新教材章節的安排呈專題的形式,并增加了許多活動課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新增設的“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等欄目,結合教學內容輔以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1.利用“讀一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合適的情境,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進行學習,使學生不斷產生興趣.新教材的“讀一讀”里安排了一些與數學內容相關的實際問題,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增強教材的實用性.
2.利用“做一做”,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從中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多年來,為了應試,學生學得苦,教師也教得苦,到頭來學生只會“照葫蘆畫瓢”地解題,而動手制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卻相當低下,更談不上開動腦筋發揮創造力了.“應試教育”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硬紙、木條、鐵絲等材料制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同時也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由簡單的實物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形狀.”
3.利用“想一想”,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并茂,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對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極大的作用.
總之,一堂有效的數學課堂應該是生動的、活潑的、主動的、動態的.在課外,讓學生提前預習,對導學案提前完成;在課上,讓學生盡可能地把自己提前完成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同時,還要注重例題、習題的一題多解訓練,使學生積極動腦,大膽想象,大膽地去展示與交流,進而使數學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課堂.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