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珂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百業待興。國內出版部門逐漸恢復,但是基于種種原因,對基督教圖書出版限制較多,國內出版的基督教圖書種類和數量極有限,“文革”時期幾乎絕跡。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思想逐漸解放,國內知識界對基督教的認知和態度逐漸發生變化,有關基督教的研究與探討逐漸興盛,開始了漸進式的認知過程。這一過程也反映在出版界。各出版社出版了一批以基督教為核心內容的基督教類圖書,包含了基督教歷史、神學、文化、藝術等多層面的基督教研究成果,圖書種類、題材豐富,為基督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內地基督教圖書出版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公開出版發行的基督教類圖書按照內容大體分為三個類別:一是學術研究類,二是經典解讀類,三是通俗文化類。學術研究類圖書涉及基督教歷史研究、基督教神學研究、基督教現狀研究;經典解讀類圖書主要是對《圣經》的詮釋與研究;通俗文化類圖書主要是對基督教基礎知識、禮儀習俗、文化藝術的介紹,包括一些以基督教為題材的小說。三種類別的圖書出版形式涵蓋了圖文本、影印本、英漢對照本等多種形式,為滿足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階層讀者的需求提供了多種選擇。
1.基督宗教學術研究類
(1)有關基督教歷史研究的代表圖書有:《基督教史》《基督教簡史》《東正教史》《基督教教義史》《中國基督教史綱》《中國基督教簡史》等。
《基督教教義史》敘述了基督教神學理論的歷史發展脈絡,詳細闡述了三位一體的教義、基督的復活、千禧年的盼望、贖罪論、拯救論、教會論、末世論等內容。《中國基督教簡史》詳細介紹了中國基督教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的發展歷程。并對傳教士及教會機構在中國社會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活動情況和歷史作用做了客觀的評價,分析了基督教對中國民眾、社會、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該書對基督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出現的重大事件、中國民眾對基督教的態度及中國基督教會的發展歷程、新中國的三自愛國運動的興起等作了詳盡介紹,在有關中國基督教史研究方面占據相當地位。
(2)有關基督教神學研究的代表圖書有:《基督教神學思想史》《神學的科學》《神學的靈泉——基督教神秘主義傳統的起源》《丁光訓文集》《中華基督教融貫神學芻議》等。
《丁光訓文集》是被譽為“中國神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的著作。該書匯集了丁光訓多年來的神學及美學著作,該書收錄的文章平和優美,富于神圣的美感,其中有丁光訓親自選編的作品,也有他在國外發表的演講及論文80多篇。文集分為神學、思考等5個方面內容,融神學思想與美學思想于一體,對真善美等問題作了精辟論述。
( 3 ) 有關基督教現狀研究的代表圖書有《基督宗教研究》(1-15輯)、《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基督教文化學刊》《基督教與儒學對談》《基督教儒學四講》《耶儒對話與融合》《儒釋道與基督教》《佛教與基督教對話》 等。
《基督宗教研究》收錄文章大多反映基督宗教研究的最新動態和觀點,從不同角度對近現代思想家、神學家的倫理觀、文化觀、人類觀念進行比較研究,并對中國基督教的發展、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等進行了專題研究。《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是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集中體現了中國、德國、瑞士以及拉美和非洲等地宗教學者對新世紀新千年基督宗教的現實狀況和時代遠景的關注與思考。《基督教文化學刊》是連續出版物,內容包括基督教與社會倫理問題研究、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對話、理論與經典解讀、基督思想家研究等專題,以此來探討信仰的倫理問題。
基督教對話類圖書是關于基督教現狀研究的熱門種類。《基督教與儒學對談》輯錄基督教與儒學對話、中國原始的上帝觀、儒學對天的闡釋、儒學論君子、《大學》中的三綱八目、宋明理學之初步研究、基督教與陽明學說、基督成全了孔子之道八篇文章。《基督教儒學四講》則以儒家思想為素材,闡釋基督教信仰,認為儒家學說對基督教神學之研究更有助益,包括天下一家、任重道遠、有教無類、止于無善四講。《耶儒對話與融合》以個案分析入手,嘗試為中西思想文化在相遇及對話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或信仰障礙提供解決思路。
2.基督教經典解讀類
這類圖書主要是對《圣經》的詮釋與研究,代表圖書有圣經文化寶庫叢書,《圣經鑒賞》《圣經考古大發現》《圣經與歐美作家作品》《圣經的語言和思想》、圣經文化解讀書系等。
《圣經鑒賞》是閱讀《圣經》的指南,該書以生動、流暢的筆觸詮釋了作為世界眾書之最的《圣經》。《圣經與歐美作家作品》對《圣經》與一系列歐美名家名著的關系進行具體而細致的考察,所論作家作品包括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彌爾頓的《失樂園》等。《圣經的語言和思想》介紹了《圣經》基本知識,并論及“靈魂”、上帝的“仁慈”“盟約”等核心概念。
3.基督教通俗文化類
這類圖書主要是介紹基督教的基礎知識、禮儀習俗及基督教的文化藝術。代表圖書有《基督教藝術與社會生活》《基督宗教美術圖集》《基督教音樂》《穿越榮耀之門》《基督教文化百科全書》《中國基督教基礎知識》等。
《基督教音樂》介紹了基督教音樂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文化生活的深遠影響。該書收錄了流行于世的眾多贊美詩,包括平詠、啟應對唱曲、眾贊歌、圣誕曲、康塔塔等眾多形式,并配有樂曲。《中國基督教基礎知識》提供了準確、簡明的基督教知識,既有縱向的各個時期的歷史概述,又有橫向的分門別類的知識介紹。
二、基督教圖書出版在中外宗教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在世界宗教文化中表達中國基督教會史觀
中國的基督教圖書出版活動一直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在世界宗教文化中鮮明地表達著中國基督教會史觀。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基督教圖書《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侵華的歷史為藍本寫作,為讀者多角度看待和了解基督教的歷史、準確把握中國的基督教會史觀提供了資料,書中強烈的愛國主義立場引導信眾堅定不移地走三自愛國的道路。
2.推進基督教教義的中國化和各宗教文化之間的交流
基督教圖書出版活動包含一類重要內容:基督宗教學術對話類圖書。這類圖書以宗教對話為形式,以各宗教間保持文化交流為目的。此類圖書出版數量眾多,其中《融貫神學與儒家思想》以基督教信仰為參照,重新評價儒家思想的得與失。《基督教與儒學對談》,從基督教信仰者的角度研討儒家學說,中國傳統中的儒釋道和西方的猶太-基督傳統在新的層面上相遇、碰撞。《佛教與基督教對話》圍繞兩教對話的方法論反思、相遇的歷史及平行比較等方面,展現了漢語學術界對佛耶對話的多維思考與理性探求,這對于全球化進程中的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合作、對于21世紀人類倫理精神的建構亦具有深遠意義。
三、基督教圖書出版的發展趨勢
隨著國內知識界對基督教認識的加深,基督教圖書出版呈現不同的關注內容。從反映“圣經是毒草,基督教是鴉片”,到“基督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再到“基督教可能為社會的思想、學術、政治等提供新的資源和新的思路”,再到“人們開始意識到基督教不僅是文化,更是生命和信仰”,直到當下“知識界開始關注真正的基督教是什么,真正的信仰和生活的關系是什么”。基于此,可以一窺基督教圖書出版的發展趨勢。
學術對話類圖書將是未來基督教圖書出版的熱點。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宗教間的溝通與交流是當前世界宗教的一種存在狀態,不同宗教間的學術對話也是當前國內的學術熱點。長期以來積累的對有關宗教對話的學術思想的需求,在當前的環境下得以進一步釋放。基督教“與東方的對話”,追求對佛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等東方精神和靈性的認識和理解,為長期處于萌芽狀態的學術對話類基督教圖書出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004年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宗教對話模式》中提到,在基督教教內與教外都要展開對話,首先是基督教社團內部的對話,其次是基督教與其他宗教對話,最后是信仰基督教者與不信仰基督教者的對話。只有不斷對話,彼此才能更多地了解,才能發揮各自模式的優點,才能更加和諧統一。通過對話,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吸收和借鑒,互相促進,會對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許多倫理問題、提高人類的道德修養、發掘潛能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新發展等產生積極影響。我國學者翻譯的潘尼卡的《宗教內對話》和保羅·尼特的《宗教對話模式》《一個地球 多種宗教——多信仰對話與全球責任》及《宗教比較與對話》等圖書,探討了對宗教對話的認知,適應了當前社會基督教發展的趨勢,同時也將引導基督教圖書出版向學術對話類圖書傾斜。以宗教文化出版社為例,近兩年出版的基督教對話類圖書比例呈逐年上漲的勢頭。
綜觀當下基督教圖書出版,品目繁多,但是在全面性和深度上尚有欠缺。從社會心理學、倫理學角度觀察基督教以及從雕塑、繪畫等藝術角度撰寫的基督教圖書數量、種類不足。基于基督教圖書的自身性質,在進一步開發資源的同時,需要我國廣大的基督教圖書作者和出版者辛勤耕耘,出版更多為廣大讀者和市場所接受的優秀基督教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