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河攏
摘 要:部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閱讀效率不高。要有效提高閱讀效率,勢必優化期待策略,調整期待視野,有效調控閱讀教學,引領學生深度閱讀,提升閱讀品位。
關鍵詞:閱讀期待;期待策略;閱讀效率;優化
反思所處區域初中閱讀教學,課堂缺少靈動,學生學得淺薄,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需求,閱讀期待重視不夠。試問,沒有閱讀期待,怎能深度閱讀,怎能有效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呢?要有效提高閱讀效率,勢必優化期待策略。
積極的閱讀期待具有三大特征:目標性、情境性、綜合性。我們在充分考慮“閱讀期待”特征的同時,可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認知水平等著手引領,優化期待策略,有效調控閱讀教學,提高閱讀效率。
一、設定目標,契合“期待”
設定閱讀目標,—要根據文本的內容、意蘊、美點、審美價值及課程目標要求,二要根據對教學對象的認知結構、閱讀意愿、閱讀情緒、閱讀所帶的問題的了解設定閱讀手段和預期的效果。兩者要合而為一,不斷“契合”,所設定教學的目標,層次分明,有序發展,不斷契合學生成長的期待,讓學生跳起來摸得著。這樣學生容易獲得期待實現的成就感,閱讀的積極性也就不斷地強化。例如,《春酒》閱讀教學中,筆者設計了“識春酒,知文意”“品春酒,懂琦君”“醉春酒,享韻致”“釀春酒,抒情懷”這樣四個環節步步推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逐一升級,不斷地契合學生的期待,有效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悟琦君情懷,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鄉之情、民風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從而喚起學生走進琦君進行拓展閱讀的期待。
二、創造情境,激活“期待”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找準感情基調,將學生沉睡的情感喚醒,積極營造充滿真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產生探究課文的激情,從而為閱讀提供強大的動力。根據學生獵奇的心理特點,有效地創造情境,學生則會被深深地吸引。教師可利用生動的語言或借用媒體創造問題情境,創設閱讀差異,構建“審美支點”,激活學生的閱讀審美期待,引領學生走進思維邀游的空間。教學情境中教材的呈現方式、講解的方法、引導討論的方式宜做到常中有變,努力尋找不同于文本的思維形式,或改變它的角度,反向地重組它的材料,或變換原文本的手法,修改它的順序,或存某種疑問,否定它的觀點,或挑剔它的毛病,發現它的問題。多樣的情境下,學生閱讀的期待容易被激活,心智少阻滯,思維就可以盡情發揮,態意翱翔,閱讀的效率也就會不斷提升。例如,《春酒》閱讀教學中,以過年情境視頻創設情境導入,喚起學生美好回憶,引發學生漫談自己過年之事及其中情蘊。以問題“新年是極喜慶的字眼,總讓人陶醉,而女作家琦君在過年的爆竹聲中,卻只能怎樣呢”構建差異,激發了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期待。在“醉春酒,享韻致”教學環節中再次以《思鄉曲》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盡享濃濃鄉情之期待。
三、設計活動,強化“期待”
閱讀過程,學生的期待會此起彼伏,這就需要不斷地調動、刺激,使之得到強化和鞏固。教學實踐證明,有趣的活動,能讓學生興奮不已。在閱讀教學時,根據文本的不同內容,宜從審美的角度來設計活動,充分調動閱讀主體的欲望,刺激閱讀的“期待”。如擬設小記者、導游等身份,或是給人物寫“傳記”“鑒定”“檔案”等;或是演講、演讀,表演課本劇等活動設計,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課文,提煉主要詞句或重組課文,高效地達成基本教學目標和發展性目標。《春酒》閱讀教學結束環節,設計了“為琦君寫傳”活動,強化了學生再次走進琦君,閱讀琦君的期待。又如,填補空白,強化期待。接受美學告訴我們,作品意義的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需要讀者以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去填補。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疏可走馬”處進行想象,促使學生在閱讀期待中與作品產生共鳴,引發學生主動探究,從而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和思維空間,使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例如,《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通過對阿長是如何買到《山海經》這一空白的想象,引發學生學習激情,達成對阿長形象的重構及對題蘊的理解,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有時,還可將課外活動和課內活動結合起來。如,根據文本內容要求進行家庭、社會采訪,于圖書館、網絡中動手查找資料,然后用于課內學習。以上這些富有審美色彩、新穎且又具有實踐性的活動式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閱讀的積極性,強化閱讀“期待”,還可以穩固閱讀的效果,對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無疑大有裨益。它能增加閱讀的深度、厚度與廣度,有效地提高閱讀質量。
四、巧引妙導,持久“期待”
閱讀教學的課堂,需要科學地引導。閱讀引導包括課堂結構的合理構架,閱讀思路的精巧設計,閱讀技巧的精心指導,閱讀情緒的調整和調動,閱讀情感的感染和激發,閱讀障礙的導引和疏通,閱讀呈現的中肯評價,這些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的每一環節,都需精心策劃,采用有效策略,保持學生的閱讀期待。
例如,導語設計要能吊足胃口,讓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形成一種心理預設,進而維持一個適度的“認知焦慮”,并且在強化下,“認知焦慮”愈發強烈,以此誘導學生深入探究。或者抓住學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理,巧設懸念,讓學生的期待視野與作品之間構成一定的美學距離,釀成一種“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能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巧設懸念,引領學生的閱讀走向縱深處,而當課堂結束之際巧設懸念,“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期分解”將引發學生對下面閱讀教學的期待。或者緊扣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采用問題追問法,引發學生質疑、釋疑。有了疑問,學生就有了釋疑的心理傾向,就會與文本的文字發生碰撞,也就有了閱讀期待。
在引導過程中,對閱讀呈現的中肯評價是使“期待”持久的重要因素,它應貫穿整個閱讀指導過程之中。閱讀評價不是指導者簡單的“好”與“不錯”的評語,它應具備合理的屬性,即是具體的、中肯的和具有診斷、導向、總結、反饋以及推動性的。如對閱讀效果的肯定,對閱讀方法的建議,對消極情緒的清除,對新見解的鼓勵,對閱讀認知的認定和闡述,對可能出現的閱讀辯論提出意見等。只有賞識眼光,才能呵護學生的體驗,才會持續學生的閱讀期待。
五、調整期待視野,提升閱讀品位
作為教師,首先應該珍視學生的期待,不斷調整內容,構建一個個引力強勁的磁場,抓住學生的心,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探知欲望,讓他們在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的同時,發現閱讀是塊沃土,等著他們主動去開墾,從而開闊期待的視野。當學生的閱讀視野、閱讀期待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教材延伸到課外讀物,便能在大語文的環境中增加閱讀的廣度、深度、厚度,也就逐步提升閱讀的審美品位。當學生的閱讀視野拓寬了,對文本的選擇要求就高,會主動地選擇期待的讀物,閱讀的量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通過廣泛的閱讀實踐,學生接受著語言文字的滋養和熏陶,文化積淀也越豐厚;語言積累越豐富,越是向往吸取更多的文化,向往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樂趣。如此一來,學生為提升語文素養而閱讀,為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而閱讀的期待,便會推動學生沉迷于閱讀的世界。這樣的閱讀教學便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點燃學生的閱讀期待,更要優化期待策略,不斷調整期待視野,引導學生深度閱讀,讓思維馳騁,從而提升閱讀品位,有效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熊新秀.巧用閱讀期待提高教學效率.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13(06).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實驗學校)