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忠 郭剛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個難題。要學會欣賞學生寫作中的精彩之處,讓學生學會寫真話,抒真情。
關鍵詞:機器;境界;命題
語文自習課上一個小女孩懶得做練習冊上的那些重復機械的題目,信手在練習冊的空白處寫下了:“花骨朵兒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傾聽春天”的句子,老師看后,不但沒有批評,還大加贊賞“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多有靈性啊!”隨后,老師問道:“為什么不說傾聽春天的腳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嘉獎,心頭一暖,膽子也大了起來,反駁道:“有時候春天是沒有腳步的,是披著綠紗乘著風來的。”老師沒有說話,只是輕輕地拍了拍她的頭,走上講臺,以她的練習冊為范本講起了有關作文的話題。
故事中的小女孩是當代女作家喬葉。一句出自老師內心的贊美之言造就了一位作家,其力量令人無法想象。
教育者是懂得欣賞的人,如果沒有了欣賞,那么教育就成了冷若冰霜的“機器”,成了沒有生命的“花瓶”。那么,欣賞是什么?簡單地說欣賞就是教育者同情的目光,愛的心境,走進童心的世界中。
生命的精彩,需要用心體會和欣賞。
作文的精彩,更需要用心體會和欣賞。
欣賞是生命之間的尊重和敬畏,是潤澤生命的呼吸,是作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命題。
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寫了一篇作文,寫的是他與自己的父親星期天到親戚家用自行車捎了一大袋洋芋,一小袋胡蘿卜,走到街道上,自行車不慎摔倒,小塑料袋摔破,胡蘿卜到處亂跑,撿起的胡蘿卜,又無法盛裝,只得犧牲父子倆身上所有口袋,一陣子忙乎。父子倆人早成了“土人兒”,直惹得街上行人頓足張望,竊竊偷笑,父子倆又緊張,又害羞,好不容易才將自行車推到家中。筆者覺得此文既真實又有趣,行文也較流暢。但老師卻只給了一個干巴巴的批語:“這件事有意義嗎?”我曾找到過這個同學了解。這個同學如實反映,老師每次布置作文,都要求作文要有“意義”。同學們大都不知道怎樣的事才算是有意義的事,許多同學為尋找有“意義”的素材,竟長時間蹲在行人較多的地方,等著撿錢交公或還失主,寫一個拾金不昧,有的蹲在坡路上,等著給老人們推車子,來一個所謂的助人為樂……
請聽一位喜歡作文的學生的說法:“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里,我們每一個動作,每一種眼神,每一次微笑,都可能掀起一股感情的潮水,在我的眼里,作文就像在海灘上撿貝殼,我從不扔掉撿到的任何一個,因為每一個貝殼都有其可愛之處。因此,在別人認為犯難的時候,我總覺得有寫不完的東西。”(《作文成功之路》),說得多好,希望老師、同學們細細品味,從中悟出些道理來。
作文就是讓感情的潮水流淌,就是撿起自己喜歡的貝殼。作文是一種樂趣,作文的意義在于作文的本身。
同學們說,有了素材之后,不是還需要提煉中心思想嗎?我們當然不否認提煉中心的重要,可是我們必須明白,如果提煉成了一條捆住作文手腳的繩索,又因為提煉而失去了作文的興趣,把本來充滿無限樂趣、充滿人生之美的作文變成苦差事,那我們寧可不要提煉!
小學生正處于天真爛漫的黃金時刻,正處于富有想象的頂峰階段,如果一味要求“有意義”那豈不是扼殺?春秋花月四時更替,煩惱苦悶歡聲笑語,身邊的凡人瑣事,心中的點滴感觸,都可以成為信手拈來的寫作素材。真誠地希望老師們,不要將“有意義”當作“神圣化”了。
小學生作文,應該是以真誠為準,抒發內心的真情實感。長此以往,不僅僅是作文的問題,而更重要的則是做人的問題。因此,小學生作文,寫真話,抒真情,既是作文的開始,也是做人的起步。請看下面這段文字:
前段時間,媽媽去杭州學習,去了好長時間,可能有一個月吧。今天,媽媽終于從杭州回來了,我非常高興!因為媽媽的懷抱很暖和,因為媽媽回來了,爸爸的生日能過得更好,因為媽媽在家里會給我讀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很想她,想媽媽的感覺,是一種想哭的感覺。
讀完這篇出自小學三年級學生之手的作文《媽媽回來了》,啟發很深。全篇只有107個字(不含標點符號),沒有驚人的細節,但字字出自肺腑,句句打動人心。全文散發著兒童奶味的童真,滲透著媽媽回來的內心喜悅,蘊含著全家人和和睦睦的淳樸氣息。正因為如此,在海內外5萬多篇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冰心作文獎小學組一等獎。
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正確引導學生說真話,吐真情。保護孩子黃金般的童真意趣,讓他們盡情抒發心中的所感所悟,再不要做考試的奴隸,為了那點可憐的分數,誤導孩子、威逼孩子、引誘孩子去編造那些毫無意義的“假大空”作文。
筆者認為,小學生習作的最佳境界,猶如三五好友酒后茶余的閑談,隨心所欲,娓娓道來。仔細想來,小學生習作只不過是把自己的見聞、想象用文字表達出來而已。即使最苛刻的上帝——讀者,也未必喜歡你正襟危坐,滿口套話的老生常談。娃娃說個老漢話,真的很是可笑。
只要我們放棄投機取巧、舍本逐末,只要我們務本求實、有的放矢,只要我們心存善念、實話實說,不需天賦奇才,無須才高八斗,任何普通的教師和學生都能健步登上作文的理想之巔!
(作者單位 甘肅省古浪縣土門中心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