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嫦娥
摘 要: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寫景狀物的文章,這類文章語言優美靈動,意境深遠雅致,飽含著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那么,如何把握這類文章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積累到優美的語言,還能從中領略到動人心魄的自然美,與作者感同身受。做好認知與情感的鋪墊;順其自然理清文路;展開想象品讀語言,抓住特征體會感情。教師用語言帶著學生海闊天空,閱盡天下美景。
關鍵詞:寫景文;閱讀;語言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寫景狀物的文章,這類文章語言優美靈動,意境深遠雅致,飽含著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可以說,這類文章最能體現語言文字的魅力。但是,同敘事類文章比起來,它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沒有形象鮮明的人物,小學生要深入理解文章需要教師用正確的方法引讀,引導他們透過文字領略美好風光,體會作者的一片深情。那么,如何把握這類文章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積累到優美的語言,還能從中領略到動人心魄的自然美,與作者感同身受。下面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一、做好認知與情感的鋪墊
在教學《燕子》一課時,我是這樣安排課前談話的:
同學們,你們在來的路上,發現路邊的雪正在融化嗎?這說明現在是什么季節了?再過一陣,天空中就會多一種鳥兒的身影,會是什么呢?對,是燕子。那么,誰還記得燕子的樣子呢?你對它都有哪些了解,說一說吧。
學生很樂意地把自己記憶中的燕子描述出來,我又用自己家房檐下那個燕窩的曲折來歷渲染了燕子的勤勞與執著。這樣,燕子在學生心中一下子活躍起來,可愛可敬起來,為下面學習課文做好認知與情感的準備。
此外,還可以用視頻、圖片、音樂等手段來鋪墊,但要注意不要喧賓奪主,我們要欣賞的主要是語言文字。
二、順其自然理清文路
在學生初讀感知之前,我喜歡先讓學生說一說:如果你寫一種景物,你會寫些什么?在《燕子》一課中,學生說,會寫它的樣子,它怎么飛,它怎么吃東西,怎么休息。我說,那我們就讀讀課文,看看作者和我們想的有什么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帶著這種好奇與比較,學生很順利地發現課文先后寫了燕子的外形、飛行的動作、休息時的樣子。我又追問:第二段的內容是學生沒想到的,它寫了春天里的許多景物,似乎跟燕子沒關系,是不是寫得不對勁了?學生稍加思索回答說:第二段是寫春天的美,但是,是燕子讓春天更美的,跟燕子也有關系。這樣,文章思路自然而然就理清了。這要比“讀讀課文,想想課文都寫了燕子的哪些方面”的問法效果好得多。
三、想象品讀語言,抓住特征體會感情
1.揣摩法
《荷花》第二自然段描繪了荷花的三種姿態,教學時,我和學生們都“變成”荷花,邊讀句子邊演示:“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就把頭微微抬起,眼睛張開一條縫,把抱住頭的手臂稍稍展開;“有的花瓣全展開了”,就把頭高高揚起,大睜雙眼,手臂完全舒展開;“有的還是花骨朵”,就低頭縮脖,閉緊眼睛,雙臂抱緊頭。
“除了這幾種姿態,你還能想到哪些荷花開放時的姿態?說一說演示演示吧!”
……
這種動作演示,無需多講,就可以讓我們在邊讀邊做中切身體會到一池荷花的千姿百態,并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想象。
2.調動多感官體驗法
《荷花》第三自然段說:如果把眼前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活的畫”怎樣理解呢?我領學生背誦一遍《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大家想,這樣的畫,雖然有顏色,但是能聽到流水聲嗎,能聞到花香嗎,能看到鳥兒在扇動翅膀嗎?不能,這是一幅靜止的畫,死的畫。而站在這一池荷花面前,我們能聞到——荷花的清香,我們能看到——荷花隨風翩翩起舞,我們也許還能聽到——小魚在說悄悄話。所以,這真是一幅——活的畫。
3.刪詞換詞比較法
語言是有感情色彩的,它能流露出作者的好惡。《燕子》第一自然段對燕子外形的描寫充滿了喜愛之情,可如何讓學生真切體驗到這種感情,并領悟到語言的感情色彩,并感知什么是“抓住特征”來寫,是一個難點。我先讓學生讀了讀原文,然后把句中的形容詞都去掉,把“燕子”留白,就變成了“一身羽毛,一對翅膀,一條尾巴,湊成了( )。”
學生讀后,感覺燕子不美不可愛了,而且湊成也可以是老鷹、麻雀等任何一種鳥了。這樣,學生就真切感受到原句中燕子的特征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了。然后我趁機講解:讀、寫景物要抓住特征,而且要帶著情感去讀、寫景物,為下一步寫景教學做鋪墊。比較法是學習語言文字的一種有效方法。
另外,還有身臨其境續寫、改寫法、聯系自身談體會法、與主人公對話法等等。
值得強調的是,寫景狀物類文章,作者大都是帶著美好的聯想與想象去寫的,我們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去理解品味文章的語言,都沒有離開聯想與想象。讀者也只有展開聯想與想象的翅膀才能追蹤到作者的思想與情感,才能再現、再創造當時呈現在作者眼前的景象,從而與作者同欣賞、共愉悅。
如果我們能抓住語言這根主線,巧妙地激發出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恰當地運用品讀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優美生動的語言,還可以帶著學生海闊天空,閱盡天下美景,而我們教師收獲的,還有一節節妙趣橫生的課堂、一張張燦爛的、會心的笑臉。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呼和馬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